乔得龙的水墨画 文/佚名

来源: 娓娓 2009-02-09 23:23:37 []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9004 bytes)


写在前面:

朋友在邮件里向我推荐这篇文章,可惜在邮件里看不到图片,赶着到
《华夏快递》去看原文和画。喜得十一张乔得龙的水墨画,趁元夕尚
未过,赶快把它转贴上来,借以圆我的思乡之情。我把画变换了一下
位置,作为插图,放于佚名的文字间。希望朋友们不介意我这样的信
马由缰的编辑它们。

祝朋友们元夕万安!

娓娓编辑于零九年上元节之夜

Image and video hosting by TinyPic

我很喜欢法国画家乔得龙的水墨画。一是因为是他的西方画的功底很深,他
在中国水墨画上加上了立体透视和柔和的明暗效果,这种中西结合的手法极
具感染力。他没有用过大的反差,用墨浓淡相宜,保持了中国水墨画的清淡、
飘逸的风格。他的画的边缘都是淡化消失的,很自然。

Image and video hosting by TinyPic

还有是因为他的取景非常别具匠心。他所选的小景很像一个小孩子的注意力,
其视觉只能观察到这么多,但是足以。其中的几个院门口的小景,正是我儿
时视觉记忆的真实写照,令我惊讶不已。我小时候曾在绒线胡同住过。在我
的记忆中,当时的院门是深红色的,表面有铆钉突起,中间是一个黑色的花
瓶形状,门从中间打开时花瓶就分成左右两半,门后有木头门栓,门廊很宽
敞,是有屋顶的,尽头是深绿色的木屏风。门口有门槛,左右两个磨损的石
雕门墩和两个平台,还有石条台阶,台阶两侧有像滑梯的斜面。

Image and video hosting by TinyPic

东绒线胡同离中山公园,人大会堂,西单商场都很近,生活方便,但它又是
一个非常僻静的街道,比一般的胡同要宽很多。我从两岁到十一岁住在那里。
在我混沌的儿时,曾经在那大门口度过了很多时光,从台阶上往下跳,把把
斜面当滑梯,站在石雕门墩顶上,在平台上看小人书,玩箉,拍洋画,看行
人,等卖冰棍的人来,看卖小金鱼人的鱼挑子,当保姆被小贩们吆喝出来,
和他们有生意时,我就有热闹看了:看磨刀人磨刀,看锔盆人锔盆,看修雨
伞的人修伞,看修搓板的人把搓板的槽挖深…最兴奋的要数站在平台上起看
从天安门游行后疏散的人群最热闹,彩旗飘飘,服装鲜艳。每个星期天我乘
校车回学校时经过家门口,看亲人和玩伴在门口平台和台阶上向我招手告别,
是离家的伤感之中最后一个安慰的景点,羡慕煞那些住在家里的孩子,知道
了人的命运是不相同的。

Image and video hosting by TinyPic

直到看到乔德龙的画与解释,我才第一次知道知道门口这如此熟悉平台曾经
是上马石,在门外石墙上有一个孔,我和哥哥始终没有猜出是做什么用的,
现在终于明白了是拴马用的。记得临近的一个胡同叫拴马桩,那边有一个小
学叫拴马桩小学。在一个小孩的头脑里,从来没想过拴马桩是什么意思,只
觉得这名字不很现代,更不洋气,特别听到是老北京人的叫法,觉得那不是
一个很好学校。

Image and video hosting by TinyPic

从法国画家乔得龙的画,我第一次感官的认识到北京曾经是如此富有的城市,
这么多的人可以骑马,乘马车,家家门口有拴马桩,上马石。只记得在五十
至八十年代我所生活的北京是一个极端贫瘠的城市,市民生活极其简朴,不
仅收入微薄,无法消费,更有消费即浪费,浪费即犯罪的观念,全民被洗脑,
为了建设社会主义,个人只维持最基本生存,每人只有几件简单的旧衣服,
除去简单床铺桌椅,几乎人人家徒四壁,那时我还以为北京比万恶的旧社会
时要强百倍。后来读到北京过去曾是一个富有的城市,但没有形象的概念。
记得见过不少东城官家大院,规模很大,布局非凡,很多已经变成大杂院,
一个院子住几十户人家。心想这只是旧时少数官人的生活而已,没想到北京
曾有这么多的人家可以拥有或接待马匹。想象人们骑着马或乘着马车神气地
走在街上,去店铺,做生意,访亲朋,有自己的尊严和气派,北京一定是透
着富裕和生气的。我很感谢这个外国画家使我重新认识了我的故乡北京。

