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可是难得一见的,1962年出版的,著名语言学家王力的一本薄薄的著作,是学习古诗词的入门必读教材。这本书网上是绝对没有的,外 面卖的纸质的是文革后修改过的,有些歌功颂德的东西,看着不舒服。现将原版一点点的录为电子版,广播中国传统文化之种~~~~ 以下是正文:
诗词格律十讲 第二讲 五言绝句
绝句都是四句。五言绝句可以分为律绝和古绝两种。现在先谈律绝。律绝一般之用平声韵,而平仄格式则有四种。第一讲里所讲的平仄格式是第一 种: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这里有四种句式:第一种句式是平仄脚,第二种句式是仄平脚,第三种句式是仄仄脚,第四种句式是平平脚。这四种句式是所有变化的基础,四种五言绝句都是由这 四种句式错综变化而成的。
诗词格律十讲 第三讲 七言绝句
七言绝句也是四句,总共二十八个字。七言律绝是以五言律绝为基础的。跟五言律绝一样,七言律绝共有四种平仄句式,这只是在五字句的前面加 两个音:如果是仄起的五字句,就把它变成平起的七字句,如果是平起的五字句,就把它变成仄起的七字句。试看下面的比较表: 平仄脚: 五字句——□□(仄)仄平平仄 七字句——(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平脚: 五字句——□□平平仄仄平 七字句——(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脚: 五字句——□□(平)平平仄仄 七字句——(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脚: 五字句——□□(仄)仄仄平平 七字句——(平)平(仄)仄仄平平。
诗词格律十讲 第四讲 五言律诗和长律
我们在第二讲中讲了五言绝句,这里再讲五言律诗就非常好懂了。五言律诗共有八句,四十个字,比五言绝句(指律绝)的字数多一倍,可以说两 首五言绝句合起来就是一首五言律诗。按发展情况说,应该说五言绝句是五言律诗的一半;但是,为了说明的方便,我们说五言律诗是五言绝句的双倍也未尝不可。
诗词格律十讲 第五讲 七言律诗
七言律诗,就其平仄格式说,是七言绝句的扩展。七言律诗共有八句,五十六个字,比七言绝句的字数多一倍,正好把两首七绝合成一首七律。七言律诗也有四种平仄格式。
诗词格律十讲 第六讲 平仄的变格
上面说过,前人做律诗、绝句有个口诀时:“一三五不论。”这是就七言说的;如果是五言,那就应该时“一三不论”。其实仄平脚的五言第一字 或七言第三字不能不论,否则犯孤平。至于五言第三字,七言第五字,按常规来说,也是要论的,但是在这些地方可以有变格,就是在本该用平声的地方也可以用仄 声,在本该用仄声的地方也可以用平声。
诗词格律十讲 第七讲 对仗
绝句用不用对仗是自由的;如果用对仗,一般用在首联。律诗中间两联必须用对仗,在唐人的律诗中偶然也有少到一联对仗的,那只是例外。至于 对仗多到三联,则是相当常见的现象,特别是在首句不入韵的情况下是如此。三联对仗,常常是首联、颔联和颈联。例如: 旅夜书怀 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诗词格律十讲 第八讲 古风
古风又称古体诗,它是跟律诗又称今体诗(或近体诗) 对立的。古风的主要特点是: (1)不但可以用平韵,而且可以用仄韵,又可以换韵;(2)用韵较宽,不受韵书的限制;(3)不拘平仄;(4)不拘对仗;(5)不拘字数。
诗词格律十讲 第九讲 词牌和词谱
词牌是词调的名称。所谓词调,包括词的字数、韵数以及平仄格式。凡举一首词为例,注明字数、押韵的地方,以及某字可平可仄等等,叫做词 谱。 词也是长短句,但是它跟古风杂言诗的长短句不同,因为词的字数是固定的,韵数是固定的,平仄也是固定的。词人们依照词谱来写词,叫做“填词” 。 词牌有《菩萨蛮》 、《忆秦娥》、《忆江南》、《虞美人》、《浣溪沙》、《浪淘沙》、《清平乐》、《如梦令》、《蝶恋花》、《渔家傲》、《西江月》、《风入松》、《鹧鸪 天》、《满江红》、《念奴娇》、《水调歌头》、《沁园春》、《凤凰台上忆吹箫》等等。词牌可以等于题目,如白居易的《忆江南》。但是,一般地说,词牌并不 是词的题目。词可以没有题目;如果有题目,只注到词牌的下面。每一个词牌有一个词谱;也有多到几个词谱的,叫做“又一体”(但其中只有一种是常见的)。
诗词格律十讲 第十讲 词韵和平仄
词韵和诗韵没有很大的分别,只是词韵比律诗的韵宽些。再说,由于词比诗更加接近口语,所以宋代词人不再拘泥唐人的韵部,而只凭当代的语音 来押韵。试看下面的例子: 渔家傲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这里“异”、“意”、“起”、“里”、“闭”、“里”、“计”、“地”、“寐”、“泪”押韵。但是,如果依照唐韵,“异”、“意”、“起”、“里”、 “里”、“地”、“寐”、“泪”是一类,“闭”、“计”是一类,这两类是不能互相押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