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兄姐妹们,先看一下万圣节的由来:
1、约三千年前,欧洲北部的凯尔特人(Celtic people,主要居住在今天的爱尔兰、英国、法国北部)每年 10月31日 举行“萨温节(Samhain)”。这个节日标志着:夏天的结束、冬天的开始、旧年的结束与新年的开始。凯尔特人相信:这天晚上,生者与死者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死人的灵魂会回到人间游荡。为了驱赶恶灵、保护自己,他们会点燃篝火;戴上面具、穿奇怪衣服(伪装自己不被鬼魂认出);摆食物安抚灵魂。
2、到了公元 7–9世纪,基督教传入欧洲。为了取代当地的异教节日,教会设立了 “诸圣节”(All Saints’ Day) 来纪念圣徒和殉道者。公元835年,罗马教皇格列高利四世(Gregory IV)正式把 11月1日 定为 “诸圣节”。而 10月31日 就成了 “诸圣节的前夜”——All Hallows’ Eve(后来简化为 Halloween)。平民在万圣节前夜会挨家挨户要“灵魂饼”(soul cakes),并承诺为亡者祷告。这习俗后来演变为现代的 “trick or treat(不给糖就捣蛋)”。
3、随着爱尔兰、苏格兰移民来到 北美,这些传统也一同传入美国、加拿大。20世纪以后,万圣节逐渐转变为:儿童与家庭的节日;穿各种服装、化妆游行;装饰房屋、挨家讨糖;影视文化也把它塑造成神秘、恐怖、娱乐并存的节日。
其中,万圣节还涉及一个关于Jack和南瓜灯的传说。在很久以前,在爱尔兰乡村里,有一个人名叫 Jack,人称 “Stingy Jack”(吝啬杰克)。他是个贪杯又狡猾的铁匠,爱喝酒、爱捉弄人,连魔鬼(Satan)也被他骗过。一天晚上,Jack 在酒馆喝酒时,魔鬼出现,要取他的灵魂,Jack 十分镇定,对魔鬼说:“让我再喝最后一杯吧!可我没钱了,你能不能变成一枚硬币,让我买酒?魔鬼觉得好玩,就变成了硬币。结果 Jack 立刻把那枚“硬币”塞进了口袋里的十字架旁边。魔鬼被十字架的力量困住,动弹不得。最后魔鬼只好求饶,答应 “十年内不再来取他的灵魂”。Jack 才把他放出来。十年之后,魔鬼又来了,要兑现旧账。这回 Jack 说:“那至少让我吃个苹果吧!”魔鬼再次上当,爬上苹果树给Jack摘苹果,Jack 赶紧在树干上刻下十字架,把魔鬼又困在上面!结果,魔鬼只好和Jack再达成交易:魔鬼永远不能取走Jack的灵魂。”最后,在Jack 死了之后,他满身罪恶,自然进不了天堂。但魔鬼也信守诺言——不接受他的灵魂,拒绝让他下地狱。魔鬼冷冷地对他说:“你去哪里都可以,但这里不欢迎你。”Jack 恳求魔鬼至少给他一点光,魔鬼于是扔给他一块地狱里的余烬(燃烧的煤块)。Jack 把它放进自己挖空的萝卜(turnip)里,用来照亮前路,从此在黑夜中永远游荡。后来人们就称呼他为 Jack of the Lantern(提灯的杰克),到了北美,灯笼就演化为南瓜灯,南瓜灯就成为万圣节的一个标志。
对于不信主的人,过这样一个节日,尚可,但对于一个基督徒,则需要谨慎思考。基督教的万圣节是纪念圣徒和殉道者的节期,本身并非邪恶。但现代商业化的万圣节却已经面目全非。目前这个节日,已经没有一丝一毫的纪念那些为主殉道的圣徒的味道,和主耶稣的信仰更是风马牛不相及。在节日当中,主耶稣没有了,圣徒没有了,Jack的传说也没有了,剩下的只是妖魔鬼怪,死亡恐惧暴力血腥,以及孩子们不给糖就捉弄你的邪恶思想。久而久之,小孩子可能就会潜移默化的产生崇拜邪灵、死亡、暴力、血腥的倾向。
论到要糖的事,这实在是以恐吓、威胁、交换为基础的行为逻辑,它教导孩子一种潜意识观念:“如果别人不给我想要的,我可以用恶作剧或威胁让他屈服。”小孩子会认为去别人家要东西是理所当然的;拿到糖就是“被祝福”;如果不给,就可以“报复”。另外,孩子在这种环境中逐渐麻木于善恶界限,以为“扮鬼”“恐吓”是一种乐趣。总之,“Trick or Treat” 的荒谬不在于糖果,而在于它所传递的黑暗逻辑:用恐吓换取快乐,用假面掩盖真实,用死亡取代生命。
如今,圣诞节被圣诞老人和礼物所取代、复活节被彩蛋和兔子所取代,魔鬼的诡计就是如此阴险,不知不觉中,主耶稣这个节日的真正主角被边缘化、被淡化,纪念主的节日被其他的看似有趣的吸引孩子眼球的东西所充斥,信仰的内容被取代,这样的诡计对小孩子从小逐渐远离基督信仰,实在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所以弟兄姐妹们,要十分警惕起来,拒绝带领孩子们参加万圣节的任何活动,有条件的教会可以在10月31日晚上,在教会给孩子们举办光明之夜(Light Night),穿白衣、唱诗、分享糖果祝福别人。告诉孩子:“我们不是来要糖的,我们来分享基督的爱的。”阿门?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