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海角7号》的情,色,纵横

来源: 2009-01-16 02:30:24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范逸臣刚出场还以为是周杰伦,轮廓、作派和气质都很接近,有点阴郁有点颓废。

范有山地歌手一贯的嘹亮歌喉,片中的歌曲都很好听。

客串的日本歌星中孝介,果然同他师姐元千岁一样相貌清俊歌声空灵婉转,值得去挖旧碟仔细听听。这两个岛上近来都弥漫着严重的乡土情结,大家都忙不迭地装作返璞归真,言谈必用疗伤这样的词汇,大都会碰撞久了也会麻木,其实经济的长期疲软才是每个人的最忧心。

么这么美的一片海,被起来!“鹿港不是我的家,我的家乡没有霓虹灯……”跟着罗大佑摇头晃脑地唱过了青春,却从未读懂歌者的无奈和愤怒。

媒体极力吹捧的女主角田中千绘,演技,相貌,身材都毫无特点。按照剧中所描述,一个在台湾生活很久立志在那里发展事业的人居然不懂得如何同当地人沟通,不是傻子就是自己的优越感太强。而且这种失去日本女人的传统美,潇洒泼辣比起中国姑娘又差一筹,好比三寸金莲穿比基尼,实在没什么亮点可言。也可能数年前金城武主演的《不夜城》中对夏美的扮演者山本未来的温柔且潇洒印象太深,两者有些相似却觉得这个太过平淡,不过搭了顺风车。

从大陆的角度看这部电影格调上对日据时期透着浓重怀念,或被判断说媚日,也许这也是禁止电影公映的另一原因。



没有不可以,只有不愿意。

有时候记忆的苏醒无非是为了点缀自己的曾经或只用来打发一段无聊时光。

个懦弱的男人

从来不敢承两人的相

战败

族的傲瞬堕落犯人的枷

代的宿命是代的罪

你,却必放弃你……

这个不可抗力究竟有多大呢?特意把《滚滚红尘》翻出来看了一下,那种伤心才震撼,完全无能为力的呻吟:在最伤心的时候她只有自己,也许唯一的安慰就是整个民族陪她一起受难。





台湾同日本历史经济向来难以割舍,放弃爱情保全幸福,这也是一种选择。



怯懦的男人已经作古,有生之年他并没有去探望友子,而他的遗孀或儿女看到这些文字也定然是不欢喜的,不然不会作为一个普通邮包飘到地址模糊的海角,另一种方式的遗弃罢了。亦或许他们相信亡人飞散的魂灵会随着这些思绪故地重游。

幸亏没有海誓山盟,可痴心的女子仍等到花残灯枯。

我不是抛弃你,我是舍不得你……一定是女人更舍不得,所以后人也步了后尘。



******************************

两个行事方式截然不同,且语言不通互相鄙视的人怎么可能相爱。



失意,痛哭,酒后一夜情。现代版友子的新情爱故事。可惜天亮后当事人是尴尬的,他还在回味,她弓着腰悄悄地离开。

他以为这是爱情,当众表白,掌声如雷感动如潮。如果一夜情可以带来天长地久,那些情书简直就是废话连篇。一切程序都以倒装开始,不合适立刻reset,归位重来,所以现代人迷恋各种电子游戏导致情商极高,心理素质极好。

情是什玩意不就是玩玩而已

时光流转,爱情或是政治,都一样的换了衣服重新登场。



台湾的近代也是一部苦苦寻找属性的历史。

明末清初荷兰人殖民时期,汉族人口推定只有三万四千人,大约数千原住民接受过荷兰的宣教教育。郑成功收复台湾后,一度把台湾作为反清复明基地,鼓励汉族移民,1680年前后台湾汉族人口达到20万之多,1683年纳入清朝版图,此后割让日本、国民党进驻,一般看作外来三期政权,以上几个阶段的教育对台湾人的民族性形成有很大的影响。

清朝统治期间,相对于约250万汉族人口的台湾,进入“书房”接受教育的只有3万左右,其中成绩优秀可以参加科举的大约7千人,并且当时教育没有使用大陆官僚通用的北京官话,也就是说台湾的读书人不准备在大陆做官。

