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贴]霍国玲反解《芦雪庵争联即景诗》刘振兴

来源: 平沙落雁 2009-02-08 10:47:17 []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9614 bytes)
《红楼解梦》第六集有两篇文章值得一读。一篇是《曹公为竺香玉写出的一篇诗体小传--『芦雪庵争联即景诗』解析》,一篇是《『红楼梦』里的“颠倒相酬”法》。

“ 颠倒相酬”法是曹雪芹为了隐写历史所创造的诸多奇法秘法之一。意思是,将某件事物颠倒着来写的方法。具体来说,就是:作者将历史上曾经发生的事情,并不是按其本来面目抒写,而是在时间、人物、性别、事件、文字等方面作颠倒后,再隐入书中。戚序本第六回的回后批有这样一段话:

“梦里风流,醒后风流,试问何真何假?刘姆乞谋,蓉儿借求,多少颠倒相酬!英雄反正用机筹,不是死生看守。”

这段脂批告诉我们,宝玉在太虚幻境中与可卿仙子成婚,是“梦里风流”。宝玉与花袭人“偷试云雨情”是“醒后风流”。“试问何真何假?”是在提醒读者,对此二事,千万不要流于一般的理解,还应继续深入思考。刘姥姥到贾府“乞谋”,宁国府的贾蓉向荣国府的王熙凤“借求”,是“颠倒相酬”。像这样的“颠倒相酬”,《红楼梦》中不知还有多少!读者不要用单向思维和直线思维来认识这些问题,不能表面化、简单化、片面化,“不是死生看守”,而应该辨证地、本质地、全面地认识这些问题,要用辨证思维、立体思维、超常思维看问题。

《芦雪庵争联即景诗》就是曹雪芹运用“颠倒相酬”法,在做了文字上的颠倒之后,再写进《红楼梦》中去的。《芦雪庵争联即景诗》(简称《芦》诗)写在《红楼梦》第五十回。在下雪之后,宝玉和众姐妹相聚于芦雪庵,“割腥啖膻”,饮酒赏雪;以“即景联句,五言排律一首,限二箫韵”形式,由多人共同吟出此诗。

《芦》诗的正面是一首咏雪诗。蔡义江先生认为,这种诗体“ 只是上层有闲阶级比赛作诗技巧的一种文字游戏,严格说,它不能算作文学创作。”(《红楼梦诗词曲赋评注》)清代人野鹤评说其“后半太嫌杂乱,毫无精彩。……且黛玉联句中既有‘斜风仍故故’,又有‘无风仍脉脉’,断无此复叠之法。雪芹于此处欠检点。”(《读红楼札记》)作者曹雪芹也说自己的作品正面是 “满纸荒唐言”,是“贾雨村”,而反面才是自己的“一把辛酸泪”。霍国玲认为,曹雪芹是运用了半部小说加脂批的形式隐写了一部完整的历史。这部历史包括:为闺阁女子写传,主要为竺香玉树碑立传;为自己写传;隐写了曹天佑与竺香玉合谋害死雍正的全过程。曹雪芹写作《红楼梦》一书的目的,不是为了传小说之意,而是为了传一部历史留给后人。所以,脂砚斋说,“要看书的反面方是会看”,“只有痴弟子才正照《风月鉴》”。《芦》诗也是如此,也不要看它的正面,而要看它的反面。看它的正面,有很多问题解释不通,如:“易挂疏枝柳,难堆破叶蕉”,就有悖常理。从小说角度讲,“鳌愁坤轴限”,也解释不通。看它的反面,实际是一首简要记载竺香玉一段经历的叙事诗,而且记述的十分准确。

霍国玲等人从1982年就开始了对《红楼梦》和曹雪芹的研究,为了论证《红楼梦》背面所隐历史,他们已经花费了整整二十三年时间,写出了二三百万字的文章。诸如:对曹雪芹生平的研究、对曹雪芹写书奇法、秘法的研究,对宁国府与大观园的研究,对书中纪年混乱的研究,对脂砚斋及其批语的研究,对曹雪芹故居和竺香玉故居的研究,对竺香玉葬地的研究,对曹雪芹母亲的研究、对雍正暴亡的研究、对乾隆篡位的研究……等等。通过这些研究,他们得出的结论是:

