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花儿,豆花儿(视频+图文)

来源: 2023-03-08 12:25:05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虽然刚到成都时住市中心的奶奶家,早就见识了种种沿街叫卖的摊贩,第一次吃豆花却是在父母住的城郊家属院里。那年头的单位即使紧邻着一环路,四周围依然是农田和竹林,只有在一个星期只休一天的星期天时,沿街叫卖的营生才会进到家属院里来,补锅的、修剪子磨菜刀的、收废书废报破铜烂铁的、卖挂面、卖蛋卷冰淇淋、卖豆花的……虽然骑着自行车叫卖蛋卷冰淇淋的小贩受到几乎所有小朋友的欢迎,我最感兴趣的还是那挑着担子卖豆花的摊子。

那年头做豆花生意的小贩大都用扁担挑着营生,一头是装豆花的木桶,碗大的桶口上盖得严严实实的,保温;另一头的内容可就丰富了,除了碗和小白铁勺,红油、酱油、榨菜颗粒、油酥黄豆、盐巴、葱花、肉臊……五分钱一碗的豆花里得装下这么多内容,怎么看都值了。

交了钱,摊主拿起瓢,掀开木桶上的棉絮、塑料布,瓢伸进桶里,小心翼翼地舀起一块豆花来,趁热按买主的需要添加各种调味料。站在一旁,光看那白嫩嫩的豆花被调味料瞬间添加了黑、红、黄、绿各种色彩就能想象那碗豆花得有多好吃。

只可惜刚到成都的我的舌尖对红油完全不能接受,只一勺下肚,碗就传给了旁边的家人。但每个周末,我依然盼着那卖豆花的挑子进到家属院里来,那“豆花儿”吆喝声中儿化的尾音是烟火气十足,那摊主娴熟地舀着配料的动作怎么都看不够,每次站在豆花摊子前,都会脑补如果没有那一勺红油的豆花除了没有刺激的辣味,怕也没了那层让眼睛也享受一回的红油,该是怎样的遗憾……

很多年后慢慢地适应了红油的洗礼,城里也陆续开起了豆花饭庄。有意思的是只要主打的是豆花菜肴,商家们不约而同选择了“饭庄”的定义,不是餐厅,不是饭馆,也不是酒楼,就冲“豆花庄”这三个带了些乡土气却又开在闹市里的食肆,也值得进去尝个新奇。新奇尝过,我依然会想起街巷间早已消失的“豆花儿”的叫卖声,想起那碗从油漆斑驳的木桶里被要出来的白嫩嫩的豆花,想起那些配料入口后滑嫩酥脆的层次展开后融合的过程。

一碗豆花儿,牵动的不只是思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