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事难言(中篇)
民间总是说在嫁闺女时,要哭,哭得越伤心,则婚姻越幸福。蓉蓉不知道这是什么混蛋逻辑?参加的同事、同学或朋友的婚礼时,也少碰到有人哭天喊地的,新娘们大都漂漂亮亮、眉开眼笑地出嫁了,也许这个时候笑比哭好,一则至少不会哭花了妆,新娘妆可难画了;二则喜宴上,谁愿意看到一个哭哭啼啼的新娘!准新娘蓉蓉在查了大地南北所有的婚嫁习俗,并咨询同事们的经验以后,决定放弃举办婚宴。
所有的人在思索婚姻,谈婚论嫁时,都想有个好的开始,也有个好的结果,所谓成家立业,先学会成人,才能创业。从现代哲学及社会学分析,“成家立业”是有其深刻涵义的,尤其在中国人的家庭。首先,“成家”在传统社会上喻义着你将独立生活,尤其男人要去承担养家糊口的责任,学会开始一撇一捺、顶天立地的成为一个可以承担繁衍及繁荣家族命运的人,“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若一个男性,不能承担一个家庭,那么他也不适宜于成为一个对社会尽责的人,又如何能守住祖宗的产业?对于女性,相夫教子,照顾家庭。这是传统的婚姻,里面蕴涵的意义,也许不会有太多人去思索,大部分都局限于传宗接代、繁衍子孙上。进入现代社会,女性的自我意识逐渐苏醒,不轻易论嫁,但最终也逃不出世俗的眼光,结婚是必要的,离婚也不是不可能。而社会对女人们还是双重标准,现代男人总是觉得好女人都嫁别人家里去了,泡夜店、养小三,成了一种炫耀的资本,身分与社会成功的象征,一些渣男更把与自己有过两性关系的女人挂在嘴边,咨意侮辱着女性,真不知道他们的母亲是如何教养他们的?而现代女性们虽有了选择职业并为之奋斗的自由,“生儿育女”却成了一种限制,“职场潜规则”又让职业女性们在“职业”与“家庭”形成的夹缝中艰难生存,社会对女性们有着双重的道德标准,鲜有人有能力把握住这中间的平衡。“女汉子”与“大龄剩女”逐渐成为了一种社会现象。
一日,母亲与蓉蓉聊天,母女俩好久没有如此长谈。母亲探寻地问道:“你记得丁老师吗?”
蓉蓉莫名地看着妈妈,不知道妈妈为什么提起她很久没有见过的人?答道:“记得,她成家了吗?”
母亲说:“没有。女同志有时不能太挑了。她以前在农村当老师,为了考上师范大学,耽搁了终身大事。毕业时已经三十岁,当时学校有些同事关心她的婚事,给她介绍了一个又一个。她嫌完学历,嫌户口,嫌工作,要年龄般配。三十后的女人那有那么好找。四十过了,她终于想通,愿意嫁离过婚的了。又要求男方有房,必须处长以上,孩子须与离异女方在一起过日子。见了几个,没人受得了她,脾气越来越古怪。前天我回学校得知,她一直未婚,但还是想找。你知道她子宫癌,先查是子宫肌瘤,后定为癌,子宫切除了三分之二。好可怜。”
蓉蓉转过头,不耐烦地应道:“知道了。不就是让我别在挑剔了。”
母亲还是一板一眼,一字一句地说:“男孩子实诚,比什么都重要。以你的品性,精明的男孩子你根本就把握不住,会伤了自己。嫁了以后,别人家跟自己家不一样,你要多忍耐一些,不要太看重钱,大方一些。你脾气古怪,不爱说话,如果说不出好听的,至少不要随便发表意见;如果可以,要懂事,不要随便发脾气。”
蓉蓉:“妈,知道了。我只是不多话而已,你说过工作上要谨言慎行,现在又嫌我话寡。我不想说并不等于我不明白,我不爱说并等于我接受事实。”
妈妈长叹了一口气,缓缓道:“做父母最大的责任,就是把你们安全放心的托付在另一个可以放心的人手上。你做了母亲后,就会明白,没有那么好,没有那么完美的事。”
