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 新北京 1 - 景山视角
今年六月, 我们原计划去美国东部旅游. 后来因有急事, 改变了计划, 赶回北京, 停留了大约两个星期. 其间只有零散的几天, 可以抽出来, 去看看几个久违了的老地方, 重温我们当年在北京的生活.前几次回北京, 都是仲秋或初冬时分, 气候凉爽, 虽然雾霾和交通堵塞令人不快, 其它的却都还可以. 但是这一次回去, 不是我们自己能选的时间. 恰逢盛夏, 北京的天气又闷又热, 虽然也曾经下过几场雨, 过后不久便仍然是接近 40 度的高温. 我这个人, 怕热, 这些年住在南加州的圣地亚哥, 四季如春, 已经变得娇生惯养起来了. 现在走在北京盛夏的街上, 天上有骄阳, 路面像火烤, 汗如雨下, 几次让我有活不出来的感觉. 可是, 毕竟又是好几年没有回国了, 总还是忍不住想多去几个地方转转. 就在这种矛盾的心情下, 跑了几处. 其中有一天, 上午逛了什刹海, 吃过午饭, 看看还有时间, 就决定去爬景山.
我们在北京住的时候, 景山也是常去的地儿. 一来, 可以登高望远, 欣赏皇城故宫和周围的美景. 二来, 去景山公园里观牡丹, 也已经是北京人的一个传统节目了, 当年, 那些花儿, 可也不是其它地方轻易见得到的. 再者说, 年轻人和孩子们好动, 可如果要大老远地去香山爬鬼见愁, 起码得一整天的工夫, 还得来回挤那郊区的长途车, 着实让人有点儿吃不消. 而去景山, 则是交通方便, 四通八达. 在那个年代, 游人也不算太多. 虽然那小山包不太高, 可在当时的北京城里, 就是数一数二的制高点了. 孩子们从东边爬上去, 再从西边蹦蹦跳跳地下山, 折腾几个过儿之后, 才能把那多余的精力释放个差不多, 老实一会儿. 至于中老年人, 更喜欢到景山去, 赏赏花儿, 溜溜鸟儿, 讲讲古, 打打拳. 生活就是这样慢悠悠地, 像小河一样流淌过去, 那种日子也就算是过得挺舒坦了.
这次回京, 再去爬景山, 感觉却是与从前不同了. 有了些年纪, 爬上去多少是要费点儿劲. 其实这不算什么, 相对高度还不到一百米. 可是登顶之后向四方了望, 才发现, 这北京早已不是从前的老北京了. 向南望, 除了眼下的故宫, 依然金碧辉煌, 可是天际线已经被一群乱七八糟的建筑包围, 极不协调, 整个故宫看起来就像一个小盆地, 显得有些可怜. 向西看, 感觉更差. 原本端庄大方的北海白塔, 失去了蓝天白云的映衬, 在雾霾之中显得陈旧, 再被周围那些又显眼又难看又缺乏中国风格的楼房拥着, 就像林黛玉周围站了一大 (注: 北京土话, 这个 "大" 必须读成 "的", 带重音 ) 群刘姥姥, 要多憋屈有多憋屈. 所以, 说实话, 这西边的景色最令人伤感. 好了, 再往北看呢, 从钟鼓楼向北延伸的中轴线虽然依稀可见, 可是令人困扰的仍然是周围的建筑, 只有两幢能够与中国的古老建筑文化匹配, 多数仍然是杂乱无章. 东边的情形和西边差不多, 好点儿, 有限. 许多乱遭遭的建筑, 即使以我的眼光来看, 也属于刚建起来时就应该拆掉的: 太丑陋. 可是它们硬是能挺到今天, 真不知道该称之为奇迹, 还是别的什么!
