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魂断后海》在线阅读 第五章

魂断后海

傅振川

 

 

第五章

穆郁请客选定银锭桥畔烤肉季。之所以选这家,一是离送秋家近,大伙儿溜达着去就行;二是清真,不了解哪位是回民,怕落下谁。

请客那天,他先来到我家,然后我俩一起去送秋家,打算叫上大伙儿一块儿去饭馆。可一进送秋家门,才发现八仙桌已被挪到屋子中间,桌子四周摆好椅子和方凳,桌上已有几个炒好的菜,送秋还在厨房继续炒菜。比我和穆郁早到的几个坏蛋,或坐在屋里闲侃、或穿梭厨房往桌上传菜。

穆郁见此情形很是过意不去,来到厨房,对送秋说:“你看你,都说好由我请客,你倒背着我在家里准备上了……”

送秋呵呵乐:“甭见外。不知大伟跟你说了没有,我们拜过把子。往后你也别拿自己当外人,就跟到了自己家一样。今儿个咱们吃的都是水里游的、都是后海的野鱼,也请你尝尝我的手艺。”

穆郁仍觉过意不去,就找了个借口出去。等回来时,手里拎着两瓶汾酒、两条希尔顿,又扭头招呼送啤酒的小铺伙计往屋里搬成箱的啤酒。

送秋开始埋怨后来谢过,又忙着炒菜,不多时就把一桌的菜炒好了。于是大伙儿围坐桌边,准备开喝。

穆郁站起身,先为送秋和自己斟酒,然后双手端起酒盅说:“徒弟先敬师傅一杯!”

送秋赶紧起身,捏着八钱盅与穆郁撞了一下,师徒二人仰脖一口喝干。

穆郁又转圈为一桌人把酒斟满,再次端起酒杯:“我虽也是北京人,可从校门出来直接就进报社大门,没与湖边人打过交道、不懂咱玩鱼人的规矩,往后有做的不对的地方,还请大伙儿多多担待!”

一桌人纷纷站起身,边应和边将酒喝干。

活宝小闹儿嚼着嘴里的菜,耍开活宝:“没的说,既是大伟带来的‘秤杆儿’,这‘秤杆儿’的人品就错不了。往后都是裤裆里揣着‘秤杆儿’的弟兄,哪有‘秤杆儿’不照应‘秤杆儿’的道理?!”

一屋的坏蛋坏笑,送秋也笑,对穆郁说:“湖边人嘴岔,平日胡诌八咧惯了,开始你肯定不习惯,等以后适应就好了!”说完,用筷子指着盘里的一条鱼对穆郁说:“你尝尝,这是我做的鳜鱼。”

穆郁夹了一筷子,放到嘴里,刚一咀嚼,就连声赞:“嗯,好吃好吃!真的很好吃,比饭馆做的鳜鱼好吃多啦!可是,我怎么觉着这味儿与以前吃过的就不一样呢?”

送秋解释味儿不一样的原因:“饭馆做的是松鼠鳜鱼,模样像松鼠,外观好看,卖的是样子。第一个想到把鳜鱼做成松鼠形状的厨子,肯定是厨师这行里的人才。可是,以后的厨子遇到鳜鱼就全都‘松鼠’,而且为了招揽食客,越来越多地重视作料、越来越多地投放重料。如此一来,鳜鱼原本特有的鲜美鱼味儿就被浓重的作料味儿覆盖了,以致后来人们吃鳜鱼,首先记住的不是鳜鱼特有的鱼味儿,而是被大量作料浸染的料味儿!”

穆郁听了,大约是对送秋的谈吐有些吃惊,看看送秋、再瞧瞧我,然后说:“真没想到,你对厨艺研究得这样深,而且深入浅出讲得这样有条理!”

我暗笑,心话儿说:到底是从校门出来直接就迈进报社大门的书呆子!以为你师傅玩鱼就一定不读书、以为天下的书都是为文人准备的!

送秋说:“我哪儿懂什么厨艺,还不是每天守着湖里这些鱼、琢磨这些鱼,不但琢磨怎样把它弄上岸,还琢磨怎样吃。刚才你说与以前吃过的味儿不一样,就是因为我几乎不放作料,突出了鳜鱼原有的鲜美鱼味儿,所以才显出味儿的不一样!”

穆郁似有所悟:“哦,我明白了,原来吃鱼就应该吃原有的鱼味儿,而不是吃作料的味儿!”

