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离NB奖近的大陆70年代培养的海归大师不幸英年早逝

来源: 2013-10-24 23:03:48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刘惠春教授不幸去世,53岁
HCLiu是真的离NB奖近的大陆70年代培养的大师!夸张点说他对加拿大固体物理的原创贡献堪比Banting博士的胰岛素
刘惠春,男,1960年3月出生。现任加拿大国家研究院成像器件组组长、微结构研究所首席研究员。2007年度长江学者讲座教授,1978年至1982年就读于兰州大学,获学士学位。1982年至1987就读于美国匹兹堡大学获博士学位。

刘惠春教授在量子阱红外探测器(QWIP)的概念、物理和器件方面都进行了具有探索性质的工作。在量子阱子带跃迁(ITQW)物理和应用领域也被认为是国际先导者,并一直是ITQW国际会议的程序委员会成员,曾担任一次主席、一次共同主席。在QWIP领域,他的一篇关于QWIP物理的论文[Appl. Phys. Lett. 60, 1507 (1992)]被广泛引用(他引次数:100)。作为一项具有基础突破意义的工作,刘惠春实现了创记录的超高频(82 GHz)外差探测法[Appl. Phys. Lett. 67, 1594 (1995)]。他的超高频探测器使对自锁模量子级联激光器的独特测量成为可能。他在本领域的学术地位吸引了几乎所有加拿大和美国相关的公司的注意,现在作为科学咨询专家供职于两家研发QWIP的公司。

近年来他还获得了众多奖励(IEEE Fellow 2007和APS Fellow 2004等)。首次给出了量子阱子带间跃迁的等离子与声子模式共振耦合的证据,发表在Phys.Rev.Lett.(2003)上,对理解和设计各种子带间红外或THz激光器有重要意义,奠定了关于THz源进一步物理和应用研究的基础。领导研究小组实现了太赫兹量子级联激光发射,并在深入理解其物理过程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同时,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量子阱太赫兹探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