可叹啊, 我们的北京竟然变成了现在这个模样, 一个用钢铁, 玻璃, 和水泥堆成的杂乱丛林, 交通拥塞, 空气污浊. 这么N多年来, 由一些不懂城市的人管城市, 不惜国家的人管国家, 不明历史的人写历史, 不爱百姓的人治百姓, 欠下多少债, 造了多少孽! 别的不要说了, 只举巴黎一例, 就立刻可以看出高下了. 巴黎也经历过从封建王朝向现代社会的漫长转变, 可是在血与火的洗礼之后, 这颗欧洲的明珠依然保留着少女般的美好风貌, 吸引着全世界的目光. 据说巴黎市政府早有规定, 市区老建筑不得拆除, 更不许在老城区兴建现代风格的摩天大厦. 老建筑的外部如果需要装修, 也必须严格保持原有的风格和色彩. 他们在巴黎郊区, 另外划出一片地方, 来兴建一个现代化的卫星城, 以便使巴黎仍然能够跟上现代化的脚步. 人们站在凯旋门背对香舍丽榭大道的那一侧, 就能远远地望到这座卫星城, 同时还会感受到一种美, 一种奇妙的对比, 一种新旧的映照. 我们的北京, 怎样才能达到这样的境界呢!
现在回想, 梁思成林徽因等一批中国近代建筑大师们, 为保全老北京古老而又独特的蓝图体系风情风貌, 呕心沥血, 大胆上书, 之后却惨遭挫折, 含恨终生, 怎能不令人痛心, 令人扼腕! 如今, 站在景山之颠, 俯瞰北京时, 我不得不小心翼翼地把视线专注于故宫这一片小小的区域中, 虽然感觉略好一些, 却仍然难以完全避开那些杂乱的建筑, 呜呼! 好歹就这样看看吧, 毕竟周围还有许多同胞, 和金发碧眼的异邦人士, 在陪着我, 从景山向四处张望着呢, 可我真不知道他们心里是怎么想的.
再次看见山脚下那株可怜的松树, 试着想象当年崇祯爷投缳弃世的情形, 怎能不令人感慨万千! 李闯满清, 双重打击, 固然最后致大明于死地, 可是谁都知道, 明朝的江山, (不管它是红色还是黑色的) 其实是败在自己手里的. 当局者迷啊, 崇祯最后刺死自家公主, 只能哀叹, 愿汝生生世世不再生于帝王家, 他终究还是没能死得明白. 再想想 现下那些已经伏法和尚未伏法的大小老虎们, 在台上时, 个个无法无天, 耀武扬威, 黑心利爪, 贪腐无边, 可其实哪一个又是活得明白的! 小小老百姓们, 无话好说, 也没处说, 且藏着眼睛, 看着吧.
无论如何, 重登景山, 还算是了了一桩我的夙愿, 为了回顾历史, 我又从百度抓到了关于景山公园的几段描述, 请大家看一下:
"远古时,景山同北海等处均为永定河故道。现在的景山所处的河道地势较高,在永定河改道后逐渐成为土丘。辽代营建瑶屿行宫(今北海公园琼华岛)时,将余土堆积此处。金代大定十九年,金章宗在该地南侧建太宁宫,凿西华潭(今北海),在此地堆成小丘,建成皇家苑囿,称“北苑”。其山下环绕两重围墙,山上建瑶广楼,称为金中都十二景之一。"
"13世纪中期,元世祖忽必烈于至元四年(1267年)营建大都,土丘一带正处大都城中心,皇宫的核心建筑延春阁以北,故被辟为专供皇帝游赏的“后苑”。苑内有熟地8万平方米。元代皇帝曾在此躬耕,以昭示天下。时将原有金代小丘称作“青山”,作为土丘的名称。亦有说法认为元代此处又称“镇山”。"
"1644年李自成攻破北京城,崇祯皇帝在景山自缢。清顺治八年,万岁山改称为景山。乾隆年间在山前修建了绮望楼,依山就势在山上建筑五方佛亭。中心建有万春亭,东侧依次建有观妙亭和周赏亭,西侧依次建辑芳亭和富览亭。在山后重修寿皇殿建筑群。并设景山东坡崇祯皇帝自缢处,立下马碑。乾隆年间景山的建筑达到最辉煌、繁盛的阶段,由于景山园林自元代起划为皇宫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所有建筑都按照皇宫规制建造,等级之高,形态之异,原貌保持之完整,确为少见。1928年开辟为公园。"
"景山公园是北京中轴线上的一个公园,属于西城区,在故宫的北门神武门北侧。景山公园以景山为主,公园内松柏郁郁葱葱,还有了从各地引进的牡丹。园内现有古松柏一千余株,种植牡丹、芍药等花卉几万株,三季花团锦簇,四季松柏常青。加上经常举办花卉、盆景展览和各种文化活动,这座古老的皇家园林充满了新时代的生机。"
"元代,这里有座小土丘,名叫青山,属于元大内后苑的范围。明代在北京修建皇宫时,曾在这里堆过煤,所以又称煤山。由于它的位置正好在全城的中轴线上,又是皇宫北边的一道屏障,所以,风水术士称它为"镇山"。明清时园内种了许多果树,养过鹿、鹤等动物,因而山下曾叫百果园,山上曾叫万岁山。清顺治十二年(1655),改名为景山。 景山名称含意有三:首先是高大的意思。《诗?殷武》中有"陟彼景山,松柏丸丸"之句,说的是3000年前商朝的都城内有一座景山;其次,因为这里是帝后们"御景"之地;再次,有景仰之意。"
从景山下来, 山脚下, 园门内, 看见一群老外, 朝拜了景山之后, 在跟一位中国先生学太极拳, 就一会儿工夫, 居然还练得有模有样的. 现在不像早年了, 没什么人去围观老外了. 我觉得他们活得挺有意思, 于是站得远远地, 偷拍了几张, 也贴在后面, 给大家看看, 解个闷儿. 无论如何, 中国的大门, 是再也关不住了.
