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与一所大学的死撑和死挺

来源: 2014-01-09 08:00:44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井民/原创
如果换个人,可能就再也撑不下去了。但王正敏院士还死撑着:“电视上播出了这封信,我看了一下,信上只是列举了一些小问题,但并不是说这些问题就属实。所有的结果还要等中科院调查之后才能定论。”
他说的是当年推荐他的4/6院士,公开要求中科院将他除名,理由“一是他将个人专著《耳显微外科》中的大部分内容拆为14篇文章放在他自己主编的《中国 眼耳鼻喉科杂志》上发表,这些都是假论文。二是他把非研究性的一般性文章(43篇),冒充正式研究论文放入院士申报材料中。”
对4位昔日伯乐所指那两个事关学术诚信、职业道德甚至做人规矩的问题,王正敏院士居然视之为未必属实的“小问题”,井民就只能不客气地说,年近八旬的王正敏院士,有些为老不尊了。
至于王正敏院士至今纠结于昔日的学生、助手今日的举报人“为什么那么恨我”,而不是拿出有力的证据去反驳那位也姓王的学生在诬告或报复,知道了上述他对 4位昔日伯乐所指的态度,就不难知道,那也是他不肯悔过和悔改、既已“成功”就要死撑或死扛到底的冥顽,其实已经将他置于远比举报他的学生更可疑或可耻的 处境。同时,也让人转而更加相信他那学生的举报,基本上非是出于所谓恩将仇报或挟嫌报复,而是秉承“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甚至“吾爱真相,为此不惜抛弃 吾师”信念,反倒有些公益甚至崇高了。
王正敏院士现今的饭碗所在复旦大学,目前的基调依然是死挺王正敏。对持续两三年的王宇澄举报王正敏申报院士时涉嫌学历造假、学术抄袭、申报材料造假等问题,复旦的回应除了可以排除“学历造假”一条,其余都是在作化学处理,即大事化小,重事化轻,典型用语便是“经查未发现王正敏存在学术不端,但确有学术不规范之处”。
复旦聪 明:“不端”是道德缺失,“不规范”是制度瑕疵。利用制度瑕疵得利,实际上就是人们熟悉的“打擦边球”。照此逻辑,王正敏当年得到院士,就不仅不是不当得 利,甚至是智慧的硕果了。一所学校与一个人,在行事逻辑上如此惊人一致,就难怪时至今日他们一个死挺,一个死撑,态度都一样地坚定,花样都一样地狡猾。
透析一下复旦目前作为的动因:在国内科学界尚无国产诺贝尔奖得主的当下,尽管已有几十个院士,但多一个院士而不是少一个院士,对今天的任何一所大学来说,都是无法看轻的事情。因此,复旦有死挺王正敏院士的需求和动机,虽不可取,但可以理解。不过,这种“可以”能支撑到哪步,就得等中科院的最后裁定了。
不论中科院最终的裁定如何,王正敏院士的死撑和复旦的死挺,都有着未必美好的结局。若是举报人和昔日4位伯乐的意见被采纳,王正敏被打回原形,那对王本人的信誉肯定是毁灭性的,对复旦的声誉,也至少是羞辱性的。从时下大学的院士多为教授一级,等而次之的是教授二级,脱去院士华服后的王正敏将在复旦获聘教授二级,落差分明是已经滋润了八九年的他无法承受的。而复旦,王的团队,还有那个公司,一条不短的利益链也会随之断裂。
尤其是复旦将 承受的打击,反倒可能会促使他们死挺到底。因为当年王正敏的推荐人刘新垣和姚开泰均院士现已公开承认,自己当年“把关不严”,并愿意为此“承担责任”。且 他们在提到自己当年为何把关失严时,坦率地承认了两点原因:第一,“无法在短时间内核查他的学历和全部的学术著作”;第二,“过分相信了复旦大学”。
有意思的是,地球人才由此终于得知,原来申报院士的材料,主要是由申报者个人的诚信作支撑,以及所在单位在审核。现在看来,这两点都靠不住。在巨大的荣 誉和利益面前,个人是会有空子可钻就钻,有擦边球可打就打的。这是人性之恶,得有严密的制度或规矩来防范,不能相信“革命靠自觉”。同样,在巨大的声誉或 影响面前,集体也是能挺则坚挺,不能挺也得死挺的,这姑且也可以被认为是人性恶的另面表现,得靠第三方或独立方去监督和把关。
明白了上述道理,也就不难明白,已经遭助手举报得那般不堪,被舆论揭露得那般不善,被伯乐逼迫得那般不忍了,王正敏院士仍至今不肯引咎辞“士”,复旦仍至今不肯挥泪斩马谡,与其说是在等待权威的裁定,不如说是在做最后的挣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