送秋说:“也不全对,突出鳜鱼原有的鱼味儿,因为它属于名贵品种、是淡水鱼中最好吃的鱼,味道原本就鲜美。这么说吧,你就是把它放进清水里煮,只放盐,煮出来也好吃,因为鳜鱼的肉原本就好吃。但拐子就不一样了,因为拐子是淡水鱼里最难吃的鱼,所以你就必须放作料,而且要放重料,要不现在就有糖醋鲤鱼、红烧鲤鱼、浇汁鲤鱼多种吃法?!”

“喝着喝着,别他妈干聊!”亡命徒起身为送秋、穆郁和我斟酒,碰完杯一屁股坐下,又开始大口吃菜、大口喝酒。

送秋接着说:“外面不单鳜鱼吃法不正确,许多鱼的吃法也不对。比如大家讲究吃活鱼,以为越是活鱼就越鲜、越是活鱼就越有营养,其实却是大错特错!七十年代电影院里有个纪录片,不知你看过没有?演的是杭州西湖边上请西洋客人吃鲤鱼,鱼烧熟放在盘子里,可鱼的嘴却在一张一合地动。引得围桌金发碧眼一阵惊呼,解说里还大赞特赞中华饮食文化博大精深。其实,这算什么‘饮食文化’啊?不过就是个噱头——相对鱼身烧熟已经可以吃、鱼的嘴却在动的一个噱头嘛!”

穆郁听得津津有味,问:“那,吃活鱼怎么就大错特错了呢?”

送秋解答:“这得先从鱼死说起。鱼刚死身子是软的,过一段时间才开始变硬,也就是法医说的尸僵;之后又变软,然后一点点变质腐烂。肉铺里有一种肉叫‘排酸肉’,肉类为什么要排酸?因为含酸口感会变差,吃起来不好吃,对身体还有害。鱼肉也一样,肉里也含酸,也应该排酸。咱们一般人家没有仪器,不能通过仪器测定鱼肉里的酸是否排干净。不过,我倒是发现,咱们可以根据鱼肉的变化来确定——鱼肚皮里的肋条刚刚离骨的时候,就是鱼肉里的酸已排干净的时候。我反复做过试验,只有这个时候炖出来的味道才最鲜美。来,你尝尝盘里的鲫鱼,就是在肋条刚脱离鱼肚皮时下锅的。看看味道怎么样?”

穆郁伸筷子夹起鱼肉放到嘴里咂摸滋味,然后立即赞:“嗯,确实好吃!确实鲜美!”就感叹:“真是没想到,原来吃鱼还有这么多的学问!”

拐子王喝了口酒,笑着对穆郁说:“还有呐,多了去啦!你再让我兄弟给你说说鱼什么时候好吃、什么时候难吃。”

送秋说:“淡水鱼本身的味道分鱼种,有的种类好吃、有的种类不好吃。比如咱这湖里,最好吃的当然是属于名贵品种的鳜鱼,其次是噘嘴儿,最难吃的是拐子。但不管是哪一种鱼,根据它被钩上来的季节不同,味道也有天上地下的差别。就拿最难吃的拐子举例,夏天最热的时候你把它钩上来,即使请手艺最好的御厨来做,做出来也有土腥味儿、也难吃。可是,你若在湖冰刚融化时把它弄上岸,即使是家常侉炖,炖出来的味道也非常鲜美、非常好吃——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好吃不过开河鱼’!”

“那又为什么呢?为什么同是一种鱼,因为钓上来的季节不同,味道就差别这么大呢?”穆郁不解。

送秋解释:“树干横断面上有年轮,大家都知道;但鱼鳞上也有年轮,不玩鱼的人却未必清楚……”送秋说到这儿,让小闹儿到水池子那屋去抠鱼鳞。等小闹儿把一片银圆大小的鱼鳞抠回来,送秋接过把鱼鳞摆到穆郁面前继续说:“注意看,鱼鳞上每一圈儿的年轮颜色有深有浅。浅的部分是水温高的时候长成的,这时候天儿热,鱼大量进食,生长速度就快,所以颜色浅的部分宽度就宽;颜色深的部分是水温低的时候形成的,这时是冬天,鱼很少进食,生长也就相对缓慢,所以颜色深的部分就窄。这说明什么?说明水温对鱼的摄食是否旺盛起决定性作用、对鱼的生长快慢起决定性作用,这就揭示出一个规律:水温越低,鱼的生长速度就越慢;生长越慢,肉质的味道就越鲜美——道理就在鱼停止进食,长时间在冰冷的水里净化身体。”

我注意到穆郁已听得入神,两眼望着送秋,眼皮不时眨动。等到听完,他就连连感叹:“没想到,真的没想到,你竟然对鱼研究得这样深!出乎我的意料,真的出乎我的意料!”

