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现代美学
这样的作品怎么可以挂在家里?有人往往提这样的问题,这样的东西好看吗?怎么这样的东西可以挂在家里?要回答这样的问题, 除了现代艺术和美学的分离, 也关系到艺术的民主化。 在中国, 艺术现代化的一个直接后果是使美学的发展与社会文化处于一种隔绝状态,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日益隔膜。
现代艺术在20世纪的60年代向后现代转向,后现代是对现代艺术一种重新反思,也包括对审美的一种重新认知, 西方艺术自亚里士多德以来,就一直在编造他们的理论,但是极少有人关注观众怎样感受艺术,现代美学是要艺术直接面对生活本身而非某种哲学思考。
人类为了征服自然创造了社会。而社会又反过来使得个体的“自我”成为禁锢他自己的囚室,使得个人从自我获得解放同人类从自然和社会获得解放,成为不同层次上的两件事。
在社会结构中处于一定地位的个人,被束缚在一定的生活方式中,又丧失了自己的丰富性,过着一种单一的生活,体验着单一的情绪。这些单向度的人,极少理解其他时代的艺术和生生不息而又无处不在的美。 异化现象是同私有制和强制性分工相联系的,是社会问题,而对于个人来说,同时又是一个思想意识问题。个人的异化在一定的范围内,又可以通过自我超越而实现。 审美活动是个人自我超越的一种形式。
现代美学着眼于人的自我解放, 从微观心理学的角度看,人愈是固定和执着于他的自我,他的人生之路也愈是显得黑暗和狭窄,从而也就愈是不能忍受痛苦和创造生活,这种心理学上的事实,是“个人”的一种自我禁闭的牢笼。从这种黑暗而又狭窄的牢笼中解放出来,是人的类的需要。不仅是社会需要,而且是自然需要。满足这种需要,从根本上来说,是整个世界史的任务,实现把人们互相隔离之墙的拆除。这将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
审美事实并不总是和社会物质基础相一致。社会历史条件是变动的,而审美能力作为人的一种感性动力,则是不变的,审美活动常常被体验为一种直觉, 不经由语言和思维,感性批判的能力是人类固有的能力,它根源于自然生命力,但是在异化现实中,它受到压抑,现代美学所要致力的目标之一,正是维护这种感性批判即窥视、摸索、试探的权利。
肉体的快乐是快感而不是美感。 快感表明一种生理的满足。仅仅这种满足并不构成美感。但如果没有这种满足也就没有美感,这是美感得以产生的第一个前提。美感又往往带着丰富的历史和社会内容。从社会必然性的束缚下解放出来,这是美感得以产生的第二个前提。说美感是生命力,生命是有需要的。有限制、有需要、有痛苦,才有生命、有力量、有热情,感性才能活跃。而这种活跃,也就是人本身存在的证明。也就是人的存在的形式。 是构成人的自我的东西,所谓美感,所谓艺术创作,不就是人的限制、需要、痛苦,或者说生命、力量、热情等等的自我表现吗? 在异化了的社会,异化了人通过美寻找他的自我,寻找向自身复归的道路,进行着各式各样的假设、探索和追求。这种追求,也就是对社会和自然的统一的追求。
有谁不要美吗?有人说起码有两种人:一种是市侩,因为美不实用;他们被实用限制在狭小而又黑暗的自我之中不能自我超越. 一种是教士,因为美把人们导向他不理解也管不了的广阔世界。他们虽然蔑弃自我,但却禁止任何超越,用封闭的理性结构来代替开放的感性动力,用盲目的信仰和服从来充实被掏空了生命和生存价值的空躯。所以他们都不感到、也不想知道什么是美。而美的力量,恰恰就是把人们从那种自我施加的种种束缚中解放出来的力量。
禁止超越也就是禁止美。它力图扼杀变化,差异和多样性,而把一切进步的要求视为叛逆。因为理性如果不同感性相统一,就会异化为非理性(宗教),或者异化为束缚思想的教条(宗教哲学),转向它自身的对立面. 如果这种力量取得胜利,世界上也就没有美了。
人是按照美的规律来创造世界的,也用美的尺度来衡量一切。不仅衡量艺术作品和自然景物,也衡量一个人的思想行为,以及一个社会的伦理规范、政治经济制度和知识理论等等。 所谓“美的尺度”实际上也就是“人的尺度”。“人的尺度”需要和“社会标准”加以区别。前者要求避免用一时一地的标准或者封闭的模式去规范一切,“人的尺度”,是人的解放的尺度,它恰恰是人类从以往各式各样的模式和规范羁轭下解放出来的尺度。在这个意义上,“人的尺度”同所谓“社会标准”是截然对立的。 人的尺度是人的个性和创造力全面发展的尺度。不仅在艺术中,而且在更为广阔的现实生活中,都有一个美与不美的问题。美的尺度作为人的尺度,适应于人类活动的一切领域。应用美的尺度,按照美的规律来改造世界,所谓美学,不过是承认这一点,把它理论化,使之成为实践罢了。
对于今日的中国美学,是一种美学民主化的契机还是审美意识形态的捆绑,是新的美学原则的崛起还是传统审美精神的失落。强调变化和发展,还是强调“历史的积淀”?强调开放的感性动力,还是强调封闭的理性结构?这个问题对于徘徊于保守和进步、过去和未来之间的人,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决择。对于人类来说,进化不是流水,精神也不是泥沙。因此,也不存在什么历史的河床,从长远来看,并不存在什么“积淀”,而只存在变化和发展。 从变化和发展的观点、不是“积淀”而是“积淀”的扬弃,不是成果而是成果的超越,才是现代美学的理论基础。
请阅读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8226; | 二六市怀旧 |
8226; | 黑夜的歌 |
8226; | 十二平均律 |
8226; | 花叶送旧, 烟雨迎新 |
8226; | 赵天新de新作《雷霆》 (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