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万美国海不归的故乡(多图)
《看客》第171期:失落的侨乡


福建长乐,是驰名中外的华侨之乡。最显著的标志便是随处可见的西式“豪宅”,这些“豪宅”几乎都有着海外背景。图为2012年6月,长乐乡村远眺。


尽管衣食无忧,但许多老人仍然挂念着地球另一端的亲人们。图为80岁的卢云红为远在美国的小孙子织毛衣。

对于老人们来说,留守家中便要忍受思念亲人;但要离开生活了一辈子的故土,将晚年安放异国,更是不堪想象的挑战。于是,这些老人便互相作伴,集体留守。91岁的曹祥淡便是其中一个。


事实上,长乐海外移民由来已久。早在一千多年前,长乐就有人出国谋生。改革开放后,大批长乐新移民以各种渠道涌入海外。目前,长乐籍的海外华侨华人遍布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其中,有20万人在美国。图为长乐市华侨博物馆内景。该博物馆由海外华侨投资800万修建。




人们在美国站住脚后,便开始了对家乡的回馈。在长乐,许多村子的村政设施都是远在国外的村民寄钱回来建设的。图为2012年5月20日,长乐潭头镇曹朱村,一块集资纪念碑。


未满30岁的小彬,是一名“留守丈夫”。妻子与他婚后不久,便去美国帮家里打点生意,小彬则带着女儿留在长乐。但彬的留守状态只是暂时的,到时机成熟,他 便会追随妻子去美国发展。有了前辈的基础,对于新一代的移民来说,去美国不再意味着违法和冒险。长乐人,便通过这种“亲帮亲”的方式,完成家族移民。图为 2012年5月20日,小彬与女儿在家中。

小彬的女儿糖糖,不到两岁,对于她来说,感受妈妈有两种方式。一是每天中午的固定节目——视频聊天;另一个则是妈妈寄回来的美国糖果。图为2012年5月20日,糖糖手中的糖果。

小彬的工作是在长乐本地一家日本料理店当厨师,没有工资。老板没有承诺给他工资,但允许他学手艺。小彬说,卷寿司切鱼片也是门手艺,说不定到了美国,能靠 这个吃饭。长乐人有这样一个说法:在纽约唐人街,只要你会讲长乐话,就不会饿死。图为2012年5月20日,小彬在餐厅工作。

移民带回来的,不仅仅是财富,还有生活方式与宗教信仰的改变。图为长乐周边地区的一座教堂。AFP HOTO/GOH CHAI HIN


年轻的父母在国外打拼,便将尚年幼的孩子托付给爷爷奶奶。这些在美国出生的孩子,在长乐生长,却拥有美国国籍,享受美国政府的“奶粉补贴”。图为2012年5月20日,长乐潭头镇曹朱村,一名老人在哄孩子入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