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人自豪的大白兔奶糖出自于粤商创办的冠生园
冠生园(集团)有限公司三大主打产品之一,“大白兔奶糖”不仅是上海的本土品牌,也是中国的名牌产品。是上海唯一获得国家原产地标记注册的糖果(产品),也是唯一成为中国国礼的糖果,在全球46个国家和地区有销售,累计出口创汇1.6亿美元,“大白兔奶糖”的销售额多年来一直保持全国同类产品市场占有率第一位的业绩。
据上海市《徐汇区志》第981页载:
冼冠生,原名炳成,祖籍广东南海,出生于佛山,毕业于广东广雅书院。旋来沪,在南市九亩地新舞台戏院门口设摊,自制自销陈皮梅、牛肉干等小食品。民国4年(1915年),与新舞台职工薛寿龄合伙在大境路开设食品店,沿用已倒闭的香港冠生园食品店店名,并以 “生”子作商标注册,冼炳成也由此改名冠生。民国七年,增资大洋3000元,扩大生产规模,改组为股份有限公司,冼冠生任总经理。
20年代中期,五卅运动前后,提倡国货,抵制洋货呼声日高,冼冠生积极参加爱国运动,并以“食品救国”为号召,团结同业。他还确定“扬己所长”、“人无我有”、“真工实料”的经营思想,促使冠生园蒸蒸日上,设总店与河南路棋盘街,建罐头厂与局门路,并在全市热闹地段,增设分店、代销店10多处,到20年代末,已与同业著名企业梅林、泰康成鼎足之势。
民国19年又增资50万元,迁总店与南京东路,并在漕河泾购地60余亩,建造食品厂(今上海感光胶片厂厂址),引进德国、英国全套先进生产设备,于民国24年投产,产品由糖果、糕点、罐头、腊味等类增至300多种;先后在南京、杭州、天津等20多个城市开设分店。同时,开辟冠生园农场,有果园、牧场、豆棚瓜架、花木盆景、和金鱼100余缸;有望梅村、鱼乐天、望云桥、来苏亭、菊径、果园、绿荫草堂八景(今已废),因与康健园为邻,亦供人游憩。
民国26年八 一三战争爆发,冼冠生同仇敌忾,加紧劳军生产,将面包、光饼、咸鱼、酱菜等食品用卡车送往前线,慰劳抗日将士。冯玉祥为此挥毫大书“现代弦高”(弦高是春秋战国时郑国商人,有救国之功)四字,嘉奖冼冠生的爱国行为。同年11月12日上海沦陷,漕河泾食品厂遭受严重破坏,在沪各分店,被日本侵略军劫掠一空。抗战胜利后,冼冠生重振基业,但实力已大为削弱。上海解放后,冠生园重现生机,冼冠生却于1952年“五反”运动中自杀。
冠生园:月饼与明星同辉
2009年5月7日
新浪网 选稿:实习生 陈珠还
在上海的食品业,冠生园的老板冼冠生是出了名的广告迷。1934年,电影皇后胡蝶刚刚为力士香皂做过广告后不久,就被冼冠生邀请到大世界,为冠生园的月饼展销会剪彩,并且请她与冠生园特大月饼合影。随后,广告迷冼冠生将这张照片做成巨幅广告,上书:“唯中国有此明星,唯冠生园有此月饼。”五年之后,冼冠生获得上海“月饼大王”的美称。而在此之前,冼冠生的创业之路并不平坦。
年仅16岁的冼冠生只身漂泊到上海当学徒。在停业、开业达七八次后,终于在南京路的易安茶社旁开了一个叫陶陶居的食品小店。1918年,就在陶陶居刚刚有起色时,却遭到灭顶之灾:永安公司要在这里建大楼,吞没了这块地皮。陶陶居只好搬到上海南市,另起了个名字叫冠生园。
在新舞台——上海第一家开在南市的戏馆中,冼冠生开始了他的兜售生涯。“新舞台就是做戏的,看的人特别多。冠生开的是小店,他做什么东西呢?做陈皮梅,做香港牛肉干,他做了这个东西,到戏馆里去兜生意,生意蛮好。”冼冠生的朋友李修章回忆道。
六年之后,冼冠生不仅把他的冠生园又开到了南京路,而且上海的主要街道都有了冠生园的商店。冠生园的产品也在陈皮梅、牛肉干的基础上增加了月饼、罐装果酱、杏仁露等新产品。1933年他率各部门负责人到日本参观访问,得到启发,回国后制出了杏花软糖、鱼皮花生等产品。这些在中国都是首创的产品,并远销东南亚各国。
冠生园的经营规模不断扩大,但冼冠生却一直过着俭朴的生活。李修章曾注意到,冼冠生只坐黄包车,而当时,他完全有能力坐汽车。
然而,1937年“八一三”事变爆发,就是这位只坐黄包车,勤俭节约的冼冠生,捐出了大量食品犒劳浴血奋战的抗日将士。冯玉祥将军特地书写“现代弦高”四个字赠给冼冠生,以鼓励他的爱国之举。而之前,他在30年代初提出“食品救国”的口号时,却曾被当时的人所讥笑。
上海沦陷后,冼冠生将它的工厂迁往重庆、贵阳等地继续生产。直到抗战胜利后迁回上海。到1949年,冠生园在全国各地设分店37家,已发展成为当时中国最大的食品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