蓉蓉明白母亲的心意,对妹妹的婚姻,还是忧心忡忡,大大咧咧的她不太在意这些话,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没发生的事她从来不愿猜想。每一个待嫁的女孩心里都藏着一个美好的梦,梦幻着今后的生活,蓉蓉也不例外。闲暇时分,不爱逛街的她,走遍每个商场,准新娘开始了备嫁。阳光下,吹起的泡泡总是绚丽多姿,但生活有它不如意的一面,而这一幕很快就到来了。
蓉蓉那年也算大龄女青年,她的婚事受到各方的关注,原本想“旅游结婚”的她,遭受到了准公公家的拒绝,说是:“多年来光是参加别人的婚礼,现在老大结婚,好歹得收回些成本。”公司老总也说:“每个新开张的公司都应该举行开业典礼。全公司的人都必须参加蓉蓉的婚礼,做蓉蓉的娘家人。”恭敬不如从命,蓉蓉开始筹备婚礼,未婚夫开始装修房子。蓉蓉对准新郎的唯一要求:是不与任何人同住一起,若没有买房,可以在外租房,也坚决不与任何长辈们住一起。
婆家的礼金,蓉蓉的父母没有接,她自己打了个圆场接了过去,是城市里的最低标准。在买家具时,她把钱还给了先生,这种礼金对于蓉蓉只是形式问题,不过是左口袋的东西,放入右口袋。父亲说:“你们到了适婚年龄,自已的事自己决定,我们长辈不会干涉。我们家是嫁闺女的,不是卖闺女的。”后来她才明白婆家对她的要求是全国的最高标准,对她的付出和回报永远是最低标准,甚至是负数,只有索取。多年以后,一个熟人如此评价蓉蓉:“这事搁国内,或国外,以蓉蓉的年龄,前十年,后十年,都不会有蓉蓉这样的女性。这要追溯到我妈那一辈,看找得找不了一两个?”蓉蓉笑谑道:“你骂人都找不出脏字,意思是我的心理年龄都过百岁了----早衰。”
父亲是处里年龄最大的人,家有喜事,处里的人也想借巴甫洛夫纪念日聚一聚,处长也表了态,让准新人们参席,一定不会亏待准新人们,什么意思大家都心照不宣。父亲通知了蓉蓉,蓉蓉是长女,二话不说,一口答应,怎么能拒绝父亲单位的应酬?当她告知未婚夫时,未婚夫也答应的好好的。临到要出席的前一天时,蓉蓉却等到了一场轩然大波,未出阁的她第一次与准公公发生了激烈冲突。
未婚夫打电话过来:“蓉蓉,我不能去参加你爸爸的宴会。”这样一个措词已经让蓉蓉不悦,蓉蓉问道:“吃个便饭,有这么麻烦吗?近日不方便的话,我们可以改天。”他又答道:“你们家欺侮人,为什么要提前办酒席?”蓉蓉道:“不是呀!只是大家找个借口聚一聚,餐馆就在我家楼下,给长辈们敬个酒就可以了。我们家这边不太想办酒席,单位里的同事们想还个人情而已。”电话那边换了个人应蓉蓉的电话,是准公公,他生气的叫道:“你们家太不懂规矩了,怎么能在男方家办酒席之前,先办酒席。不是欺负人吗?”蓉蓉小声解释道不是酒席,准公公却半点都听不进去,嗓门越来越大,已准备歇息的父母被吵到,接过了手中的电话 ,父亲道:“李师傅,小孩不懂事,您多包涵一点,单位领导要出差,吃个便饭,走个过场而已,孩子没有解释清楚。”对方继续说:“这那是便饭?便饭要我儿子出席干嘛?不要太欺侮人了。我知道你们家是干部。我给你磕头了,我长你近十岁诶!我给你磕头好不好?不要在我们家头上作威作福,拉屎拉尿。”父亲已不愿多说一句话,应道:“随您怎么办吧,我们家受不起。您还是早点歇息吧!”父亲气得嘴唇直哆嗦,说道:“这小李怎么这么点事都办不好。蓉蓉你想好,该嫁不该嫁。家里的门永远为你开着。”蓉蓉一夜未睡,与未婚夫冷战了近两周,互相没有联系。从同事们那里,她才明白,年纪大的人说给年纪轻的磕头,意思就是祝你折寿。难怪父亲如此生气。过后的一周,适逢准婆婆过生日,蓉蓉无奈之下,还是低了头,在当地有口碑的罗莎蛋糕店订了一个八十八元的大蛋糕送了过去。未婚夫这几周也是饱受折磨,街口接了蓉蓉很是高兴,那时的蓉蓉为备婚瘦了很多,未婚夫未避嫌的抱起她转了几个圈,暗下里道了歉,她接受了。