眼看将近日暮时分, 在逛过什刹海和景山之后, 我已经被这北京的蒸笼天气给闷得够呛了. 可是, 我的心还没收回来呢 - 还想领略一下角楼夕照的丽影, 这愿望存在我心中好几年了, 几乎成了可望而不可及的梦. 现在角楼就在眼前, 怎么能再错过. 借用一句摊儿爷的话, "走过路过, 不要错过", 于是我沿着故宫外的护城河, 拖着疲乏的脚步, 向西侧的角楼慢慢走去.
先讲个故事吧, 是一个关于角楼的老传说, 听过多少遍了. 这个版本是我从网上抄下来的:
"明朝的燕王朱棣在南京做了永乐皇帝以后,因为北京是他做王爷时候的老地方,就想迁都北京,于是就派了亲信大臣到北京盖皇宫。朱棣告诉这个大臣:要在皇宫外墙——紫禁城的四个犄角上,盖四座样子特别美丽的角楼,每座角楼要有九梁十八柱、七十二条脊。并且说:“你就做这个管工大臣吧,如果修盖的不好是要杀头的!”管工大臣领了皇帝的谕旨后,心里非常发愁,不知如何盖这九梁十八柱、七十二条脊的角楼。
管工大臣到了北京以后,就把八十一家大包工木厂的工头、木匠们都叫来,跟他们说了皇帝的旨意,限期三个月,叫他们一定要按期盖成这四座怪样子的角楼,并且说:“如果盖不成,皇帝自然要杀我的头,可是在没杀我的头之前,我就先把你们的头砍了,所以当心你们的脑袋。”工头和木匠们对这样的工程都没把握,只好常常在一块琢磨法子。
三个月的期限是很短的,一转眼就是一个月了,工头和木匠们还没想出一点头绪, 一点办法来,他们做了许多样型,都不合适。这时候,正赶上六七月的三伏天气,热得人都喘不上气来,加上心里烦闷,工头和木匠们真是坐也不合适,躺也不合适。有这么一位木匠师傅,实在呆不住了,就上大街闲遛去了。
走着走着,听见老远传来一片蝈蝈的吵叫声,接着、又听见一声吆喝:“买蝈蝈,听叫去,睡不着,解闷儿去!”走近一看,是一个老头儿挑着许多大大小小秫秸编的蝈蝈笼子,在沿街叫卖。其中有一个细秫秸棍插的蝈蝈笼子,精巧得跟画里的一座楼阁一样,里头装着几只蝈蝈,木匠师傅想:反正是烦心的事,该死的活不了,买个好看的笼子,看着也有趣儿,于是就买下了。
这个木匠提着蝈蝈笼子,回到了工地。大伙儿一看就吵嚷起来了:“人们都心里怪烦的,你怎么买一笼子蝈蝈来,成心吵人是怎么着?”木匠笑着说:“大家睡不着解个闷儿吧,你们瞧……”他原想说你们瞧这个笼子多么好看呀!可是他还没说出嘴来,就觉得这笼子有点特别。他急忙摆着手说:“你们先别吵吵嚷嚷的,让我数数再说。“他把蝈蝈笼子的梁啊、柱啊、脊呀细细地数了一遍又一遍,大伙被他这一数,也吸引得留了神,静静地直着眼睛看着,一点声音也没有。
木匠数完了蝈蝈笼子,蹦起来一拍大腿说:“这不正是九梁十八柱七十二条脊么?”大伙一听都高兴了,这个接过笼子数数,那个也接过笼子数数,都说:“真是九梁十八柱、七十二条脊的楼阁啊,” 大伙儿受这个笼子的启发,琢磨出了紫禁城角楼的样子,烫出纸浆做出样型,最后修成了到今天还存在的角搂。原来那个卖蝈蝈的老头, 就是祖师爷鲁班!"