1895年下关条约后,台湾土著和清朝官员为了保全自身利益,企图成立台湾民主国,当时的民主国副总统邱逢甲在独立宣言中提到:“台湾是台湾人的,为什么要随便授予他人,虽然已经被清廷抛弃,可是我们不能放弃自己……”这大概是最早的台独主义。不过当时的台湾既没有活字印刷也没有新闻报业,看到这个独立宣言的也只有寥寥数人而已。

坚持抵抗的驻台清军并没有多少实战经验,很快大败,败军又成了匪徒,祖籍广东的民主国总统唐景松同大部分兵士一起仓皇逃回大陆,梦想仅仅10天就结束了。

经历了大约6个月的零散抵抗之后,台湾进入日据时期。

1920年,接受日语教育人数达10万人,同汉文化圈人数几乎对等。

末期1941年的数据显示,台湾总人口568万人,一半的人口能够理解日语,在学接受教育者大约76万人。文学杂志的投稿日语偏多,很多汉语专栏的撰稿人也兼职日语投稿。也有人把这一时期称为“同床异梦”。

37年全面侵华战争爆发,39年台湾基本进入工业社会。作为皇民教育和征兵的基地,当时总督府大力提倡日语写作,日语图书的市场迅速繁荣,拥有大约300万读者。出现了“亲日皇民文学”,代表作家有周金波王昶雄张文环等人。

  皇民文学作家试图使自己站在日本人等同的立场,描写殖民地的风俗民情伦理观的同时对新纳入殖民地地区人民展示优越感。虽然同时期前后也有赖和、张我军等文化人努力将大陆的新文化潮流带到台湾,可惜当时的以北京话为基干的白话文因为同台湾方言的发音以及词汇差异太大,没有构成有影响的市场。

在这个相对文教发达期间,台湾人逐渐形成了自己的nationalism即民族主义。

日本败战后,蒋介石政权带来了大约100万以上的大陆移民,占台湾本省人的1/6,蒋政权也即时禁止了新闻媒体杂志使用日语。当时的台湾已经经历了与大陆不同的近代,在对待外省人的心情上可以说是难以接受,冲突的顶峰是472.28事件,最后以政府武力镇压结束,将近3万本省人被杀。

  此后,由于日据时期培养的作家用“国语”创作有困难,本省人进入文学沉默期。50年代后国民党御用作家以及乡愁派外省人作家登场。60年代后白先勇陈若曦黄春明等外省人二代作家开始崭露头角,用新一代乡土文学作新一代本省作家。值得一提的是曾经用日语写作并曾在日本本土获奖的原住民作家杨达2.2812年的火烧岛牢狱生活苦修国语,出狱后也开始用国语进行写作。

86年结党的民进党,提倡四大族群即:福佬、客家‘新住民、先住民,相互平等作为命运共同体。李登辉的当选开创了本省人执政的新局面,然后台湾人又把一个只需在公众面前做俯卧撑善于煽动悲情的人称作台湾之子,彼时民众狂喜以终于找到了真正属性,其实他们内心也并不接受李登辉那样的本土皮囊日本骨骼。

90年后原住民文化开始受到广泛注意,更有人提出要把台湾文学同中国文学分离出去,应该使用福佬语(即闽南语)创作。台湾似乎在经历了一个繁荣之后进入更大的迷失中。



曾嘲讽乡土文学像工农兵文艺的名诗人余光中也这样评价:“一般人心目中的土小人物,悲哀、可笑之中含有同情与温馨”正是电影中黑老大般的主席、夸张的拉桑、急躁的水蛙劳马、悠闲认真古怪的茂伯、大大还有最后给传说中的女主人公的那个苍老臃肿的背影。

一部电影融合搞笑、悲情、煽情、现代版快餐爱情,隐隐地讲述这片土地的荣光失落和悲哀,短短2个小时内是在不容易。就像月琴阿伯有意无意的台词:

这个弦多两根,能不能拿掉?

“反正我要上场,就是要上!”

想起施叔青的《微醺彩妆》,曾经一年中消费了几乎人口一倍的葡萄酒,泡沫经济膨胀破灭在酒色之海,失去的也不仅仅是嗅觉。
佩服岛上的文化人一如既往地反思探寻。

最后引用片尾歌曲祝福这个美丽岛的明天。

非得等春天了夏天才近了

我是在回首时终于懂得

当阳光 再次

回到那着雨的国境之南







 




请阅读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8226;  佛不在庙里,佛在路上。
8226;  胡言乱语之晒书,纸鱼
8226;  少年时代
8226;  备忘录
8226;  聊聊听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