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鹰之国”阿尔巴尼亚 - 中国昔日最亲密的小兄弟

 

“山鹰之国”阿尔巴尼亚 - 中国昔日最亲密的小兄弟

2016-05-13 陆一

经历过文革的人都会记得阿尔巴尼亚,可能还会哼几句歌:“北京,地拉那;中国,阿尔巴尼亚 ... 。” 有人可能还吸过阿国的扁盒香烟,看过几部大片。随着文革的结束阿尔巴尼亚也从人们的视野里蒸发。许多年轻人可能都不知世界上有个小国家叫阿尔巴尼亚。

降落时飞机舷窗外尽是起伏的山峦,难怪阿国自称“山鹰之国”。70%以上的国土都是高山,交通很不方便,至今还是欧洲最穷的国家之一。

阿尔巴尼亚虽地处战乱多事的巴尔干,但人民有着山里人的不羁和狡黠。千百年来外族的侵略和抢占都没能同化掉这个小民族。阿尔巴尼亚保持着独特的语言,和其它欧洲的语系都不相干。 首都地拉那的国家历史文物博物馆骄傲的讲述者民族抗争,反抗外族侵略史。

市中心广场上的民族英雄斯坎德培(Skanderbeg)就是阿尔巴尼亚民族精神的体现。在十五世纪斯坎德培带领阿尔巴尼亚人周旋于伊斯兰教的奥斯曼帝国和基督教的欧洲之间;利用处在两大宗教交锋前沿的重要战略位置,拉一派打一派变换姿态保全了自己的地位。

地拉那的历史不太长,到16世纪时才成为一座集市小镇。市内没有什么古迹可言,可以看一看的也就是当年首富Toptani家族在18世纪建的城堡,

和Toptani家建的小石拱桥。

还有几处街头雕像,纪念着不同时期的历史人物。

1912年阿尔巴尼亚获得了国家独立。斯坎德培广场周围一些政府的黄色建筑群就是最初请意大利建筑师设计。

意大利和阿尔巴尼亚在海上的直线距离只有四十几公里。意大利文化的影响还是很多。

独立后的阿尔巴尼亚也没太平过,和中国的民国初年很相似。从共和到恢复王室,再共和折腾过几波。不同派别和宗教打内战,破坏总是比建设多。 再后来就是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意大利和德国法西斯的入侵,阿尔巴尼亚人的抗战。

恩维尔 · 霍查领导的共产党游击队在二战中做大,并在1945年德国投降后夺权成立社会主义共和国。

霍查时代的建筑都是苏联的社会主义风格。

尽管地拉那是个小城市,马路也修的超级宽阔。

歌剧院自然是东欧社会主义的建筑风格。

恩维尔·霍查统治阿尔巴尼亚40年,个性不羁不服苏联老大哥管,先后和社会主义阵营的同志哥们都闹翻。最后只剩下远方中国的毛大哥志同道合,交往密切,相谈甚欢。(总统府)

霍查的思想理念和毛的一样左,反帝反修封闭锁国。全民备战防侵略,修建钢筋水泥地堡70多万座,命令全国每户都要修一个。和我们当年的“备战备荒,深挖洞”真是异曲同工。

当年中国人也勒紧裤腰带不少援助这位难得知音的“同志加兄弟”。在机场旁边的树丛后面还能看见一排当年中国送的“歼”字头的战斗机。

1976年毛大哥先去见马克思,霍查又和中国新领导闹翻,坚持做反修独行侠直到1985年归天。当年建的恩维尔·霍查纪念堂像座锥形金字塔,当然现在已报废作为他用。

1989年社会主义阵营解散,阿尔巴尼共产党(劳动党)的一党统治也崩盘。其后的多政党选举中民主党派最终当选。(议会大厦)

全国进入私有化,全民致富的热亲高涨。一个政府操纵的投资“庞氏骗局”在全国发酵,在1996年近三分之一的国民资产蒸发。一时民愤爆发,百姓造反,政府倒台,首都市民冲击军火库演变成内战。直到联合国派兵维和才控制住局面。真可谓一地鸡毛。 这座铜钟就是用内战中的子弹壳铸造,以警示后人。

之后的阿尔巴尼亚在政治民主和经济自由的道路上艰难前行。极力靠近美国参加北约。还不顾中国反对接受了关在美军监狱里的阿富汗战场的维吾尔罪犯。小布什也成为第一个来访的美国总统。阿政府受宠若惊,将议会前面的马路命名为小布什大街。

在台湾问题上也一度要玩承认台湾的金钱游戏。在地拉那市中心冒出来个“台湾中心”,但实际上是个有喷泉的赌场加游艺厅。 文革开始整整50年了,回头想想当年毛外交思想的伟大胜利?结交的意识形态的铁哥们都是白眼狼,更不要提越南和朝鲜。要学会务实的外交原则: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

和当年中国相似的还有霍查曾专门划出中央领导居住区。是在总统府后面的一片四五层楼房区。现在看来领导们住的有点寒酸,但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能上楼还是要有地位和身份。重要的是这片区域内有特供商品,当年平民百姓可是不许随便进入。

现在这片区域已成为年轻人喜欢的夜总会和酒吧街。灯红酒绿莺歌燕舞,就像北京的三里屯。

50%以上的阿尔巴尼亚人口都是穆斯林。但由于霍查主张共产主义无神论,废除了一切宗教,现在街上很难看到像其它穆斯林国家的保守衣着。

在历史上穆斯林人口要比现在大得多。19世纪末当奥斯曼帝国败退时大批的穆斯林人口东迁到土耳其。据说在土耳其的阿尔巴尼亚籍的人口比现在阿尔巴尼亚的总人口还多。

不过各个宗教也在试图收回自己的地盘。中东的石油穆斯林国家用金钱赞助建造清真寺。

东正教也在市中心广场周围新建了教堂。

罗马天主教也在扩大影响,最大的招牌就是特蕾莎修女(Mother Teresa)。

特蕾莎修女出身于阿尔巴尼亚,长期在印度加尔各答麻风病院行善。1979年得诺贝尔和平奖,又被罗马教皇列为圣徒,在西方世界家喻户晓。

阿尔巴尼亚最近也作为国家名片大力宣传特蕾莎修女。以特蕾莎修女命名地拉那国际机场,及地拉那大学前的广场。

地拉那最近发展比较快,但没什么特点,有点像中国的三,四线城市。

城里车辆不是很多,但交通有点乱。据说前几年更差,已经拆了不少道路违章建设。

歌剧院对面是城里最好的酒店:国际会议中心酒店。里面见到不少开会的北约军官。

阿尔巴尼亚现在最大的心愿就是加入欧盟;搭上富国的大船,招来投资的大款。这几天正在为加入欧盟造势,欢迎来访的欧盟大使。

地拉那城外有几处绿地公园供市民休闲。

城南有片人工湖景色宜人,周围布满咖啡茶座很像中国的公园。

在城市的东边有座Dajti山,高1500米可乘缆车登顶,一览地拉那谷底平原。

阿尔巴尼亚美食受土耳其和意大利影响很大,不过都是肉丸子当家。据说是象征民族团结融合。好像也有道理。 1)肉丸子奶油汤。

2)肉丸子,肝,茄子,奶酪,番茄汁烩菜。看起来不开胃,但味道不算赖。

 

所有跟帖: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