罢了罢了

来源: 2019-09-19 11:55:54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我不是中医,如果单纯补铁,吃些红肉和肝脏有效。然而要找出缺血原因 (饮食,失血等等),不要头痛医头,问医生吧。

我知道这个补充剂对很多人有用,一般一个月见效。

Vitron-C High Potency Iron Supplement with Vitamin C | 60 Count                 

 

中医,那就只好抄书了:

                                                                                                       

https://zhuanlan.zhihu.com/p/31849978

 

陈立杰

缺铁性贫血(IDA)的发生常由于机体对铁的需求与供给失衡,导致体内贮存铁耗尽,继之红细胞内铁缺乏从而引起的贫血,是最常见的贫血之一。机体铁的摄入不足、吸收障碍、丢失过多均可引起缺铁性贫血,临床可有面色萎黄或苍白、疲乏无力、头晕心悸、气短、食欲不振等气血亏虚症状,严重者可见指甲反平、不光整,甚者反甲等特征。儿童还可有生长发育迟缓、智力低下、易感染等症状。本病约占贫血的50%~80%,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尤其多见于育龄妇女及儿童。

本病属于中医“虚劳”、“血虚”、“萎黄”“黄胖”等病的范畴。其病因病机,认为儿童多因先天禀赋不足,后天失于调养致使脾胃虚弱,生化不足;成年男性多因饮食不节,嗜食肥甘厚腻或烟酒过度,湿热困脾,日久肉腐血败,或黑便,或痔漏失血所致;老人多因久病大病,营血暗耗,中焦受纳、腐熟功能失常所致;女性多因妊娠需求增加或月事失血过多,新血化生不足所致。总之本病的形成与中焦脾胃和肾的关系极为密切。肾为先天之本,肾藏精,精血同源;脾胃为后天之本,脾胃虚弱,气血生化乏源而致本病。脾胃化生气血功能不足在本病发生中尤为重要,正所谓:“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

近年本病的发生及临床就诊患者群的分布出现了部分新的变化,一方面由于优生优育的普及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儿童患者呈稳步下降趋势;其次女性患者因社会、家庭及学习等压力增加,情志失调,气机不畅导致月事异常,慢性失血所致者明显增多;随着人类寿命的延长,老人或因年老齿落,咀嚼功能低下,或因中风,吞咽障碍造成造血物质缺乏者逐步增多。

辩证思路:本病病因多端,不一而足,或因寒、或因热、或因湿、或因气虚、或因气郁、或因血虚、或因血瘀、或因邪毒内蕴成癌,临证必须细审病因,四诊合参。因寒者温阳健脾;因热者,实热清热泻火,虚热滋阴清热,切忌苦寒伤胃;因湿者健脾渗湿;因气虚者补中益气;因气郁者疏肝理气;血虚者养血生血;血瘀者活血化瘀;邪毒者扶正祛邪。此皆为中医常规治法,临证对症选方即可,方药不再一一赘述。

现代医学认为本病并非一独立性疾病,而是由多种疾病诱发或伴发,应强调病因诊断,只有明确病因,IDA才可能根治;有时缺铁病因比贫血本身更为严重,例如胃肠道恶性肿瘤伴慢性失血或胃癌术后所致IDA,应多次检查粪潜血,必要时做胃肠道X线或内窥镜检查;对月经期妇女,应检查有无妇科疾病等。中医在辨证论治基础上亦应当辩证与辨病相结合,如慢性胃炎者多伴胃胀、纳呆等食欲不振,宜加焦三仙、内金等促进运化;胃肠溃疡多伴烧心、泛酸等症,宜重用海螵蛸、瓦楞子抑酸,川楝子止痛,癌肿者宜加用半枝莲、黄药子等清热解毒抗癌之品;癥瘕(肝脾肿大)者宜加龟板、鳖甲、牡蛎等软坚散结。临证尚需注意辨病必虚以辩证为核心,切忌以西医药理替代中医辨证论治,一味叠加堆砌,所加辨病治疗药物必须符合辩证之病机。