曹雪芹于康熙五十四年五月初三(1715年6月4日)在南京出生,原名曹天佑,曾中举,官至州同。他所钟爱的女子竺香玉最早是被曹家买来的小戏子,当时年仅六岁。九岁时作了曹雪芹的伴读丫鬟。十三岁时曹家被抄,之后随曹家由南京来到北京。她被曹雪芹的婶娘收做女儿,十五岁时以曹家小姐的身份进宫作了御用少尼。雍正九年,雍正嫡配皇后薨逝。十年,香玉十七岁被选作皇贵妃,之后晋封为皇后。二十岁时在曹雪芹的配合下,用丹砂毒死雍正。之后再次出家为尼,并得以与曹雪芹团聚。乾隆十六年,香玉为曹雪芹生下一子,事发后香玉悬梁自尽,曹家二度被抄,曹雪芹一度逃禅。灾难过后,曹雪芹隐居香山一带,埋头撰写《红楼梦》,并将这段历史隐入书中。

如果没有前期对上述诸多问题的研究,便不可能正确理解《芦》诗背面的含义。因为隐写于《红楼梦》背后之历史的关键部分,集中地、完整地、系统地隐写在《芦》诗中。所以也可以说对《芦》诗的研究,几乎概括了他们对《红楼梦》研究的全貌,浓缩了他们的所有研究成果。曹公的这篇《芦雪庵争联即景诗》的背面之隐,可视为对他们上述研究工作的总体验证。