一桌的人笑起来,活宝小闹儿有荤没素道:“这刚哪儿到哪儿啊,你知道他看过多少钓鱼方面的书吗?知道他‘神经’似的一宿、一宿不睡觉,给手电筒套个避孕套、打着蒙着鸡巴套的手电半夜三更潜到水下,去看咬尾的公鱼怎样追着咬母鱼的屁股吗?你知道他在玩蹭线时专门给鱼搭个打炮的双人床、让公鱼母鱼两口子在‘炮床’上表演打炮吗?哈哈哈哈……”

送秋当年潜到水下观察鱼的习性,等把白天情况摸清,又想观察鱼在夜间的状态。夜间观察需要防水手电照明,可那时偌大京城竟无一家商场出售,于是只能自己动手在普通手电上改装。最初想到的是用长条状气球套上手电,在电筒尾部扎紧气球开口,以起到防水作用。可下水后发现照射出的光柱不透明,原因是气球橡胶层太厚,再加上有颜色,于是想到橡胶层很薄又无颜色的安全套。“蹭线”锚鱼是在公鱼追逐母鱼咬尾甩子时,可这时也是打草工人划船下湖割水草的时节。有时赶上鱼甩子,湖里的水草却被割得一干二净,而鱼甩子又必须在湖面有浮草的地方。遇到这种情况,玩鱼人眼瞅着急于甩子的鱼找不到岸边的浮草、不能在浮草边沿下竿就急得抓耳挠腮,所以送秋就想出为鱼搭“炮床”供鱼甩子的方法——预先把一片浮草用绳子拖到不易被打草工人发现的湖中隐蔽处,等鱼甩子时再将浮草拖拽到岸边,给鱼创造出一个甩子环境,从而达到可以下竿蹭线锚鱼的目的……

这会儿,小闹儿说到“炮床”嘻嘻哈哈地乐,然后掀起身后的床帷子对穆郁说:“瞧见没有,这铺底下全都是书,都是怎样钓鱼的书和杂志。往后你想看钓鱼方面的书,就从这下边找吧!”

我点着一支烟,吸了一口对穆郁说:“是不是有些意外?原来以为你师傅只是个玩鱼人、只是个玩鱼人里的高手,可没想到还是个喜欢读书的人?!其实,他读过的书远不止垂钓方面,小说、野史、传记,前些年还托我从大学里找来鱼类学的课本,把专业教科书都读了一遍!”

“哦,我说呢,谈吐怎么像个文化人,说得怎么这样有条理,而且深入浅出把道理讲得很透彻!”穆郁说完,又站起身,为送秋和自己斟满酒,双手端起酒杯又敬了二回酒。

干什么吆喝什么,穆郁坐下对送秋说:“能不能向师傅约个稿?就写怎样吃鱼,我拿到报纸上发出来,也算普及科学吃鱼知识!”

送秋连忙摆手:“别别,那可不行!我说的这些都是我瞎琢磨的,哪敢写到报纸上让专家笑话!”

穆郁说:“怎么不行?谁笑话?吃鱼这方面谁又是专家?难道从多年实践中摸索出的东西还不算经验?更何况这经验还颠覆了先前错误的结论。就这么说定了,你写,大胆地写,稿子写出由我来编发!”

一屋人说笑起来,拐子王感叹:“想想还真是这么回事儿!设计飞机、导弹需要专业性很强的专家,可专业性不强的吃鱼这事儿谁又敢说自己是专家?还有写作这码事儿,前些年刚听大伟写小说那会儿,我心里犯嘀咕,大伟只读到初中,还是那个年月的‘塔儿哄’初中,写小说能成吗?后来看到报纸把他写的小说登出来,还把获奖的电视机抱回家,再想想他为写小说吃了那么多的苦、下了那么大的功夫,我才终于认可。刚才听穆郁一说,我才恍然明白,原来不管干什么,只要你肯下苦功干到顶尖儿级水平,你就是那个方面的专家啊!”

送秋对穆郁说:“刚才小闹儿说到钓鱼方面的书,我倒是不建议你读,因为这些教人钓鱼的书里有太多的错误!”

穆郁一愣:“哦?举几个例子,具体都是哪些错误?”