心里念着这个故事, 我一面走, 一面端详着迷人的角楼. 那金黄色的九梁十八柱七十二条脊, 随着我脚步的移动, 也在不断地变幻着面目, 令我心醉神迷. 只可惜, 隔着一条护城河, 我没办法飞过去, 也不知道那些故宫里的游客们, 有没有机会进到角楼里面, 尽情观赏一番. 不知不觉, 护城河边的路已经走到了尽头, 角楼和远处的景山, 也已经都可以尽收眼底. 可是, 那夕阳却被雾霾遮盖了, 露不出脸来. 看不成余暉中金碧辉煌的角楼, 使我掩饰不住心中的惆怅. 经过一整天的闷热, 我的体力已经消耗得差不多了, 又没背三脚架出来, 要想拍角楼的夜景, 既等不起, 也拍不成. 恨恨地瞟了一眼那些在护城河边钓鱼的哥们儿们, 我走了.
后记:
这一篇北京游记在风坛贴出后, 得到了很多朋友们的热情反馈, 让我十分感谢. 同时, 这些反馈也促使我思考得更多更深一些. 现在让我把这些思考写在下面, 做为对朋友们的一个答复. 如果有说得不对的地方, 也请不吝指正.
首先, 我在文中所批评的, 不是北京, 而是 N 多年来北京的市政规划 (或者干脆称为北京的市政 "无" 规划). 北京是我们古老中国好几个朝代的古都, 也是我学习和工作了十几年的地方. 那里留下了我太多的汗水和辛劳, 期望和惋惜, 欢乐和忧伤, 亲情和友情.她是我的第二故乡, 我爱北京!
同时, 北京又是老祖宗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 历史上的北京, 曾经是全世界规划得最完美最严谨最壮观最舒适的大城市 ( 或之一 ? ). 这些规划曾经被世界上许多建筑教科书列为大城市规划的成功典范 , 这就不用我多说了. 从明清到民国, 北京的变化不大, 即使历经战乱 (如庚子之变), 也没有对大北京造成根本性的损坏. 所以直到 1949 年, 北京仍然保持着古老优美的风貌, 这也是众所周知的事实.
我还想说的是, 我确实是比较偏于理想化的, 而且我是引以为自豪的. 我觉得, 北京理应变得越来越美, 越来越适于居住, 我们中华民族是有这个能力的. 然而北京的风貌演变到今天这个样子, 并不是因为中国穷, 而无法妥加规划, 其中另有其深刻的原因. 时至今日, 更为严重的是, 这种无规划的状况并不仅仅在北京一地发生, 而是全国性的, 只不过各地情况不尽相同, 其恶化程度也因城而异罢了. (就连四川成都, 天府之国, 我山明水秀的故乡, 现在也饱受舞霾之害, 我初次听亲戚说时, 简直不敢相信.)
解放之初, 梁思成等著名的建筑学家们曾经就如何保护北京古城, 规划新城, 向中央提出过系统而详细的建议. 科学家们的建议, 是划出北京古城的范围. 对此范围内的城区, 保存其风貌, 只做必要的维修和改善, 尽量不进行连根拔式的拆除和重建. 同时, 中南海皇家园林景区也应当与北海和后海一样, 妥加修缮, 还之于民. 对于新中国的国家行政管理区, 则建议选址西山地区集中兴建. 对于大型工矿企业, 应当严加限制, 不宜在北京市扩建或新建. 今天看来, 这些建议虽然尚有可商榷之处, 但总体上讲是非常好的, 经济上更是可行的. 如果那时这些建议能够被采纳, 今天我们将会拥有一个极其美好的北京.