下面是《红楼解梦》第六集对《芦》诗再颠倒过来之后并反解其意。
(1)
一夜北风紧,(凤姐)清宫降旨选秀急,(风:指雄雌相诱)
开门雪尚飘。(李纨)曹家有女须呈报。(雪:薛,喻皇家)
(4)
价高村酿熟,(探春)聘礼丰厚争应选。
年稔府粮饶,(李绮)美女才女任其挑。
(7)
易挂疏枝柳,(岫烟) 李女自幼爱天祐。(柳:曹、林之意)
难堆破叶蕉。(湘云) 决不进宫去应召。(蕉:鹿,喻皇权)
(3)
有意荣枯草,(香菱) 竺女甘愿嫁曹霑,(枯草:抄后曹家)
无心饰萎苕。(探春)不愿进宫饰萎苕。(萎苕:年迈的雍正)
(14)
赐裘怜抚戍,(宝琴) 曹母赐裘与竺女,(宝琴得“凫靥裘”)
加絮念征徭。(湘云) 令其代李去服徭。(湘云“加絮”)
(11)
何处梅花笛,(宝玉) 竺女入宫做伴读,(香玉善吹笛、箫)
谁家碧玉箫。(宝钗) 闲时自娱吹笛箫。
(12)
鳌愁坤轴限,(宝钗) 竺女深愁皇后薨,(正面解释不通)
龙斗阵云销。(湘云) 两龙相争舞利爪。(皇帝皇子争香玉)
(10)
斜风仍故故,(黛玉)老龙强纳竺姓女,(斜风:雍正选妃)
清梦转聊聊。(宝玉)曹竺姻缘一梦遥。(清梦:香玉之梦)
(2)
入泥怜洁白,(李纨)可怜纯情竺姓女,(香玉入宫)
迎地惜琼瑶。(香菱)被封贵妃入泥淖。(迎地:迎帝)
(15)
坳垤审夷险,(湘云) 言谈举止皆小心,
林枝怕动摇。(宝钗) 唯恐曹家被动摇。(林:隐曹家)
(16)
皑皑轻趁步,(宝钗) 竺女行路步轻盈,(香玉形象)
剪剪舞随腰。(黛玉) 轻歌雅曲舞随腰。
(9)
光夺窗前镜,(宝琴) 艳美光夺窗前镱
香粘壁上椒。(黛玉)后宫堪称第一娇。
(8)
麝煤融宝鼎,(湘云) 曹家麝煤融宝鼎,(曹家再度中兴)
绮袖笼金貂。(宝琴) 竺女绮袖笼金貂。(香玉皇后生活)
(17)
煮芋成新赏,(黛玉) 锦衣美食任其享。
撒盐是旧谣。(宝玉) 往日清贫转瞬消。
(18)
艇蓑犹泊钓 (宝玉) 天祐劝竺明大义。
林斧乍停樵。(宝琴) 竺女识劝叛清朝。(林:香玉醒悟)
(5)
葭动灰飞管,(李绮) 曹竺结盟形势变,
阳回斗转杓。(李纹)自此雍正命难逃。
(24)
诚忘三尺冷,(黛玉) 忠贞不畏三尺剑, (三尺取天下)
瑞释九重焦。(湘云) 帝崩释却九重焦。(贾瑞死于13年)
(25)
僵卧谁相问,(湘云) 雍正死因无人问,(乾隆未查)
狂游客喜招。(宝琴) 曹竺自是乐陶陶。
(13)
野岸回孤棹,(湘云)帝崩竺女离清宫,(去了娘娘行宫庙)
吟鞭指灞桥。(宝琴) 天祐吟鞭指灞桥。(东直门外的坝河)
(31)
月窟翻银浪,(宝琴) 竺女离宫独自守,(月窟:月宫)
霞城隐赤标。(湘云) 隐居海淀真武庙。(霞城:神仙住地)
(34)
无风仍脉脉,(黛玉) 曹竺情深义更重,(风:男女之恋情)
不雨亦潇潇。(宝琴)十年互敬未相扰。(雨:云雨之事)
(19)
伏象千峰凸,(宝琴) 山如伏象千峰凸,(广慧庵的环境)
盘蛇一径遥。(湘云) 路似盘蛇一径遥。(香山卧佛寺西)
(21)
深院惊寒雀,(探春) 移居庵堂惊寒雀,(幽静)
空山泣老鸮。(岫烟) 常闻空山泣老鸮。(荒凉)
(30)
石楼闲睡鹤,(湘云) 李女闲居常寂寞,(石楼:石兄住所)
锦罽暖亲猫。(黛玉) 竺女孤寂亦难熬。(香玉爱猫)
(20)
花缘经冷聚,(湘云) 曹竺姻缘经冷聚,
色岂畏霜凋,(探春)风姿容貌未萎凋。
(32)
沁梅香可嚼,(黛玉) 嚼食梅蕊吐新诗,
淋竹醉堪调。(宝钗) 共享琴棋醉如潮。(醉:风月情怀)
(33)
或湿鸳鸯带,(宝琴) 或与竺女共鸳枕,
时凝翡翠翘,(湘云) 时与李氏度良宵。
(29)
没帚山僧扫,(黛玉) 竺女静居广慧庵,
埋琴稚子挑,(宝琴) 为曹孕子劫难逃。
(26)
天机断犒带,(宝琴) 天机泄露甘自毁,
海市失鲛绡,(湘云) 人间顿失女英豪。(鲛绡:指香玉)
(23)
照耀临清晓,(湘云)竺女殒命在清晓,(尤二姐卒于晨六时)
缤纷入永宵,(黛玉)婀娜才女入永宵。(永宵:永恒的黑夜)
(6)
寒山已失翠,(李纹) 寒山失去竺姓女,
冻浦不闻潮。(岫烟) 清宫档案被删削。
(27)
寂寞荒池榭,(黛玉) 竺女被葬荒池榭,(陶然亭湖旁香冢)
清贫陋巷瓢。(湘云) 曹家清贫陋巷瓢。(曹家被扫地出门)
(22)
阶墀随上下,(岫烟) 竺女升黜由人定,
池水任浮漂。(湘云) 李氏投水任浮漂。(湘云隐李氏)
(28)
烹茶冰渐沸,(宝琴) 冰水烹茶水难沸,(雪芹晚年落魄)
煮酒叶难烧。(湘云) 湿叶煮酒叶难烧。
(35)
欲志今朝乐,(李纨) 欲记今朝忧伤事,(颠倒相酬法)
凭诗祝舜尧,(李绮) 凭借新诗咒莽、操。(凭诗咒乾隆)