本病虽病因多端,病机繁复,但最终均可导致脾胃运化失司,故脾胃虚弱,气血两虚为其基本的病因病机,健脾益胃、益气生血为其根本治则,临证应时刻谨记。此外促进饮食,增其化源尤为重要,结合多年临床经验,自拟乌梅消食颗粒健脾理气,消食导滞,常作为本病在辨证基础上的辅助用药,疗效甚佳。本方由枳实、鸡内金、白术、焦山楂、太子参、蒲公英、乌梅、木瓜、莪术等组成,亦可作汤服。用于脾虚气滞所致的食欲不振,食后胀满,倦怠乏力,脘腹满闷等。观察乌梅消食颗粒治疗缺铁性贫血50例脾胃虚弱、气血两虚证候患者,发现本方可促进缺铁性贫血患者对铁的吸收利用,同时可以有效减轻服用铁剂所造成的不良反应【1】。针对溃疡黑便者予以口服自拟的四味止血散(蒲黄炭、白及粉、阿胶珠、汉三七,各等份以藕粉调服,10g/次,日3次。)。功能收敛、凉血、散瘀而止血不留瘀,且阿胶珠、藕粉冲调后呈粘稠膏状,服用后可敷布于胃肠粘膜,既有利于药物缓慢排空,更好的发挥疗效,又可保护粘膜创面,利于止血【2】。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各种补铁药物的普及,寻求中医治疗者多为对铁剂不能耐受者,此类患者多具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或胃肠肿瘤等纳食不佳的疾病,可谓诸病缠身,病机复杂,症候多段,治疗更宜潜心辩证,审症求因。现举医案两例以抛砖引玉:

医案1:

患者王XX,男,76岁,汉族,河北省廊坊市人,主因面黄、乏力7个月,加重1个月于2011年12月02日8:00就诊。患者7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面色萎黄,自觉乏力,活动后头晕、心慌气短,无恶心呕吐,无黑便,就诊于廊坊市某医院,查血红蛋白60 g/L,考虑缺铁性贫血,给予乳酸亚铁、叶酸、益气补血片等药物(具体用法及剂量不详)治疗2周,查血红蛋白90 g/L后,因服药后胃脘胀痛不适未继续服药,1个月前面色萎黄、乏力症状加重,继续服用乳酸亚铁,叶酸、益气补血片等药物治疗,效果不佳,且伴有胃胀、胃痛、反酸、食物反流等胃肠反应,遂就诊。既往美尼尔综合症40年;慢性胃炎10余年,未正规治疗,平素常纳差、胃脘胀闷;高血压病10余年。

一诊:患者面色萎黄,乏力,活动后心悸、气短,胃脘痞闷,喜温喜按,服用铁剂后疼痛,时有返酸、烧心、食物反流等症状,时肠鸣腹胀,无腹痛,无自汗、盗汗,无手足心热,纳食差,夜寐多梦,小便可,大便溏,舌质淡,苔白腻而中间微黄,脉滑细无力。

相关检查:

外周血象:WBC 9.3×109/L RBC 3.2×1012/L HGB 71g/L PLT286×109/L MCV 65fl、MCH 22pg、MCHC 24%

血清铁测定:血清铁降低 6.85μmol/L;血清铁蛋白:8μg/L

上消化道造影示: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

腹部B超:肝胆胰脾肾未见异常。

中医诊断:虚劳 中气虚弱,寒热互结

西医诊断:1、缺铁性贫血

2、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

辩证分析:患者老年男性,饮食劳倦失宜,平素常纳差、胃脘胀闷,脾胃素虚,日久化源不足,气血生化失司,气虚则乏力,血虚则心悸、气短,脾虚湿困则腹胀、便溏,胃气虚则脘胀、纳差,肝为刚脏,喜柔喜润,血虚不能濡养,肝气横逆克脾,升降失司,因湿生热,故返酸、烧心、食物反流。纵观舌脉象,证属中气虚弱,寒热互结。