可惜又可叹, 如此理智, 科学, 而又富于远见的规划建议, 当时立即就被中央蛮横而武断地否决了. 这个方案被无理地扣上了封建主义建筑思潮的大帽子, 打入地牢, 永劫不复. 才女林徽因, 中年夭折, 大师梁思成, 郁郁终生, 在文革中再次被批判, 天理何在! 我们这些平头百姓, 则只能面对今天这样的北京, 以及全国各地几乎千篇一律的城市新区. 我至今仍然记得, 读小学时的语文书中, 介绍北京的风景如何优美, 其中一句说 (大意如此), 从那些工厂的大烟囱里冒出来的浓烟, 在蓝天中就像一朵朵墨画的牡丹. 那时还认为这是很美的. 毛曾说过, 他愿意看到北京到处都有这样的大烟囱. 而梁思成想到这样的前景, 则是一身冷汗!
前三十年, 国家穷, 可也挡不住中央调集全国的人力财力大建北京. 那时巨额的财政补贴流入北京, 企业事业均沾其光, 就连北京人的衣食住行也都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一截, 那是人人皆知的. 但是由于前述原因, 当时的北京建设就已经缺乏良好的规划了. 近三十年, 国家有钱了. 北京也飞速而畸形地膨胀起来, 三环四环五环六环, 一圈一圈猛往外扩, 各种问题也就越积越多, 越来越严重. 中间有几年, 为了筹办奥运会, 北京市把首钢和燕山石化等一些污染大厂, 迁往外地, 污染暂时轻了一点儿. 殊不知, 此举却又把京津唐三角区, 甚至整个河北省, 变成了一个更大的污染源. 时至今日, 北京市一年里倒有三百天遭遇雾霾, 谁之过也!
说到这里. 我还能再说什么呢? 打住吧.
1. 从故宫西侧的护城河边远眺景山.
2. 景山, 也曾经有过另外一个名字, 叫做 "煤山". 那是因为在明朝初年, 朝廷曾在这里堆放煤炭, 以防元朝残部围困北京而引起燃料短缺.
3. 景山正门内的一座大殿, 琉璃飞檐.
4. 观妙亭, 是从东门开始爬景山时遇到的第一座亭子.
5. 这是崇祯皇帝投缳自尽的地方. 那棵树, 据说, 因为罪孽深重, 早已夭折了.
6. 故宫后门, 神武门.
7. 指点江山的两位姑娘.
8. 从景山万春亭上, 向南看北京中轴线, 可以穿过故宫各大殿, 一直看到天安门, 纪念碑, 纪念堂, 和正阳门.
9. 据说故宫内有九百九十九间半房子, 不知道是怎么算出来的. (反正那个大蛋壳不能计算在内.)
10. 从景山上看到的东北角楼. 其结构, 正像传说中所言, 是 "九梁十八柱, 七十二条脊".
11. 西方来客
12. 北方中轴线, 一直穿过鼓楼大街.
13. 牌坊下的角楼, 显得很小.
14. 从景山之颠向西眺望, 可怜的北海白塔, 已经快被那些不伦不类的建筑淹没了!
15. 新一代年青人, 时髦草帽与宫廷服装的奇妙搭配.
16. 绿荫掩映中的美妙曲线
17. 向故宫的东侧望去, 天际线也消失在一片乱七八糟的建筑中了.
18. 景山寿皇殿
19. 我猜不出, 这二位在这儿是做什么的.
20. 故宫角楼, 最有名的建筑之一. 据传说, 是按照鲁班爷的蝈蝈笼造起来的.
21. 故宫的东半部, 不知道曾经是哪位娘娘的领地.
22. 在景山上看到的大蛋壳, 是这个样子的.
23. 过把娘娘瘾, 不知道得使多少银子, 没敢问.
24. 万春亭, 位于景山的山顶,相对高度为45.7米,是北京城南北中轴线上最高和最佳的观景点。黄琉璃筒瓦顶,绿琉璃筒瓦剪边,四角攒尖式,三层檐。一层檐重昂七踩斗栱,二层檐和三层檐重昂五踩斗栱。两槽柱子,外层每面有六根,共有二十根;内层每面有四根,共有十二根。万春亭内供奉着毗卢遮那佛,毗卢遮那佛(大日如来佛)是北京城中央位置最高的一尊大佛,高6米,原为铜铸大佛,始建于乾隆年间,1998年公园对其进行了复原,2010年毗卢遮那佛重塑金身。
25. 故宫内的一个角落.