Image and video hosting by TinyPic

两年前我带老公回国去看我的故居,一是怀旧,二是让他了解我的过去。到
了故地,发现人大会堂以东的旧建筑已经拆了一大片,建了一个蛋壳音乐厅。
幸运的是绒线胡同是幸存的最后一条街。两个拉三轮车的人要我们上车游胡
同,先拉了我们到故居门口,失望的是,红漆门、台阶和平台都已消失,被
两扇大铁门代替。看来是因为后来的住户嫌旧门不够大,给拆掉了。大铁门
没上漆,变面不平,形状不正,锈迹斑斑,非常难看。灰色的房子和院墙年
久失修,从外面看上去很旧,很破落。虽然有点失望,但因终究曾是家,心情
还是很激动的。比起我另一住处如今已埋葬在一个立交桥之下根本无法怀旧
要强。我的另一处家已变成了大杂院,在院子中间凭空又起了一排房,加上
到处是简陋的自建厨房,拥挤破落像难民营,无法怀旧,只能凭吊。

Image and video hosting by TinyPic

这里起码故居还在!我们想进去看看,敲门后有一对中年夫妇看门,说是部
队住处,不能有陌生人进入。好说歹说,让我进去,老公被拒之门外。院内
房子的骨架还在,屋前的廊子也还在,都维修过,要比从街上看好得多。有
几间房子被打通了,我三岁时和保姆住过的一间东屋变成了锅炉房。院子里
原来有几个花坛是我小时候的玩耍天堂,好奇的我天天钻在里面揪花折草,
各种花儿却总是常开不败。现在花坛夷被为平地,院子显得十分空旷。旁边
一个不知何时盖成的红砖高楼矗立在天,虎视眈眈的居高临下,把整个院子
一览无遗。

Image and video hosting by TinyPic

出来后,为了让老公看看附近的北京胡同,我们坐上两个胡同游的人的车继
续走,刚一上车,一个车座被我老公一屁股坐塌,发现是纸板做的。我只得
和老公换位,我体重轻,坏的纸板座位还能勉强支撑我。这回老公小心翼翼
地坐下去。这两个人拉我们只走最窄最破的胡同走,一路全是违章建筑,告
诉说是“十八弯儿”,转来转去啥也没看到。后来停在一个背静的地方与我
们结账,要800块钱。我虽不懂行情,可也觉得不对,与他们争执起来,旁边
有几个事先等在那里的同伙帮他们敲锅边,气势汹汹,说人家蹬车出苦力,
不能少给钱。老公要报警,但不知号码。后来我被他们缠的烦,给了五百块
走人,心想以美国人力标准算不觉得太亏。走出胡同,到了天安门广场,我
们看到很多正常的胡同游的三轮车停在那里,明码标价是20块,才发现他们
是没有执照的黑车,不敢走有景点的大胡同,只在没人的小胡同转,还狠狠
敲诈了我们一笔。他们一开始就打听我出国多久了,以了解我是否好骗。

Image and video hosting by TinyPic"

后来,老公说对我说:“我很佩服你。你小时候住的房子这么差,长大的地
方环境这么不好,你还能成长成一个出色的人。”他的话让我哭笑不得,不
知如何对答。

Image and video hosting by TinyPic

*夏尔·乔得龙(Chauderlot),法国画家,1952年4月15日出生于西班牙首都马德
里,出身艺术世家,父亲是法国人,母亲是西班牙人。11岁起在法国波尔多
开始习画,但在大学期间主修的专业却是法学和政治学。1990年起,他果断
放弃了长期从事的工作,全身心投入到他所挚爱的艺术创作中。1993年,他
至中国定居,创作生活从此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他的水彩画创作独树一帜,
摈弃了色彩,借助中国画的工具(毛笔和墨汁),只以黑白两色表现大千世
界。

Image and video hosting by TinyPic

乔得龙是法国巴黎马莱斯艺术家协会会员。乔得龙先后举办了20余次个人画
展,包括在北京、上海、香港和澳门的画展。他赢得的主要奖项包括:12次
绘画比赛第一名,第38届贝济耶国际画展金奖,艺术、科学与文学银质奖章,
“法兰西功勋与奉献”银质奖章,第81届巴黎冬季沙龙特别荣誉奖等。他的作
品被法国波西博物馆等收藏。

作者:佚名

450) this.width=450" />



请阅读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 乔得龙的水墨画 文/佚名
  • 从朋友事例想到的 文/娓娓
  • 春节庙会 文/娓娓
  • 拜年 文/娓娓
  • 相信未来
  • 所有跟帖: 

    谢谢分享:) -彩云舒- 给 彩云舒 发送悄悄话 彩云舒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2/10/2009 postreply 15:10:25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

    发现Adblock插件

    如要继续浏览
    请支持本站 请务必在本站关闭/移除任何Adblock

    关闭Adblock后 请点击

    请参考如何关闭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装Adblock plus用户请点击浏览器图标
    选择“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装Adblock用户请点击图标
    选择“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