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的湖州(二)

原创作者:周柯江

前言: 周柯江的回忆录。周博士是浙江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1978年-1982年就学于复旦大学物理系无线电专业,俗称新三届的大学生。经周教授同意转载。

母亲的湖州(二)

       我把我岳母想起50年代初路过袁家汇的事,贴到母亲系的亲戚群里,我母亲当然记不得我岳母问路的事,虽然我岳母高挑的个子、长长的脖子很有特点;我小妹妹突发奇想,说:“你丈母娘当年是不是教过三位娘舅啊?”二舅和母亲反驳道:“不可能的事!她是到袁家汇的乡下教书,我们这里是镇上。”
        2024年12月14日我们一家三口加上一位太太的闺蜜,开车又去湖州。又是一顿采购,吃一顿美食。此次专门去看看太太的太外公所建的桥。潘公桥二侧亭子里的碑记上,并没有任何在民国时期重修的记录,而王女士母亲自幼就跟着太太的太外公,不可能记错。在我不得七姐(其解)时,眼光落到了潘公桥后面的一座四个桥墩的平面桥上,我一下明白过来:是王女士把她母亲指的桥记错了!我们走过那座四墩平面桥,问当地人这座桥叫什么名字?年轻人都不知道,最后问到一位在锻炼身体的74岁的老大姐,老太太说:“我们叫它新桥,不知道谁建了这座桥,我小时候期就有了。原来木板桥板已经腐烂了,走在上面慌兮兮的,现在的桥面是最近修的。”我又查了霅溪附近各座桥梁,每座桥都有名字和出处,唯有此桥只有一个新桥的名字;新桥一头连接米行街,而米行街正是太外公当年的住宅三合院和商行的所在地(米行街的街面曾经由外太公重修过)。基本可以确定,这座被称为新桥的桥就是太太的太外公所建,他不想让人知道是他出资,也符合他的做事习惯。
       搞清楚桥的问题,还不到下午4:00,还有时间想到别处玩玩。我说:“去菱湖镇,那里有111座古桥。”
       我幼年时叫我母亲的二姐“菱湖姆妈”,解放前她在菱湖丝厂做童工,在滚烫的开水里捡蚕丝。菱湖大概是因为有出产老菱的大湖而得名。驱车到了菱湖,天色已晚,把车停在菱湖中学旁,我们步行走向菱湖老街,路过一个天主教堂,看到里面正在排练歌颂党的合唱,是圣诞节快到了。到了老街,老街保留下来的房子都是非常矮小的工厂、商铺、电报局、革命者活动点、以及日军慰安妇旧址,完全没有了民国时期工商业重镇的气息。此时寒风凛冽,我回来后来就病了一周,菱湖的111古桥一座都没看到,几百座新桥也没看到二座。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