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商简氏兄弟与旧上海乃至中国最大的民族烟草公司

来源: 2010-03-01 05:00:50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顺便说说,当时主导上海的英美烟公司的最大买办也是广东人郑伯昭,据说在抗战前郑在上海的房产高达三千万元。

1、艰难起步 首创实业
  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晚清政府腐败无能,国力日衰,帝国主义列强趁机大举入侵,中国陷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境地。1903年,外国烟草公司在上海浦东陆家嘴设立了生产车间,其后又在香港、武汉、沈阳开设工厂及附属企业。在短短的几年间,“洋烟”就几乎垄断了中国的卷烟市场。
  对此,国内一些有识之士纷纷呼吁“实业救国”。当时,来自中国广东南海的著名实业家——简照南、简玉阶兄弟俩,不甘心“洋烟”在中国的一手遮天,决心兴办民族烟厂,与外烟一争高下。是年3月,血气方刚的简氏兄弟集资10万元,在香港注册成立了“广东南洋烟草公司”。他们租赁了香港东区罗素街一座平房式的旧货仓,作为开办厂址。他们创业之初的全部家当包括1座小型锅炉、1座小型发电机、2台切烟丝机、2台水石磨刀机、4台卷烟机以及1间蒸汽暖房。
  2、遭遇打压 无奈破产
  1906年4月,完成了设备安装的“南洋”开始生产卷烟,日产卷烟30标准箱,也由此推出“南洋”历史上的第一个品牌——“白鹤”香烟。
  “广东南洋烟草公司”的成立,极大地刺激了在华的外国烟草公司。它们以“南洋”畅销的“白鹤”牌与外烟中的一种卷烟商标颜色相近为借口,控告“南洋”侵权,迫使“南洋”放弃“白鹤”商标。
  简氏兄弟哪能坐以待毙,随即推出了“双喜”、“飞马”两种新品牌。由于物美价廉,这两种新品很快在市场上走俏。在华的外国烟草公司又一次用上了排挤手段,使得香港和九龙的烟贩不敢再出售“南洋”的香烟,“南洋”也因此一蹶不振。
  1908年5月,简氏兄弟在历经25个月的卷烟生产与经营、负债10余万元之后,终因资本亏蚀殆尽而忍痛宣布公司清理拍卖。简氏兄弟在“实业救国”的道路上首遇挫折。
  3、矢志不改 再创“南洋”
  1909年,在叔父简铭石的资助下,简氏兄弟重整旗鼓,东山再起,将公司改组为“南洋兄弟烟草公司”,“南洋”重新焕发出了蓬勃生机。到1911年,“南洋”已由亏转盈。1915年,“南洋”在香港的鹅颈桥兴建了9000平方米的制造厂,工人增加到1000多名,日产香烟500多标准箱。1916年,“南洋”在上海设厂,之后又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和华南沿海地区的13座大中城市及新加坡等南洋群岛一带遍设分支机构。
  1918年,“南洋”改组为有限公司,并改名为“南洋兄弟烟草有限公司”,额定资本为500万元,实收270万元,公司总部也由香港迁移至上海。
  1919年,“南洋”向社会招股,扩大资本额,更名为“南洋兄弟烟草股份有限公司”,并分别在天津、北京、营口、济南、青岛、汉口、南京、镇江、汕头、厦门、香港、新加坡、泰国等地设立分公司,此外还在河南许昌、山东坊子、安徽刘府设烤烟厂,全公司的制烟工人达到万余人。整个公司的盈利在1923年达400多万元,到了1925年已激增至1200多万元之巨。
  由此,“南洋”成为中国民族资本中规模最大、实力最强的烟草企业,简氏兄弟也成为当时首屈一指的华侨巨商。
  4、两拒吞并 化险为夷
  在东山再起并打响民族品牌的十多年中,“南洋”始终没有停止与“洋烟”在中国市场的激烈抗争。“南洋”曾先后两次直面“洋烟”的吞并挑战,最终都化险为夷。
  第一次反吞并事件发生在1914年。当时“南洋”的发展势头十分强劲。由于得到国内社会各界及南洋华侨的支持,加上公司十分重视卷烟的生产技术和产品质量,所推出的“双喜”牌卷烟味道和口感俱佳,价格又便宜,“南洋”的再生迅速得到市场的认同,打开了销路。
  此时,先前已控制中国卷烟市场的西方某烟草大公司岂肯让“南洋”崛起。该公司派出一个买办与简照南洽谈,想以100万元资金收买“南洋”(当时“南洋”资产约值50万元),并威胁说,如不肯出售,就采取其他手段。简照南考虑到,香港是在英国的掌控之下,这个西方烟草大公司的势力又很大,如一口回绝恐遭不测,还不如采取策略的手段将计就计。于是,他委托日本商人与之交涉,提出“南洋”非300万元不卖。这一价格是那个大公司无法接受的,只好作罢。