送秋离开椅子从床下找出一本叫做《垂钓秘籍》的书,对穆郁说:“泥鳅身上有鱼鳞,我见过的所有泥鳅身上都有鱼鳞。可是……”他把手里的书翻到他要找的那一页,指着书上的字对穆郁说:“你看,可这书上却是这样写的:‘泥鳅全身无鳞’。泥鳅身上怎么会没有鱼鳞呢?我就从来没见过一条泥鳅身上没有鱼鳞,只是鳞片太小周身又有很厚的黏液覆盖不容易发现罢了。还有,有本书教人利用‘8’字遛大鱼,而且是用手竿‘8’字形遛大鱼——先不说你用手竿不可能钓到湖中心的大鱼,即使碰巧钓到,那也只可能出现两种结果:要么线断竿断、要么线结实竿结实人却被大鱼拖进水里。咱们假设,线没断竿没断人也没被拖进水里,可大鱼中钩后都会三大撞啊,用咱们玩鱼人的行话说就是‘牛逼三大撞’——头三下的劲儿又凶又猛。而且,以后它也会跟你持续挣蹦。一条拼死逃命的大鱼,怎么会沿着你划定的‘8’字让你老老实实去遛呢?!”

活宝小闹儿接过话头儿打诨插科:“你瞧你瞧,这就是你不懂了不是,人家那大鱼上过学,学过算数,认识‘8’字,还是个听话的乖孩子,当然要按老师的指引去遛‘8’字。哪儿像中你钩的鱼,个儿个儿都是母鱼,而且还都是正在犯骚的母鱼,一撞就正好撞到公牛的牛鸡巴上!”

大伙儿嘻嘻哈哈地乐,争相讲述钓鱼书里的各种露怯和笑料。

穆郁说:“出版垂钓书的应该是体育出版社。编辑有学中文的、也有体育院校毕业的,不一定就懂钓鱼,偶尔犯点儿错还是难免的!”

送秋说:“可不是偶尔犯点儿错,一本书里的错能占一半以上。最初我以为写书的人也是玩鱼人,想不明白一个玩鱼人怎么会写出那么多的外行话、出现那么多的错误?后来偶然想到咱们从小家住湖边,这才一下子明白出错的原因:那些写书的人可能不是家住水边,没有从小对鱼痴迷的经历、更没有对鱼着了魔没黑没白昼夜观察过它,只是凭着脑子里的想象,再加上有出书的便利条件,所以才鼓捣出那些教人钓鱼的书!”送秋说到这儿,顿了顿,又说:“编辑不一定懂钓鱼,难免会出错,这我能理解。可是,为什么大伟给我借来的鱼类学专业教科书里也有错误啊?!比如,在讲到中华鲶鱼时说,成鱼体长一般五十厘米,最大记录七十厘米。可是,经我手弄上岸的一米多长的就多了去啦!再比如,专业教科书讲授黑鱼交配和产卵是在黑鱼窝里,还有鼻子有眼儿说鱼卵没孵出前是‘黄窝’,因为鱼卵是黄颜色的;孵出小鱼后是‘黑窝’,因为小鱼的颜色是黑色的。这样写就闹出笑话——因为黑鱼根本就不在窝里甩子、更不在窝里孵化啊……”

“慢着、慢着,你刚说黑鱼不在窝里甩子、不在窝里孵化,可民间一直有‘黑鱼窝’孵小鱼的说法,而且,即使不爱钓鱼的人,也听说过用蛤蟆‘蹾黑鱼’的有趣传说。你能确定黑鱼确实不在窝里甩子和孵化吗?”穆郁显然是听民间有关‘黑鱼窝’的传说听多了,有些不相信地问。

送秋就笑了,说:“那我就给你讲讲黑鱼是怎样甩子和孵化的吧!每年开春,黑鱼先在水面浮草中翻搅出一片圆形亮水——哦,‘亮水’就是水面上没有水草的水。这片圆形亮水就是民间说的‘黑鱼窝’。窝建好后,黑鱼每天浮在窝里水面上晒太阳,玩鱼行话叫‘晾杠’。晒太阳是为增加鱼体内温度,好让鱼卵和精液尽快成熟。等成熟后,黑鱼就放弃黑鱼窝,公鱼和母鱼游到一片亮水处交配和甩子。湖边人对黑鱼甩子有个形象的说法叫‘拧麻花’,意思是说公鱼和母鱼就像拧麻花那样将身子拧在一起始终在水面上翻滚,边翻滚边产出鱼卵。而且,黑鱼‘拧麻花’是在白天,不像绝大多数鱼甩子在夜晚。我们打小就见,每年见过无数回。所以,我看到课本里出现明显错误才吃惊,因为教科书是向学生传授专业知识、是在专业院校里向学生传授鱼类学的专业知识,这不是明显在误人子弟吗?!”

