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药的煎煮与浓缩

来源: 2010-01-31 18:39:03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应某些朋友要求,本人现将一些家庭中药使用的内容整理如下,希望能够达到一定科普教育作用:


煎煮中药其实就是行内所说的中药汤剂的制备。所谓汤剂就是指:将各种中药材,经过中医根据病人的具体病情,进行辨证施治的巧妙配伍后所配成的药剂,然后加上水置于有盖的煎药器具内,在火上加热,藉水滚沸煎熬而撷取它有效成分的液体制剂。由于汤剂是液体剂型,故其具有内服后吸收快、能迅速发挥药效的优点,所以对人体急、慢性病均适宜。


    关于煎煮汤剂,很多人都一知半解,其实煎煮中药是有很多学问的,如果煎煮的方法不当有时还会严重影响疗效,有的有甚至产生严重后果。比方说,如附子、乌头之类的药材如果没有按照要求先煎1个多小时,则会导致药物中毒。以下是一些煎药注意事项:


一、煎药器具的选择


由于很多中药具有挥发油类成分,故煎药器具宜使用有盖容器,从而形成回流,防止挥发性成分丢失。中药汤剂的质量与选用的煎药器具的质地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建议使用陶瓷砂锅或者有盖的不锈钢锅,切忌不可使用铝锅、铁锅。


二、煎药用水及加水量



1.     用水:煎药用水以洁净、少含矿物质或其他杂质为原则。


2.     加水量:汤剂加水两的多少直接影响煎药的质量。用水过多虽然能增加有效成分的溶出量,但汤液得量过大,不宜病人服用;相反,用水过少会造成煮不透,煎不尽,使有效成分不易被全部煎出,稍一蒸发,药汁即行干涸,药物有效成分可因局部高热而受到破坏。通常情况下,将饮片置煎锅内,加水超过药物表面3~5cm为度,第二次煎煮可超过药渣表面1~2cm


三、煎药前的饮片浸泡


由于植物中药大多是干品,有一定的体积和厚度,因此在煎煮前必须用冷水在室温下浸泡


浸泡时间应根据药材的性质而定。一般对花、茎、全草类质轻药材为主的可浸泡20~30分钟,以根、根茎、种子、果实等类为主的药材可浸泡60分钟,但浸泡的时间不宜过久,以免引起药物酶解或霉败。


四、汤剂的煎煮次数


汤剂的煎煮次数以2~3次为佳。试验证明2次基本能煎出所含成分的80~90%


五、煎药的火候


煎药温度的高低,中医称之为火候。中医常用文火、武火来表示。所谓文火,就是弱火,温度上升较慢,水分蒸发得亦慢,古人有用鱼眼沸、蟹目沸等词来形容火候的微小。武火就是强火,温度上升较快,水分蒸发亦快。


在药物未沸之前用武火急煎,沸后可文火慢煎,使药力尽出,尤其是滋补之剂,更应文火慢煎,保持微沸状态,使其减慢水分的蒸发,有利于有效成分的溶出。因为药物在水中浸一段时间后用武火加热,能增加药物的溶解度,促使有效成分的溶出,但沸后温度恒定,药物的溶解度与溶媒量和煎煮时间成正比,若沸后再用武火急煎,煎煮时间缩短,药液容易煎干,药物有效成分容易破坏。若用文火缓煎就可避免这些缺点。


六、煎药的时间


煎煮时间,应根据药物和疾病的性质,有效成分溶出的难易和用药情况而定。一般来讲,头煎以沸腾开始计算时间2025分钟,二煎1520分钟。


关于家庭中药煎煮和浓缩的具体操作:(由于是家庭使用,所以属于小规模制造,完全可以直接采用常压浓缩的方式(即沸腾)来浓缩药液。)



  1. 将草药放入砂锅(最好是有盖的),加水,用武火煎煮,待沸腾后转为文火,继续煎煮20~30分钟,关火,趁热过滤。

  2. 在药锅内继续加入适量水(第二次煎煮的用水量应相对较少),继续用武火煮沸再转为文火,煎煮15~20分钟,关火,趁热过滤。

  3.  重复第2项中内容。

  4. 将第2和第3项中所得药液合并,选一敞口不锈钢锅,直火加热浓缩(即挥发掉多余的水分),此时火力不可过大,用电磁炉将温度控制在70~80度之间,不断搅拌增加蒸发速度并防止粘锅。

  5. 合并第1项和第4项所得,即为成品。

  6. 如果嫌药量还是过多,也可以将第5项所得药液按第4项中所述方法继续浓缩。

  7. 另外,如果煎2次已经能够达到完全提取的效果也可以先浓缩第二煎再加入头煎浓缩。

  8. 具体浓缩的结果,可以根据自我要求来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