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谈判时,川总喜欢用“cards”一词,card本质上指的就是“leverage”, 你手上有没有筹码,既然没有还啰嗦什么lol!谈判中,谁掌握更多leverages,谁就更可能主导结果。最近两天,关于微软与OpenAI签署的非约束性协议(non-binding agreement)的讨论沸沸扬扬, 一边读那些讨论,我一边心想:“sure Microsoft won’t play weak hands, but in negotiations, leverage determines the outcome!”
在我看来,这个协议对微软的“弊”应该是大于“利”的。以下是我的粗浅分析:
1. 微软分成比例调整后的潜在代价:协议的分成锁定没有变,还是2030年,但是微软从OpenAI的收入分成比从20%降至8%。 表面上看,这个比例降低减轻了微软的资金负担,但节省下来的12%巨资该投向何处呢?微软可以投给Anthropic吗?如今Anthropic与OpenAI一样炙手可热,或许还有过之无不及,微软再也无法以当年投资OpenAI的同等价格获取那12%的份额。那么将此资金投入自研亦或用于招兵买马吗?你只要去survey一下high tech领域里的 young talented engineers,大概不会有顶尖人才愿意去微软搞AI/ML研发的。说个笑话给大家听,我儿子大学毕业面试时,有一轮的面试官是位Russian,世界最棒大学的博士,面试即将结束时的open Q/A,我儿子问前辈为什么选择加入那个公司,博士爽快地回答“oh, cuz I used to work for Microsoft....." LOL!所以,我以为微软是明白它们降低分成比是战略失算的,但更明白自己与OpenAI相比,筹码不足。
2. 协议导致微软在AI基础设施竞争上的loss of leverage:在AI大战中,三大云巨头,微软Azure、AWS和Google Cloud, 各有布局。Google与OpenAI的合作空间有限,因为它们的合作可能导致自家生态冲突。而AWS与Anthropic的合作本就较为松散,所以AWS更易与OpenAI联手,如果发生,这将大大削弱微软在AI基础设施的主导地位。 微软的巨额投资原本旨在深度绑定OpenAI,此协议却导致loss of leverage,最终放大了其战略不确定性。
3. 微软逐渐失去了掌控Sam Altman的upper hand:我们不得不承认Altman的商业手腕很厉害,当年他借力Elon Musk起步,起步后旋即投怀送抱于微软CEO Satya Nadella,这是他的第一次不讲信义。而后在OpenAI利益最大化时他与微软“如胶似漆”,如今翅膀硬了,便又开始强硬“分家”,这是他的第二次......。所以,在商场上,你宁愿与强悍的人打交道,也不要与无信无义,没有感恩之心的人打交道。well,扯远了,打住。
4. 微软的投资角度:从投资角度来看,现阶段OpenAI无疑优于微软,所以OpenAI IPO时,股价一定会非常疯狂。 但从长远来看,我更愿意把钞票投入Elon的Grok AI和Amodei博士的Anthropic,因为我相信在当今的AI时代,商业帝国的发展最终必须建立在科学技术的创新、突破和发展的基础之上,而这个基础的领路者及其重要。After all, in today’s AI era, business operations, deals, and visions must be built on top of disruptive innovation and relentless growth, and the leader of this "empire" is crucial!
星期天闲笔,纯属个人观点,并非投资建议。欢迎大家讨论,我也可从中获益!
顺便附上昨晚抓拍的一张照片—— 矫健的骑行者、落日余晖、和那轮缓缓升起的明月,交织成一幅柔美却强大的梦幻景致,深深触动了我多愁善感的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