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支持一下加州老李(一)中药和临床试验

来源: 2011-05-21 06:41:43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也支持一下加州老李(一)中药和临床试验

 首先声明:坛内擂台,观点无正误,纯属切磋,绝无恶意中伤之意。很多话只是为了可读性而调侃,力争做到点到即止,如有闪失,见谅。

 

(一)关于临床药理试验。

先撇开不谈中药是否需要用“西医”式的临床药理试验来验证,咱来简单介绍一下临床药理试验。

1。如何治疗下一个病人。

和现代(西方)医学一样,临床药理试验是现代(自然)科学的产物。我们研究医学的目的是什么呢?是有朝一日上瑞典去领人家施舍来的千万奖金;还是BSO一下我们刚刚治好的病例,好得到一面健康屯发的“本屯名医”的锦旗?NO,研究医学的目的是为了指导我们如何更好地诊断和治疗下一个病人。

也就是说,现代医学的目的,是归纳总结我们现有的知识,把它应用到下一个“未知”的个体上。同样道理,临床药理试验的目的是通过对有限的病例数的观察,来评估一种药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从而去“预测”对下一个病人的适用性。

有了对成千上万个“张三李四”的总结归纳,我们才会明细statins能减少心肌梗塞,但是相当一部分人会有肌肉/肝脏的副作用,我们才能更谨慎小心地监测有关指标,而不是盲目地凭经验试药。

       既然中药的目标也是如何治疗下一个“你我他”,为什么中药就不需要“临床药理试验”来检验其有效性和安全性呢?

 

2。个体差异。

       中药讲究的是“辨症”。疾病复杂吧?人是一个更复杂的个体。每个人的体质,每种病的寒湿,千差万别,所以咱中医药的博大精深就体现在这里,一百个人,同样的病,可以有一百个方子开出来。如此复杂的体系,你们那些幼稚简单的“临床药理试验”对咱不适用。

       那么为什么大师们就能够透过如此复杂的表象看到事物的本质,而开出有针对性的方子呢?那还用说,经验呗!那经验是个啥?总结归纳!所以转了一圈,又回到原点,不论是中是西,都是通过对成千上万个“张三李四”的总结归纳,来知道我们如何有效安全地治疗下一个“你我他”。也就是说,在一定程度上,中药治疗是能够有重复性(reproducible)的,这也是《本草》《千金方》能流传至今,对我们仍有指导意义的原因 --- 前人的经验总结证明它在“张三李四”身上有效,那么在我身上也管用。

       既然中药治疗是能够有重复性的,就是可以验证的,就是可以设计临床试验来证明的。

再回过头来看看简单幼稚的西医是否关注“个体差异”。回答是:当然!同样一个高血压,有人用B-拮抗剂,有人用ACEI,有人用利尿药,而且同一种药,不同人的剂量都会有不同。临床药理试验不是《黄帝内经》,不是一个字都不能变的,它只是一个指导原则。

 

3。两千年都用下来了,还验什么证。

你们洋鬼子不也说:If it is not broken, do not fix it吗。俺们两千年用下来都好好的,为啥子还要多此一举呢?

当初李时珍编《本草》时,耳边听到的也是这些声音,只不过没有夹杂着英文在里面而已。

两千年传下来的方,我想任何一个有常识的人都会说:这里面必然有一些以讹传讹的“传说”。那么我们怎么去伪存真呢?是凭感觉?听着太离谱的,象什么粪便呀,就当糟粕。可是不对呀,刚刚讨论夜明砂是好东东呀。还是凭专家经验?是听张悟本呢,还是听神道李一,还是正在成长起来的下一个大师呢?还是靠那成千上万甘愿为你当银针试毒的“张三李四”呢?

另外,有些中药,不是没有效果,但可能毒性较大。对这种情况,更是应该制定规范来限制。当初“麻黄”从美国下架,不是因为它没有效果,而是因为做为一种“非处方药”,麻黄的使用缺乏严格的管制,而造成一系列毒副作用,甚至死亡。现在中国老百姓对食品药物的安全性越来越关注,有一天,他们会意识到“规范管理”对于自己身家性命的重要性的。希望这一天的到来不需要用血的代价来换。

 

4。经济利益。

       不记得是谁回的贴:中药为啥非要去欧美验证?这句话非常关键:中药的最大市场在中国。

       在中国,中药已经被验证了几千年了,只要不太离谱,不要有反动言论,不需要什么太多的手续就可以上市。那些劳民伤财的科研,是用来发有影响因子文章,用来换乌纱帽滴。

       张大师振臂一呼,黄豆立刻脱销;趁下一个李大仙亮相前,也给咱点内幕,咱也好囤积点啥,省得到时候脱销买不到。

       说正经的,在现有的中国医药环境下,没有什么经济利益的驱动力来迫使有关部门来做相关验证工作。那么老百姓是收益者,还是受害者,看官自己评判。

 

下集预告:中医治西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