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 院士豪言:10年后诺贝尔奖在中国出现将成常态

来源: 2013-10-01 15:59:59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我是一个习惯于批判性和发散性思维模式的典型,看问题也许稍微前瞻和宏观。”昨天,南京工业大学举行新生开学典礼,中国科学院院士、校长黄维表示,不太 赞同“钱学森之问”。他满怀信心地认为,当前的中国与世界交流与全球接轨的能力和基础条件已经具备,10年之后,像诺贝奖这样的国际性重要指标,在中国大 地上出现应该属于常态。

2005年,著名物理学家钱学森提出了一个关乎国家未来的疑问:为什么当代中国培养不出大师、创新型人才?“钱学森之问”引起了举国的深思。

“我的看法可能比较特立独行。”黄维说,他并不太赞同“钱学森之问”。他认为,任何命题都不能脱离时代背景。钱老的思考是基于他正值创新工作高峰时期的 直接经验,当时中国科技与国际水平之间存在着无法逾越的巨大鸿沟。“即便是20多年前我开始涉足有机电子这一新兴领域的时候,国内的科研条件也很拮据。北 京大学图书馆没有相关的资料库存,仅在化学工业部有一个科技文献检索中心,资讯匮乏且收费较之当时收入水平,可谓奇高,信息化建设更无从谈起。但是改革开 放之后,中国经济取得了巨大腾飞,随着科教兴国战略、创新驱动战略,中国大学的水平与质量早已不可同日而语。”

黄维说,我国高等教育在过去10年间走过了国际上30年、50年甚至100年的发展历程。可以说我们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距离国际学术前沿和世界一流水平这么近。

他举例,我国2011年研发投入已经超越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研发投入国。在科学论文方面,我国已达到与主要创新性国家总量并行的阶段,而 且呈现出迅速增长的趋势。近十年来,我国科技人员发表国际论文总量居世界第二位,被引次数排世界第六位,被引国际论文数量排世界第五位。“这样一些数字还 会快速改观,成为世界第一,至少第二,对此我有百分之一万的信心。”他说,最新数据表明,北京大学已有18个学科进入了全球大学和研究机构的前百分之一。

黄维说,据他个人初步估计和判断,10年之后的中国,像诺贝尔奖这样的国际性重要指标,在中国大地出现应该会成为常态,而不是个案。在文学奖之后,自然科学和生命科学方面的奖项将陆续被中国人斩获,没有任何悬念。

通讯员 杨芳

记者 王晶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