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土面積世界第三 中國為何瘋狂填海(转贴)(组图)

来源: 2013-11-20 13:57:00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國土面積世界第三 中國為何瘋狂填海


文:余丹  圖:Wikipedia
 

最近,新華社一篇《瘋狂填海愈演愈烈,海洋遭到「強拆」》的文章在網絡上獲得了大量的關注,皆因中國填海造陸規模愈發龐大,海洋生態環境愈發惡劣,而中國卻仍未停止填海造陸的腳步。填海是指因為土地使用出現緊張或者因需配合規劃等原因而需要將海岸綫向前推,用人工建設的方式擴充土地面積。而我國是世界上面積第三大國,按理說應該不會存在土地使用緊張的問題,即便是沿海地區常住人口急速增長,政府也可通過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城市建設規劃來緩解人口與土地的訴求,何須通過向海洋要地的方式來解決問題?
根據相關法規,圍海造陸50公頃以上需要國家批准,而很多地方項目為了規避國家審批,採取「化整為零」的手段,每次填海不超過50公頃,最後再連點成片,法制的漏洞讓填海造陸行為更加肆無忌憚。國務院在去年就公佈了沿海地區獲得了圍海造陸指標面積超過了21萬公頃,加上那些無需向國家報批的填海項目,真實的填海面積又如何能夠得知?


填海造陸面面觀
放眼世界,中國並不是填海造陸的先行者。荷蘭早在13世紀就開始築壩填海,國土面積有四分之一是從大海奪取來的。早期荷蘭填海造陸的原因是為了防止海水的侵襲,在與海洋抗爭了幾百年之後,堅毅的荷蘭人將滄海變成桑田,完成了一個又一個堪稱奇迹的工程,創造了一個新荷蘭。而我國的鄰國日本和韓國,則是因為國土面積太過狹小,因此才向海洋要地。借助於圍填海造地,韓國和日本實現了經濟的騰飛。此外,濱海小國或「袖珍」島國,如新加坡、摩納哥、馬爾代夫等,也依靠圍填海提供寶貴的土地資源發展國家建設。而我國香港,也早在英國殖民時期就開始進行圍填海的工程。時至今日,香港很多繁華的地區都是依靠填海而取得土地,當中包括中環、灣仔、銅鑼灣等,由此可見填海造陸給香港帶來了深遠的經濟影響。
這乍一看下,圍海造陸似乎給各個國家都產生巨大的效益,其實不然,過度和缺乏科學指導的圍填海工程已經開始給各個國家造成了惡劣的負面影響。荷蘭1950年到1985年間濕地損失了55%,濕地的喪失讓荷蘭在降解污染、調節氣候的功能上出現許多環境問題。日本環境省曾經公佈的調查數字顯示,自1945年到1978年,日本全國各地的沿海灘塗減少了約 390平方公里,後來每年仍然以約20平方公里的速度消失;新建的工廠和住宅區加重了污染物的排放,生物多樣性減少,赤潮頻繁出現,海水自淨能力減弱。孟加拉首都達卡也因為不斷向位於洪水位以下的低窪地區擴展用地而面臨長期的洪水災害問題。香港百多年來的填海工程則使得大量島嶼連陸,一些海灣縮小甚至是消失。種種數據都讓人觸目驚心,圍海造陸帶來經濟利益的同時也嚴重破壞了生態環境,引發各種自然災害。或許不應該稱作自然災害,因為這都是人為造成的惡果。

在海中心建造的日本關西國際機場.


生態環境一旦破壞了就很難修復,當初熱衷填海造陸造田的國家開始意識到這個問題,在經濟利益與自然環境之間,他們選擇了自然環境。荷蘭於1990年就制定了《自然政策計劃》,預計耗費30年來恢復受創的自然環境;同時荷蘭還將部份攔海大壩推倒,重新讓海水淹沒土地,退耕還海,還鳥類棲息之所。20世紀90年代以來,日本政府不再輕易批准各地要求圍填海的報告,圍填海規模總體上呈現逐年下降的趨勢。目前日本圍填海總面積已經不足1975年的1/4,每年填海造地面積只有5平方公里左右。相較其他國家以退為進的做法,我國如此轟轟烈烈地填海造陸實在讓人費解,一來我國沿海地區並非洪災高發地,二來我國並非國土狹小,那麼我國圍填海的目的是什麼?


瘋狂填海為哪般
毋庸置疑,一切都是為了經濟。過去圍填海是為了造田、養殖,如今圍填海更多是為了房地産開發,工業開發,而且造地規模和速度都有過之而無不及,呈瘋狂的態勢。圍填海的成本從3萬至30萬一畝不等,如果填出的土地都變成動輒每平米兩三萬的海景房,那麼圍填海的成本不僅能夠收回,還有利潤可賺,不難理解為何有那麼多地方政府熱衷填海造陸。但是即便國家批准了那些可控制環境影響的圍填海項目,還有很多為躲避國家審批而鉆法制漏洞的項目不斷湧現。更有甚者,以「農田養殖」用途通過審批的項目,竣工後卻變身為工業或商業用途,絲毫不理會因此而帶來的生態影響。曾經的海岸綫,正快速變成「房岸綫」、「重化工岸綫」,變成地方生財的工具,實在令人汗顏。

新加坡的東海岸公園是整個建於填海地上,為一人工沙灘.


而隨意地圍海,對環境最大的影響就是破壞了幾千萬年以來自然形成的海岸綫,打破自然的平衡,造成水文動力環境的重大改變,嚴重的話甚至會改變洋流的流向,進而改變氣候的變化。這些影響或許不是立竿見影的,但卻是潛移默化的。不斷擴張的海岸綫改變了我國的版圖,若干年後,我國的版圖會否不再是雄偉的公雞而變成其他呢?地方政府不可能不知道隨意填海帶來的生態變化,只是大多選擇無視,選擇自我安慰,選擇「專家說」,選擇眼前的利益。誠然,我們不能妄議國家的城市規劃建設,如果真正能夠為我國經濟建設帶來巨大效益,福及民眾,那自然能夠得到人民群眾的認同;反之,如果一味向「錢」看而忽視對生態造成的嚴重影響和對群眾的生活帶來不便的話,那麼政府就該反思填海造陸政策是否還應繼續走下去,是否要以子孫後代賴以生存的生態作為代價來獲取暫時的經濟繁榮?
我們呼籲停止無序地填海造陸、圍海造田,要以科學合理的方式來開發海洋資源,尊重自然規律,保持自然界的平衡,給我們的子孫後代留下更多寶貴的財富。國家和地方應制定科學合理的圍填海規劃,填海項目一定要慎重論證和審批,必須佈局高起點産業項目。另一方面,國家也要反思為何會有那麼多政策漏洞的出現,要加強相關的法制建設,嚴厲打擊那些鉆法律漏洞、逃避國家審批的填海項目。人類依靠著海洋獲得了一切生活所需,而海洋從未向人類索取什麼。如果人類帶著「人定勝海」的信念繼續高傲地與海洋對峙,那麼海洋必將贈與人類一份難以承受的厚禮。

香港中區填海第三期工程中,一艘挖泥船正在海邊卸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