治则:和调肝脾 益气养血

处方:六君子汤合半夏泻心汤加减

党参10g 黄芪30g 白术10g 茯苓10g

白芍10g 清半夏10g 陈皮10g 黄芩6g

黄连3g 海蛸10g 瓦楞子15g 当归10g

龙骨24g 牡蛎24g 内金10g 焦三仙各10g

香附10g 砂仁10g 吴茱萸10g 柴胡10g

甘草10 g

七付,水煎服,日一剂。

方中六君子汤益气健脾,燥湿化痰;重用黄芪以扶正;酌加黄芩、黄连以清热;当归、白芍养血柔肝;龙骨、牡蛎镇心安神,且张锡纯认为其可促进饮食,增加食欲;海螵蛸、瓦楞子抑酸止痛;白芍配芍药具敛阴和营,缓急止痛之功;吴茱萸配黄连,仿左金丸之意,因本患者虚寒重,热邪轻,故黄连量小,且防苦寒伤阴;焦三仙、内金消食助运化;柴胡、香附、砂仁疏肝理气,和胃止痛,诸药合用,共奏和调肝脾 益气养血之功。

2011年12月9日二诊:患者诉饮食明显增加,乏力,活动后心悸、气短症状明显减轻,胃脘仍痞闷,喜温喜按,返酸、烧心、食物反流等症状基本消失,时肠鸣腹胀,无腹痛,无自汗、盗汗,无手足心热,夜寐改善,小便可,大便调,舌质淡,苔白,脉滑细,较前有力。思其患者脾气渐复,胃阳仍弱,肝热已去,故原方减黄芩,留黄连以开胃气,加干姜10g,枳壳10g,麦冬10g。再进14剂。方中干姜温胃散寒复胃阳,柴胡、枳壳疏肝降胃,行气除胀,麦冬养阴防温燥伤阴,且本经谓其可破胸腹结气,称“久服轻身不老不饥。”

2011年12月24日三诊:患者一般情况可,略感乏力,面色欠红润,轻度贫血貌,无自汗盗汗,无心慌、气短,纳可,无脘腹胀、痛,无反酸烧心等,二便调。舌质淡红,苔淡白,脉沉略显无力。

外周血象:WBC 7.6×109/L RBC 4.45×1012/L HGB 103g/L PLT196×109/L MCV 78fl、MCH 26pg、MCHC 30%

治则:健脾益胃 益气养血

处方:十全大补汤加减

党参10g 黄芪30g 白术10g 茯苓10g

白芍10g 清半夏10g 陈皮10g 当归10g

川芎10g 熟地10g 焦三仙各10g 内金10g

乌梅10g 生姜4片 大枣4枚去核

30付,水煎服,日一剂。服后患者诸症消失,外周血象恢复正常,继予乌梅消食颗粒10g,日三次,巩固月余。

医案2:

患者许XX,女,72岁,汉族,河北省廊坊市人,主因间断面色萎黄、乏力10年,加重伴胁肋胀痛、黑便7个月于2012年06月16日10:00就诊。患者10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面色萎黄,自觉乏力,胃脘部间断性疼痛,烧灼感,无恶心呕吐,偶有心慌气短,就诊于廊坊某医院,考虑为“1、胃、十二指肠溃疡2、缺铁性贫血”给予奥美拉唑等(具体用药及剂量不详)、铁剂(具体药物不详)口服,因服铁剂后胃痛加重放弃治疗,近年胃脘疼痛、泛酸间断发作,曾服汤剂及补血中药治疗未能有效控制,面色萎黄、乏力严重时曾输血治疗,7个月前因家庭纠纷,情志失调后出现右侧胁肋胀痛,时伴刺痛,自右肋下向背部放射,黑色软便,日2次,就诊于廊坊某医院,考虑“1、上消化道出血2、缺铁性贫血”。给予泮托拉唑、法莫替丁等输注及输血治疗,症状好转后出院,出院后继续口服奥美拉唑等(具体用药及剂量不详)抑酸药物,面黄、乏力症状进行性加重,间断黑便,为求进一步治疗就诊于我院。