第一次拜见公婆时,蓉蓉对他们一家人总是能坐在一起吃饭,感动万分,觉得这一家人很有亲情;蓉蓉家里人都是工作狂,一年都坐不到一起吃几餐饭,尤其父母亲都不擅家务事,蓉蓉是家里的大厨,日常里她已做家务做到厌烦,特别羡慕别人家的这种小温馨。日后经历过沧桑的她才明白,事物的规律早就昭示了一切,凡是你觉得与众不同的地方,那就是一种“不正常”,例外中的例外,特殊中的特殊,没人能免俗。
终于进入了结婚倒计时,所有的事情都紧锣密鼓地展开。那场风波过后,表面上大家都客客气气,其实大家的心里都有了疙瘩,只有那对新人是不明究理的,只有着对未来生活的憧憬。喜宴那一天,新郎的证婚人是他一直的生意伙伴青姐,青姐是业界的女强人。蓉蓉有时会觉得好笑,自己典型的女人,身边的同事及熟人百分之九十为男人;未婚夫典型直男一个,身边的同事及熟人百分之九十为女人。幸好两人性格都是大大咧咧的,前尘后世,大家都交待的很清楚,只是蓉蓉的记忆力好一些,未婚夫的差一些,也许差很多。办婚宴的酒楼,楼梯有些窄,台阶有点高。蓉蓉与老公(法办的结婚证已拿)在门口迎着客人;有重要的客人,夫妇俩都会亲自带进宴会厅。青姐上楼时,因穿高跟鞋趔趄了一下,老公赶紧上前搀了一把,没有再放手,一直搀到大厅。蓉蓉中途曾经拽了拽他的衣角,提醒他注意今天是什么日子?没心没肺的,注意力都在讨好领导这个衣食父母上,甩开了蓉蓉的手。
蓉蓉与其他人不一样的地方是,有些事情她分得很开,这些事情的处理,让在外人眼里的蓉蓉是个不近情理的人,鲜有人明白蓉蓉如此做的道理。譬如,蓉蓉的老公是做电脑行业的,曾经蓉蓉的老总有需要帮忙时,蓉蓉会通知老公去,但也不是百分之百,她会征求老公的意见。有一次老总的同学的同学也有事情,第一次蓉蓉允了,第二次老总再找蓉蓉,蓉蓉笑答道:“食君之禄,担君之忧。我先生有他的领导,他的圈子。”
老总虽当时面子过不去,后来也不得承认蓉蓉言之有理。中国人礼仪之间,貌似精明,傻傻的觉得夫妻之间没有界限,实际上自己先生的面子真得除了自己应该去挣以外,做妻子的也该明理。有次蓉蓉被三番五次的邀请去妹妹家玩,在车里妹妹接了银行一个电话,妹妹答道:“XX经理,我老公不在,贷款的事,你跟我说就好了。夫妻一条命,他不在我管。”蓉蓉皱着眉头看着妹妹,怎么结婚以后越来越傻?要是自己会拿起笔,记下什么人,多少贷款,什么项目,还款日期及期限等等,等老公回来商讨以后,才会做出答复。有些时候,一些夫妻总是觉得对方不理解自己,其实大部分的情况之下,都太过于自我,忽略了对方的感受,也忽略了、轻视了与对方的交流,没有明白夫妻虽是共同利益体,但却实实在在先是大写的两个独立思想与情感的人,在思想与心灵交融之后才能成为一体,而尊重对方的人格是最基本的基础与爱护。
生活中,一个人的性格形成来于他的生长背景与所经历的事,他的举手投足代表了他个人的修养与经历,也代表着他处事的风度与态度。在我们年轻时,总是看不透人心与事物的本质。因为我们的历练还不够,也低估和轻视了老辈们的语重心长。其实所有事情的发生与发展,在细微之处预昭着各种暗示,只是经验与常识都缺乏的我们读不出来那其中蕴藏的真谛。当岁月赋予你更多的嘲弄,你在某日的蓦然回首来时路时,你才发现那些细枝末节早已隐藏在已昭的现实中;当时你并未发现,少有人有先知先明,这就是所谓:不知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想通时,再回头已是百年身,世上本无后悔药,万物也不可能回到同一条河流,虽然河流还是那条河流,却只是表像。是我们学会了坚强?还是生活本身的无奈与责任磨砾了我们曾经柔弱的心?让那心起了茧,然后刀枪不入,油盐不进。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