  第二次反吞并行动是在1917年。这一次,那个西方烟草大公司改变策略,提出了更具诱惑性的“合并方案”。方案称:该公司认购“南洋”60%的股份,而“南洋” 可不改变名称,独立经营,总经理仍由简氏兄弟担任,并且另给简氏兄弟不记入公司账户的200万元红利。对此,简玉阶坚决反对,他在给简照南的信中说:“……我营业之增进,多借国货两字为号召,故得社会人心之助力,致有今日。盖吾国实业之薄弱,今日稍能与外人竞争、为全国人民注目者,以本公司为最。若一旦屈降外人,纵不为社会唾骂,亦令提倡国货者灰心。而我公司营业必从此失败矣。”于是,简氏兄弟又一次对“洋烟”的吞并表示拒绝。
  5、在动荡曲折中惨淡经营
  1922年10月,简照南英年早逝,简玉阶随后继任“南洋”的总经理。1927年国共合作破裂后内战不断。到了抗日战争前夕,“南洋”已陷入困境。
  1937年,宋子文的官僚资本乘虚而入,取得了“南洋”的半数股权和绝对控制权,宋子文自任董事长,原总经理简玉阶变成了一个“设计委员”,被挤出了公司的决策层。不久,“南洋”的机器设备被侵华日军所毁,烟厂蒙受了巨大损失。
  从1937年到1949年,在大约12年的时间内,“南洋”一直为官僚资本集团所控制。期间,经营上变得越发投机,日渐失去了本色和活力,以致惨淡经营,危机四伏。
  6、“南洋”香港一脉重燃生机
  1949年新中国成立,给民族工业带来了生机与希望。
  作为“南洋”的创始人和中国民族工业开创者之一,简玉阶得到中央政府和全国工商界的认同和赞誉。1949年9月,简玉阶作为全国工商界15名代表之一,应邀出席全国政协一届一次会议。1954年9月,简玉阶当选为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此外,简玉阶曾出任中央财经委员会委员等要职。
  1951年2月,“南洋”转为公私合营,公推汪道涵为董事长,简玉阶为副董事长,简照南之子简日林受聘为总经理。1960年,“南洋”董事会决定,委托中国银行驻港总稽核室代管其香港厂。与此同时,“南洋”设在各地的烟厂和办事处都分别划归当地政府管理。至此,“南洋”设在上海的总公司变成空壳公司,其留下的香港厂一脉则继续发展。
  1963年,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李先念在北京主持召开专题会议,决定扶持振兴老牌民族企业“南洋”的发展,并责成国家有关部门在优质烟叶的供应上给予鼎力支持。
  1965年6月,“南洋”完成由香港的鹅颈桥旧厂迁往九龙新蒲岗六合街6号的迁址工作。搬入新厂区后,“南洋”添置和更新了设备。自此,“南洋”的业务发展也开始进入正常轨道,其本港销售逐年增加,出口市场也稳步扩大。
  7、继往开来的飞跃
  1980年,“南洋”在产权关系上正式归属上海市政府。1981年,上海市政府在香港注册设立了全资窗口公司“上海实业有限公司”(“上海实业(集团)有限公司”的前身),“南洋”即成为“上实”旗下的成员企业。
  从“上实”接掌“南洋”起,“南洋”走上坚持突出主业、不断拓展海外市场的发展新路,并逐步实现生产与管理的现代化。
  在新的发展阶段,“南洋”得到上海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厚爱。历届市政府领导人勉励公司再接再厉,不断创新,把民族企业的好传统进一步发扬光大。
  1996年,“南洋”经过重组,其资产进入“上海实业控股有限公司”(简称“上实控股”)。是年5月30日,“上实控股”在香港联交所挂牌上市,此举标志着“南洋”跃上生产经营与资产经营相结合的发展新台阶。
  1997年香港回归后,就在亚洲金融危机最险恶的时刻,“南洋”在上海实业集团及“上实控股”的全力支持下,不仅不“内撤”,反而更加坚定扎根香江和支持香港经济繁荣稳定的决心,并当即投下8.8亿港元的巨资对厂房进行搬迁扩建,使生产设备和管理系统全面更新升级,大大提升了“南洋”的技术水平、生产能力及市场竞争能力。
  如今,“南洋”已发展成为一个拥有核心技术、生产与管理全面现代化的企业集团,并且在海内外赢得了广泛而持久的品牌信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