通过对《芦》诗的研究,读者已清楚地看到:《芦》诗的原貌,实际是一首简要记载竺香玉一段经历的叙事诗。当然,其中也涉及了作者本人的经历,以及曹家的荣辱升黜,从而使我们更加理解了脂批中关于“因要传他,又可传我”的含意。(详细内容请阅〈红楼解梦〉第六集)

《红楼梦》,又名《风月宝鉴》。它有正反两面,“正反皆有喻”。反面所隐关于竺香玉的一段历史乃是《红楼梦》的主题和主线。(《红楼解梦》第一集《反照风月宝鉴》一文)

《红楼梦》,又名《石头记》。女娲石“高经十二丈,方经二十四丈”,是曹雪芹为竺香玉皇后树立的一座硕大无朋的丰碑。

脂批:女娲石“总应十二钗”,“照应副十二钗”。正副十二钗都是女娲石的分身。女娲石是一块红石。通灵宝玉是一块红玉。竺香玉的小名叫红玉。正副十二钗都是竺香玉的分身。(《红楼解梦》第五集上“《红楼梦》的五个书名释义”一文)

绛珠仙草下凡变成林黛玉,林黛玉是竺香玉的主要分身。“绛”隐“红”,“珠”拆“玉”,“绛珠”实隐“香玉”。脂批云:点“红”字,细思“绛珠”二字岂非血泪乎?黛玉爱哭的寓意是,绛珠仙草为酬报神瑛侍者的“灌溉之德”,“也去下世为人,但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也偿还得过他了”。作者曹雪芹运用“颠倒相酬”法,在小说的正面写了林黛玉用眼泪还贾宝玉的感情债。而在小说的反面,实际上隐写的是,为了酬报竺香玉的爱情债,曹雪芹“一字一泪,一字化一血珠”地写作《红楼梦》,为竺香玉树碑立传。

在八十回本《石头记》的最后几回中,曹雪芹为竺香玉的一生做了精辟的总结:晴雯之死隐写香玉之死,林四娘是反清的巾帼英雄,在林四娘身上隐写了竺香玉的死因,《姽婳词》便是对她的挽歌。《芙蓉女儿诔》“虽诔晴雯,实乃诔黛玉也”,也是诔的历史人物竺香玉,是为竺香玉皇后写的悼词和颂歌。(《红楼解梦》第四集下)

《芦雪庵争联即景诗》的反面是曹雪芹为竺香玉皇后写出的一篇诗体小传。《芦》诗集中体现了《红楼梦》的主题和主线。我们不能孤立地片面地简单地看待该诗,而必须用全局的联系的观点认识该诗,把它放在《红楼梦》全书内容的具体联系中去认识和把握。正像脂批所云:不能“死生看守”,要“英雄反正用机筹”,使出“龙象之力”。由此,我们看出,曹雪芹为了把这段历史如实记录下来,隐写得是何等巧妙,何等机敏!

2006年1月9日星期一于新疆伊宁市

所有跟帖: 

转贴不代表本人观点哈~~~ -平沙落雁- 给 平沙落雁 发送悄悄话 平沙落雁 的博客首页 (46 bytes) () 02/08/2009 postreply 11:08:46

当然不代表你的观点。你写的红楼文章,比较中看一些 -师母已呆- 给 师母已呆 发送悄悄话 (46 bytes) () 02/08/2009 postreply 12:44:37

貌似鄙人还没写过红楼文章,红学家太多了 -平沙落雁- 给 平沙落雁 发送悄悄话 平沙落雁 的博客首页 (20 bytes) () 02/08/2009 postreply 14:58:30

噢,吃喝是金瓶梅 -师母已呆- 给 师母已呆 发送悄悄话 (6 bytes) () 02/08/2009 postreply 16:19:18

中式《达芬奇密码》,《红楼梦》是也 -平沙落雁- 给 平沙落雁 发送悄悄话 平沙落雁 的博客首页 (20 bytes) () 02/08/2009 postreply 15:58:10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

发现Adblock插件

如要继续浏览
请支持本站 请务必在本站关闭/移除任何Adblock

关闭Adblock后 请点击

请参考如何关闭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装Adblock plus用户请点击浏览器图标
选择“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装Adblock用户请点击图标
选择“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