26. 西北角楼. 其实,角楼并不是真正的楼,从它的外面观看,三重檐飞翘的屋檐,层层叠叠共计有28个翼角,16个窝角,28个窝角沟,10面山花、72条房脊。但是当你进入角楼的里面时,就会发现,屋内干净利落,没有一根落地的柱子,更没有楼梯、楼层,称其为角楼大概是因为它非常高大, 又建在城墙的角上吧。
27. 护城河畔的凉亭, 别致典雅.
28. 这两套时装, 款式相距也得有一百多年了.
29. 从景山西侧下山的路上, 居高临下地看看辑芳亭.
30. 远眺北海五龙亭.
31. 北中轴线上的一组仿古建筑.
32. 故宫角楼的上部结构
33. 聚精会神
34. "红酥手,黄藤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邑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 陆游
35. 遥望故宫西北角楼, 旁边戳着一根微波天线, 活像孙猴儿的那根尾巴, 瞧着真添乱.
36. 故宫里, 某一位娘娘的香闺.
37. 景山公园以牡丹著名, 但是我去得不是时候, 只见丛丛绿叶, 难寻国色牡丹. 可是说实话, 在我的心目中, 这位花儿匠才是真正的绿叶.
38. 不负护花人的心血, 娇艳的花朵, 一吐芳心.
39. 宫墙柳, 依旧.
40. 西北角楼
41. 西北角楼 - 2
42. 故宫东北角的一组建筑
43. "你在哪儿啊? 再不来, 我可就走了!"
44. 西北角楼 - 3
45. 从景山下来, 在大院里看到一位太极拳教练, 在給一帮老外普及太极功夫. 那翻译官学得差点儿意思: 这一招, 动作要领是, 前腿弓, 后腿蹬. 他老先生却是, 前腿不弓, 后腿没蹬. 你可怎么给老外翻译要领呢?
46. 夫人说: "老东西, 过来跟着学两招儿." 老头儿说: "算了吧. 都老胳膊老腿儿的了, 还想上街跟别人打架去啊? 你自个儿去瞎比划吧, 甭管我."
47. 冷眼旁观者
48. "咳, 真是油盐不进. 不理你了!"
49. 一会儿的工夫, 大家伙儿就学得有板有眼, 八九不离十了! 翻译官也大有长进, 只是抱的球有点儿过于大了哈.
50. 循循善诱的太极教练, 让洋大妈打心眼儿里佩服.
51. 怎么看都觉得这位洋大叔像个德国人: 从头到尾, 一心一意, 一丝不苟, 一板一眼, 一步一个脚印!
52. "Follow me!"
53. 翻译官现学现卖, 洋大妈半信半疑.
54. 中国大嫂和大婶, 看见众老外专心学习中国国粹, 不禁乐开了怀.
55. 尾声, 即将进入收势.
56. 哥儿几个等得有点儿不耐烦了. 这中国功夫慢腾腾的, 什么时候下课啊!
57. 日落时分. 由于雾霾的原因, 照片也没有亮色, 真遗憾.
58. 西方娘子军有点儿转向, 找不着北了. 这位北京侃爷, 自告奋勇昇任党代表, 为她们指引革命方向. 看起来没多大语言障碍, 双方沟通得还不错.
59. 奇妙的中国宫廷建筑艺术
60. "嘿, 那哥们儿, 天津来的, 说您哪, 没瞧见这儿不准钓鱼吗!"
61. 再回头看一眼景山. 下一回见面, 又不知道得哪一年了.
62. 我已经累的没力气再等下去拍夜景了, 从网上抓一张来请大家欣赏吧: 那还是很美的!
63. 景山日落的美色也是我无法等得到的: 舞霾已经把阳光都吃掉了. 只好再从网上抓一张来给大家看. 希望朋友们有机会去游景山时, 能有机会看到绚丽的晚霞.
(也欢迎大家前去浏览我的博客. 谢谢!)
http://blog.wenxuecity.com/myindex/569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