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移民政策更新中,美国公民及移民服务局(USCIS)抛出了一条让人耳目一新的规定:申请在美合法居留与工作的外国人,将接受所谓“反美主义”筛查。简而言之,你要是心里怀着对美国的憎恶,还整天在社交媒体上抒发对美国的敌意,那不好意思,绿卡、工卡、签证,就不一定是你的了。
有人立刻跳脚,指责这项政策含糊不清,担心官员会凭主观臆断“乱打分”;也有人开始扣上“侵犯言论自由”的帽子。问题是,移民身份和绿卡,真的是你的“权利”吗?并不是。它从来都是美国给的“特权”。既然是特权,谁能拿,怎么拿,自然得听发证方的。一句大白话总结:你既然讨厌美国,仇恨美国,那就别来美国。来了还骂,想占便宜又想骂娘,这逻辑是不是有点滑稽?
很多人喜欢混淆概念,把“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当成护身符,觉得只要搬来,就能一边享受美国的公共资源,一边肆意发表敌视美国的言论。可现实是,第一修正案的保护范围主要是公民与合法居民。对外国人,尤其是还在申请阶段的外国人,美国政府完全有权衡量你的言行,再决定是否把这张通往美国生活的门票交给你。
美国移民局发言人说得直白:“移民福利不是权利,而是特权。”这句话够狠,也够真实。美国政府并没有义务给任何一个外国人提供永久居留权。假如你一边递交绿卡申请,一边社交媒体上天天喊“美国亡了吧”“中国必将取代美国”,那请问,美国凭什么给你开门?这就像一家企业招人,如果面试的时候你满嘴是“我讨厌这家公司,我宁愿为竞争对手拼命”,老板还要雇你?难道“解雇”你就是侵犯了你的“就业自由”?换位思考一下,逻辑是不是就很清楚了?
有人批评说,这个标准模糊,“反美”三字界定不清,会导致滥用。这话听起来冠冕堂皇,但其实是避重就轻。试问,什么叫“反美”?你要是发表暴力威胁,号召攻击美国政府机构,那当然是反美;你要是公然支持恐怖组织,赞扬9·11那样的袭击,那当然是反美;你要是整天高唱“美国必亡,中国必胜”,这还能说不是反美?
标准其实并不复杂:是否把美国当作敌人,是否积极传播仇美言论与行动。那些指责“模糊”的人,多半是担心自己或身边人踩雷。再说了,美国有的是资源要分配给真正愿意融入的人。你既然选择来美国,那最起码应该接受、尊重这里的制度与文化。你可以批评美国的某些问题,但若骨子里压根不认同美国,视之为敌对对象,那请原路返回。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提到一类颇具代表性的群体:他们生活在美国,享受着美国的教育、福利、治安、医疗,却一心一意歌颂中国,动辄在网络上骂美国、贬美国。这种人就像饭桌上的极品客人:吃的是主人家的饭,喝的是主人家的酒,最后却一边打嗝一边骂,“这饭难吃,这主人不行,还得我们中国饭好”。真要是那么爱中国,飞机每天都有航班,请收拾行李回去,参加你魂牵梦绕的祖国建设。
更有甚者,孩子在美国读书、享受优质资源,父母在朋友圈却转发“美国完了”“美国枪击遍地,根本不安全”。既然你觉得美国完蛋,那就别在这里占坑。可偏偏这种人最舍不得走,因为他们嘴上骂美国,手里却死死攥着美国绿卡。嘴巴向东,脚步却死命往西。要说这不是“双标表演艺术”,我还真想不到更好的词来形容。
很多美国人对这项新规表示支持。他们的逻辑很简单:如果你憎恨我们,那请别来。美国不缺人,更不缺对美国有敌意的人。与其冒着风险放任“烂苹果”混进来,还不如在入口处拦截。反倒是某些在美华人,姿态让人啼笑皆非。他们把中国式的“占便宜心态”带到美国,以为移民政策就是做买卖:我来,你得无条件接纳我,还要容忍我骂你。这在美国主流社会看来,就是极度荒唐的逻辑。美国人或许有很多问题,但至少他们够直接,够诚实。相比之下,这些“人在美国、心在中国”的人,显得油滑、功利,既想吃红利,又想保持“精神祖国”的道德优越感。
移民,本质上就是一次“认同选择”。你要么选择接受新的制度、文化,要么选择留在原地。不存在“我人在美国,心在中国”的完美双保险。尤其在当今中美关系紧张的背景下,那些一边享受美国资源、一边唱衰美国的人,迟早会成为重点审查对象。
有人或许会说,“那我只是批评美国,不代表反美”。没错,批评和反美是两回事。美国社会历来容许批评,但不等于容忍仇恨。批评是希望改进,仇恨是希望毁灭。前者是善意的监督,后者是敌对的姿态。分界线,其实很清楚。那些口口声声“美国烂透了”的人,如果真心这么想,那就别再折腾签证和绿卡了。赶紧打包回国吧,你的祖国正等着你去发光发热。
美国这项新规的合理性,就在于它戳穿了一种虚伪:想要美国的好处,却拒绝美国的价值。既然如此,美国就该亮明态度——讨厌美国的,请出门左转。
对于那些身在美国、心在中国的中国人,我只有一句忠告:你若真觉得美国不好,就请用脚投票。回到你深爱的祖国,加入你歌颂的体制,去体验你所认为的“优越感”。别一边喝着美国的牛奶,一边对着奶牛破口大骂。这种行为,既不光彩,也不高明。移民是一种选择,更是一种责任。既然选择了美国,就请尊重它;如果无法尊重,就请别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