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r on the G String - G 弦上的空气 ~ 巴赫】

来源: 2013-06-03 10:08:28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Air on the G String - G 弦上的空气 ~ 巴赫

  

 



 


 

 

 

 

 

 

 




1. sarah_chang
2. jascha_heifetz
3. yehudi_menuhin
4. david_garrett
5. andre_rieu
6. misha_quint
7. yo_yo_ma  &  bobby_mcferrin
8. stokowski

 
一首名曲 几番提琴演绎

莎拉 的柔美
大卫 的刚健
安骓 的豪逸
更难得的 小提琴前驱大师

海菲兹 和 梅纽因 几十年前
简陋的录音设备反而昭显的更加 清纯绝伦


还有

大提琴家 昆特, 马友友 加上 麦克菲尹 的人声

当然

司铎考斯基 的迷漫交响 如梦如痴 ,,,

真可谓

提琴盛宴几回来  妙曲仙乐一揽中

。。。。。。






 

 


《G弦上的咏叹调(Aria Sul G)》,又名为《G弦之歌》,
此曲为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第三号管弦乐组曲》
(Orchestral Suites No's 1 and 3 #09] Overture No. 3 BWV 1068 in D major - Air)
的第二乐章主题,充满诗意的旋律美,使此曲成为脍炙人口的通俗名曲。是巴赫代表作品之一。

原曲创作于一七二七年至一七三六年之间。

在巴赫的《乐队组曲第三号》诞生百余年后,
十九世纪时的德国著名小提琴家威廉密(August Wilhelmj)对这首作品的第二乐章作了改编,
将第一小提琴声部的曲调由D大调改为C大调,乐器上以小提琴独奏为主,辅以大健琴伴奏,
同时又将旋律全部移至小提琴G弦上演奏,由此命名为《G弦上的咏叹调》。

此曲一经上演便广受大众欢迎,成为流传广泛的不朽经典。然而追根溯源之后,人们才知道这原是巴赫的杰作。
百余年来,这首《G弦上的咏叹调》以其纯朴典雅的旋律加上G弦特有的浑厚、丰满音色,
使之倍受小提琴
演奏家以及爱好者们钟爱的曲目。有意思的是,听过《G弦上的咏叹调》的听众远要比
知道《巴赫乐队组曲第三号》的人多;而在如今大多数的唱片封面上,
《G弦上的咏叹调》的作者栏上并没有“August Wilhelmj”,而肯定是“J.S.BACH”。
传说在宫廷舞会上,巴赫的大提琴被做了手脚,除了G弦之外,所有的弦都断裂了。
当大家准备看巴赫出糗的时候,巴赫,仅仅只用了一根G弦,就即兴演奏了一首《咏叹调》,
该曲子就是今天所说的《G弦上的咏叹调》(《G弦之歌》)。此乐曲在巴赫死后100年后才大为流行。
1830年,当门德尔松在钢琴上把《G弦之歌》演奏给大诗人歌德听时,歌德说:
“开头是这样的华丽庄严,使人可以想象到一大群显要人物沿着长长的楼梯鱼贯而下。”
歌德不愧是与魔鬼交换了灵魂的人,
这音乐具有的“迤逦”和“沉着的华丽”使任何人都不能漠视它的存在。

也许歌德最清楚:
“G弦上的咏叹调就如永恒的和谐自身的对话,就如同上帝创造世界之前,思想在心中的流动。
就好像没有了耳、更没有了眼、没有了其他感官,而且我不需要用它们,
因为我的内心这有
一股律动,源源而出。”





【201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