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满发电厂地处松花江上,装机容量55.4万千瓦,大坝高91米、长1080米,水库库容108亿立米。它是当时全国最大的水力发电厂、大坝和水库也是当时全国最高和最大的。厂部有厂长办公室、总工程师办公室、人事科、会计科、计划科、供应科、教育科、行政科、保卫科等。厂下设运行、检修、水工、修配四个生产分场。分场下再设班组,此外还有附属小学、中学、农场。全厂职工1200余人。
丰满发电厂所在松花江自南向北流,厂区在右岸(江东),生活区和厂行政大楼在左岸(江西)。左右岸之间由松花江大桥连接。厂总工程师办公室、供应科和各生产分场的办公室、班组的休息室以及厂区职工食堂都在江东。单身宿舍和大部分职工住房以及医院、商店、大俱乐部(礼堂)、行政科、生活区职工食堂都在江西。江东有“大丰满”火车站,铁路南进厂区,北通吉林。每天有一班客货混合列车来往于吉林和大丰满之间。江东、江西都有公路通吉林市区。部队驻扎在丰满的有一个高射炮营(负责防空)、一个工兵营、一个警卫连(负责厂区、坝区警卫)。
1959年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丰满厂的有四人:清华的我和王兆枢,大连工学院的赵普瑞,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张占生。前三人学的都是水利水电专业,被厂里分配到管水库、大坝、厂房和江桥的水工分场,张学的是工业与民用建筑,被分配到管房舍和后勤的行政科。
我们三人在水工分场报到后,先被安排到检修班劳动两个月。当时检修班正在主厂房顶作防渗大修。每天在检修班长万长龙的带领下,我们沿着厂房内靠墙的20多米爬梯经房顶人孔上到厂房顶部,冒着烈日作防渗工程。这是一种强体力活,从其每月粮食定量为吉林市最高标准55斤可作旁证。大修用的主要材料是从抚顺火电厂运回来的粉煤灰。此种颗粒特别细的煤灰,可以堵住屋顶细微裂隙的渗漏。但它也无孔不入,一天工作下来,浑身汗湿,且头发内、鼻孔里和脸上身上全是黑粉。我努力劳动、不顾脏、不怕累,得到工人们的好评。
谈到劳动,我回想起一年多前的1958年5月,清华大学组织学生到北京附近昌平县正在修建的十三陵水库工地义务劳动半个月的场景。我们白天和一万多名民工及志愿者一样,肩挑土筐运土上坝,晚上睡在帐篷内铺地的干草上,三餐就着咸菜吃窝窝头。这样艰苦的生活对于从小生长在大城市的同学们是一次严峻的考验,但对我却甘之如饴。因为我中学暑期时就参加过抢修赣江河提的劳动,挑过多天的砂土,并且常年从井里提水,肩挑水桶运回家中。我的双肩已得到锻炼,所以在十三陵工地能步履快稳地挑起土筐上坝而不觉劳累。
原计划两个月的劳动,仅干了一个月,水工分场就率先把我调出来到分场室稿技术工作。任分场技术员兼水工机械班技术员。
我在清华学习时,没有粮食定量的概念。那时我的饭量很大,每餐一般要吃三碗米饭或五个馒头。离开学校时,也不知道自已粮食定量是多少。到丰满的第一个月,粮食定量虽达55斤但不到月末就吃光了。只好向同事借粮票。同事们教育我说,粮食不能敞开肚子吃,必须计划着均匀地吃。到第二个月转到分场室工作后,我的定量陡降为29斤,就更难吃饱了。幸亏姐姐和妹妹支援我,经常挤出自已的口粮寄给我粮票或食物,加上自己量入为出、计划用粮,才使我度过了食不果腹的难关。

图1,2009年的丰满大坝及厂房

图2,吉林省地方粮票

图3,1958年十三陵水库施工场面

图4,建成后的十三陵水库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