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的中医术语--岩,北宋就有癌的说法ZT

来源: 2013-09-12 10:49:09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其实,癌症不是现代病,早在北宋就有癌的说法。

现代癌症的高发率是因为现代科学发达,诊断率高了,发病率自然也高。

虽然我们常听说癌症的死亡率高,但过去很多的人死因不明。所以过去人的平均寿命低。虽然如今这个病那个病的并发率高了,可人的寿命还是明显延长了。这不能不归功于现代医学的昌盛。

抗癌之路还很艰难漫长,抗癌最基本的还是要防癌。防癌需要的就是健康饮食和健康的心态。

遗传基因是不能选择的,当然有朝一日会有可能人工基因改变以避免癌的发生。不过俺的有生之年大概是看不到了。

所以,我们能做的,就是开开心心的享受每一天。努力给自己创造一些健康的环境。

童鞋们多努力啊!

http://baike.baidu.com/view/173948.htm

中医学术语
病证名。凡结块坚硬如石,表面高低凹凸不平,象山岩一样,溃后状如岩洞之体表恶性肿瘤者曰岩。岩义同喦、癌。
癌之名义本为岩,而癌之名字初作岩者,乃以癌字从喦,而喦即岩字也。
《说文·山部》:“喦,山岩也。从山、品”,徐铉曰:“从品,象岩厓连属之形”,《正字通·山部》云:“喦,通岩。”
盖癌之为状,“高突如喦顶”(肿物嶙峋之形)、“烂深如喦壑”(溃烂下陷之象),一似凹凸参差之山石状,故癌之一名初即为岩(喦)也。如《格致余论·乳硬论》云:“若夫不得于夫,不得于舅姑,忧怒郁闷,昕夕积累,脾气消阻,肝气横逆,遂成隐核,如大棋子,不痛不痒,数十年后方为疮陷,名曰奶岩,以其疮形嵌凹似岩穴也。”《疡科心得集·卷下》云:“夫肾岩翻花者……初起马口之内,生肉一粒,如竖肉之状,坚硬而痒,即有脂水……渐至龟头破烂,凸出凹进,痛楚难胜,甚或鲜血流注……”,即沿用其本义本字而名为岩(喦)者。《本草纲目·主治·痈疽》云:“穿山甲:乳痈、乳嵓,炮研酒服。”(按:嵓,即喦字)亦仍用其本义本字而名为岩(喦)者也。
今人称恶性肿疡为癌者,其名古已有之矣。如北宋·东轩居士《卫济宝书·卷上》云:“痈疽五发,一曰癌。”南宋·杨士瀛《仁斋直指方论·卷二十二》云:“癌者,上高下深,岩穴之状,颗颗累垂,裂如瞽眼,其中带青,由是簇头,各露一舌,毒根深藏,穿孔通里,男子多发于腹,女子多发于乳……”,即其例也。然此所谓“上高下深,岩穴之状”之“癌”者,其名本以“岩”为义,而其字出亦正作“岩”耳。
以岩为癌者,如乳岩、奶岩、肾岩、舌岩等现于体表直观者。至于西医学所称之癌,本由因袭中医之癌名来,而其所指,乃不同于固有之癌病者,殆又以古所谓癌(岩)者,本出于直观,故惟其发于体表者始可由明见而称之;而今所谓癌者,可为之“透视”,故其兼发于体内者,亦并可由明见而名之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