一诊:患者面色萎黄,乏力,晨起口苦,略干,活动后心悸、气短,胁肋胀痛、易惊,无发热,无咳嗽、咳痰,无腹痛,自汗、盗汗,手足心热,纳食差,夜寐不佳,小便黄,大便黑色软便,舌质淡,苔白,脉弦细数。既往吸烟史40余年,胃十二指肠溃疡病史10年,高血压病史10余年,冠心病病史6年,冠状动脉支架术后1年。

相关检查:

外周血象:WBC 11.47×109/L RBC 2.56×1012/L HGB 65g/L PLT 564×109/L MCV 60fl、MCH 21pg、MCHC 22%

血清铁测定:血清铁 4.53μmol/L;血清铁蛋白:6μg/L

上消化道造影示: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

腹部B超:慢性胆囊炎,肝胰脾肾未见异常。

便常规:褐色软便 OB+++

心电图:窦性心律,ST段压低

辩证分析:患者以胃脘疼痛、烧灼感、纳差、乏力、心慌等为主症起病,病史较长,虚实夹杂,虚证为主,可诊为“虚劳”。平素饮食不节,加之多年吸烟史,湿热之邪侵袭,蕴聚于胃,耗伤胃阴,损伤胃膜,瘀阻胃络,肉腐血败而成胃疡。日久脾胃虚弱,健运失司,气血生化失司,故面黄、乏力;血不养心故心慌气短,易惊;加之情志失调,郁怒伤肝,肝失条达,气滞血瘀则胁肋胀疼、刺痛;乘克脾土,脾胃更伤,则黑便不断。患者病情较重,欲收入院治疗,家属诉于外院输液效果不佳而拒绝住院,欲求中医治疗。思其患者黑便日久,便血不止则气血难复,补血药物亦难以吸收,强进药物或可加重便血,故先予四味止血散藕粉调服,以止其黑便,乌梅消食颗粒口服增其饮食。

蒲黄炭10g 白及粉10g 阿胶珠15g 三七粉6g

五付,上药研粉混匀,每次10g,纯藕粉10-20g热水调服,日四次。

乌梅消食颗粒 10g,日三次口服。

四味止血散功能收敛、凉血、散瘀而止血不留瘀,且阿胶珠、藕粉冲调后呈粘稠膏状,服用后可敷布于胃肠粘膜,既有利于药物缓慢排空,更好的发挥疗效,又可保护粘膜创面,利于止血。

2012年06月21日二诊:患者诉食欲好转,大便呈褐色成型便,胃脘疼痛明显减轻,偶反酸,胁肋胀痛同前,仍乏力、心慌等,舌质淡,苔白,脉弦细数。便常规:褐色便,OB(+-)。思其便血基本消失,目前以肝气不舒,肝胃不和为主症,予柴胡疏肝散加减:

陈皮10g 柴胡10g 川芎10g 枳壳6g

芍药10g 炙甘草6g 香附4.5 川楝子10g

元胡10g 海螵蛸15g 瓦楞子15g 蒲黄炭10g

白及10g 阿胶珠(烊化)15g 三七粉(冲)3g

水煎服,日一剂。

上方加减服用21剂,胁肋胀痛、胃脘烧灼、泛酸均消失,饮食增加,乏力心慌好转,其后以归脾汤加减调治2月余痊愈。

参考文献:

1、周振环,杨淑莲,孙长勇等.乌梅消食颗粒治疗缺铁性贫血50例疗效观察[J].辽宁中医杂志,2009,36(1):63-65

2、侯伟,杨淑连,王继亮,等. 四味止血散治疗再障并发急性消化道出血45例[J].中医杂志,1997,12: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