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平均律

本帖于 2009-01-08 17:17:35 时间, 由普通用户 淑女司令 编辑

十二平均律

十二平均律是目前世界上通用的把一组音(八度)分成十二个半音音程的律制,各相邻两律之间的振动数之比完全相等,亦称“十二等程律”。从历史记载看我国在音乐中开始应用平均律,约在公元前二世纪,但平均律理论的出现,则是1584年明代朱载堉《律学新说》问世之时。      

明代律学家朱载堉首创 “新法密率”,以珠算开方的办法推算出将八度音等分为十二等分的算法,并制造出新法密率律的管及弦乐器,是世界上最早的十二平均律乐器。 将八度音等分为十二等分,八度音指的是频率加倍(即二倍频率)。因此在八度音中分为十二等分, 其结果就是每个音的频率为前一个音的2开12次方,即1.059463倍。 具体说来就是:用发音体的长度计算音高,假定黄钟正律为1尺,求出低八度的音高弦长为2尺,然后将2开12次方得频率公比数1.059463094,该公比自乘12次即得十二律中各律音高,且黄钟正好还原。用这种方法第一次解决了十二律自由转调的千古难题,他的“新法密律”(即十二平均律)已成为人类科学史上最重要的发现之一。德国物理学家赫尔姆霍茨这么评价朱载堉:“在中国人中,据说有一个王子叫载堉的,他在旧派音乐家的大反对中,倡导七声音阶。把八度分成十二个半音以及变调的方法,也是这个有天才和技巧的国家发明的。”

这种律制包括了乐音的标准音高、乐音的有关法则和规律。钢琴键盘上共有黑、白键88个,就是根据十二平均律的原理制作的。朱载堉的“十二平均律”理论对世界音乐理论有重大贡献。直到一百多年之后,德国音乐家威尔克迈斯特才提出了同样的理论。19世纪末,比利时音响学家马容曾按朱载育发明的这种方法时行实验,得出的结论与朱完全相同      

“十二平均律”的12声音阶的频率(近似值)分别是:F(C)、1.059F(C#/Db)、1.122F(D)、1.189F(D#/Eb)、 1.260F(E)、1.335F (F)、1.414F(F#/Gb)、1.498F(G)、1.587F(G#/Ab)、1.682F(A)、1.782F(A#/Bb)、1.888F (B)。

现在钢琴的音高标准是按“中央C”(即通常的do)右边的第五个白键(按术语说是A4)的频率来定的。这个A键的频率被确定为440HZ。确定了它,钢琴上其它键的频率都可以按“十二平均律”类推得到。

关于“十二平均律”,要提的是所谓“大调”、“小调”的问题。 以C12316;高音C的八度为例,如果我们选择原来的7音阶,即C、D、E、F、G、A、B,这就被称为“大调”(major scale),又因为这个大调的主音是C,所以被称为“C大调”。而如果我们选择C、D、D#(Eb)、F、G、G#(Ab)、A#(Bb),这就被称为 “c小调”(C minor scale)。用小写c的原因是表示这是小调。 大调和小调的区别就在于,大调和小调里各音之间的“距离感”不同,以它们为基础来作曲,给听众的感觉也不相同。这就让作曲家有了用音乐表现不同情绪的机会。

西方中世纪的音乐理论里,曾经提出了8种不同的方法在12音中选7个音作为基准,其中就包含了我们现在谈的大调和小调。当时的音乐理论给予这8种调性(mode)以不同的感情色彩,比如有的被认为是“悲伤的”,有的被认为是 “快乐的”,有的被认为是 “朝气蓬勃的” 等等。这8种调性中有一些现在已经很少用了,现在最流行的是大调和小调两种。由于“十二平均律”允许随意转调,这就让作曲家可以更为地自由创作。以前由于各音之间的半音“不等距”的问题,有些调被认为不能写作的,现在也可以毫无阻碍的进行创作了。

巴赫的《十二平均律曲集》是第一次为“十二平均律”系统作曲的尝试。正是他的这套《十二平均律曲集》,最终向人们证明了“十二平均律”是可以用来作曲的,而且其效果之美妙.160; 在这里,针对从C、C#、……到B的每一个音,巴赫分别在大调和小调的框架内,各写了一首曲子。即他为C大调、c小调、C#大调、c#小调,……,一直到 b小调,一共写了24首曲子。这样系统的尝试,可谓前无古人。所以《十二平均律曲集》在巴赫在世时就很受欢迎。随着“十二平均律”的普及,后世的钢琴家们几乎都学习过《十二平均律曲集》,所以现在它被称为“钢琴演奏的旧约全书”,一点也不奇怪。






请阅读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8226;  花叶送旧, 烟雨迎新
8226;  赵天新de新作《雷霆》 (图)
8226;  东道与西器 (图)
8226;  罂粟和鸢尾 (图)
8226;  国家宪政的核心价值

所有跟帖: 

这个很高深 -淑女司令- 给 淑女司令 发送悄悄话 淑女司令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1/02/2009 postreply 12:10:49

谢谢介绍。问一下,在实际的琴上,频率是按照平均律还是按照 -胡涣- 给 胡涣 发送悄悄话 胡涣 的博客首页 (50 bytes) () 01/02/2009 postreply 13:55:00

基本音频是按照平均律,还是有一个和弦问题,是按照纯律调试的。 -龙剑- 给 龙剑 发送悄悄话 龙剑 的博客首页 (102 bytes) () 01/02/2009 postreply 19:11:36

谢龙剑兄。我看钢琴调音师只用一个音叉,其余所有的音都只用耳朵 -胡涣- 给 胡涣 发送悄悄话 胡涣 的博客首页 (138 bytes) () 01/02/2009 postreply 20:38:46

和弦就是用听的定出来的 -英二- 给 英二 发送悄悄话 英二 的博客首页 (46 bytes) () 01/05/2009 postreply 08:48:58

文中大调和小调的说法 -龙剑- 给 龙剑 发送悄悄话 龙剑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1/02/2009 postreply 17:59:18

在下理解的大调和小调和文中的说法似有不同。 -龙剑- 给 龙剑 发送悄悄话 龙剑 的博客首页 (755 bytes) () 01/02/2009 postreply 18:59:52

我听说的好像是小调专指以6为主音的。 -胡涣- 给 胡涣 发送悄悄话 胡涣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1/02/2009 postreply 20:41:10

有这种说法,窃以为‘专’字好像太绝对了一点。 -龙剑- 给 龙剑 发送悄悄话 龙剑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1/03/2009 postreply 06:14:30

我也是听来的。不知其准确性。 -胡涣- 给 胡涣 发送悄悄话 胡涣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1/03/2009 postreply 12:56:57

在“词曲和宫调”中就采用6为主音是小调的说法,近来看一些曲谱觉得太绝对。 -龙剑- 给 龙剑 发送悄悄话 龙剑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1/03/2009 postreply 16:14:01

回复:在下理解的大调和小调和文中的说法似有不同。 -英二- 给 英二 发送悄悄话 英二 的博客首页 (1653 bytes) () 01/05/2009 postreply 08:41:28

谢谢解答,西洋乐曲的大小调诚如您所解释,民族乐曲可能有所不同。。 -龙剑- 给 龙剑 发送悄悄话 龙剑 的博客首页 (251 bytes) () 01/05/2009 postreply 13:28:12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