穆郁听后有些吃惊:“你要这样说事情可就大了!你有把握确定你刚才说的一定是你的正确、一定是专业教科书出现了错误吗?哦,我解释一下,不是不相信师傅,而是新闻讲究严谨,事情必须要核实清楚!”

送秋也认真起来,肯定地答:“我可以当着编写教科书人的面,现场把鲶鱼从水里拎出来,让他亲手用尺子去量,看看鱼的身长是不是超过一米;我还可以领着他站在岸边指给他看,让他亲眼看看黑鱼两口子是不是在亮水里‘拧麻花’。而且,我还可以指出教科书里的其它错误,都是不住在湖边、不是从小对鱼着了魔似地长期观察很难发现的错误!”

穆郁连连感叹:“没想到,真的没想到你对鱼研究得竟然这样深!凭着你对湖里的鱼的了解,真的可以去编写淡水鱼的教材了!”

送秋笑笑:“我没想过编写教材,倒是一直想写一本怎样钓鱼的书:从每一种鱼刚刚孵化写起,介绍它们由小长大的过程和习性、适合栖息的水域、不同生长期喜爱的不同食物。然后讲制作鱼饵的食料选材、炒制和发酵的方法。最后讲解钓点的选择、钓具钓组的搭配,以及垂钓的最佳时间和具体的垂钓方法。最起码要做到,只要初学者按照我的方法去垂钓,很容易就能把对象鱼钓上来!”

穆郁听了很兴奋,认真地说:“你写,你抓紧时间写。写完把书稿交给我,我负责找出版社,一定要出一本货真价实指导初学者钓鱼的书!”

“其实,要写的书几年前我就写好了一半,后来……后来因为出了点儿事儿耽误了……”送秋说到这儿,脸上的神情暗淡下去,能够看出他心里不好受。他咽了口吐沫,恢复一下情绪接着又说:“现在听你这么一说,又让我鼓起勇气。好,我一定抓紧时间写,努着劲儿也要把它写出来,写完交给你!”

接下来大伙儿继续喝酒、围绕水中的鱼闲侃。

送秋招呼穆郁:“哎,光顾聊鱼了。来来,你吃菜,把每一种鱼都尝尝。湖里所有种类的鱼,今儿个都在这桌上!”

我站起来,欠身把那盘后海人家特有的特色菜端到穆郁桌前,说:“尝尝这个,菜名叫‘长虫钻洞’,就是用你师傅刚才说的泥鳅烧成的!”

盘子里是一整块豆腐,颜色经过调料浸染已没有原来那样白。穆郁用筷子夹了一块放到嘴里,众人又笑。

我说:“泥鳅藏在豆腐里,尝尝鱼,别吃豆腐!”

送秋伸过筷子把豆腐切开,横七竖八的泥鳅就从豆腐里显露出来。

穆郁问:“怎么放进去的?”

众人再笑。

我详细讲解收拾鱼和烹制的过程:“第一步,先把泥鳅放清水里养一礼拜,让它在清水里吐脏物,每天换水,直到把肠子里的脏东西排干净;第二步,锅里放水放豆腐,再把泥鳅放进去。最开始水是凉的,泥鳅围着豆腐转,以后随着水温升高,泥鳅感到危险,开始往豆腐里钻,因为此时豆腐里面的温度比外面的水温低。到了最后,就成了‘长虫钻洞’这道菜!”

“哦,原来是这样!”穆郁伸筷子夹泥鳅。

送秋说:“泥鳅善钻,这道菜就是利用它善钻的特点烧制的。湖边住户还用它疏通下水道。遇到下水道堵了,就把泥鳅放进去,它一钻,就把堵住的地方疏通开了。”

我说:“除了疏通下水道,它还是钓黑鱼的首选钓饵,因为黑鱼最爱吃泥鳅!”

穆郁笑笑,不无遗憾地说:“我还没有钓过黑鱼,只在鱼坑玩过拐子!”

送秋说:“别急,再过几天就到‘全民海搜’了——你钩上来的第一条黑鱼,很有可能就是海搜搜上来的!”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