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到三聚氰胺污染 大白兔奶糖含“毒”

来源: 2008-09-21 21:11:34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受到三聚氰胺污染 大白兔奶糖含“毒”
(2008-09-22)
  ● 林妙娜


  又有一种来自中国的奶制品被证实含有三聚氰胺。这次不过关的食品是深受许多国人喜爱的大白兔奶糖。
  农粮与兽医局昨晚发表的最新文告证实,产于中国的大白兔奶糖受到三聚氰胺(Melamine)污染,劝请公众不要食用。
  农粮局在文告中也发出更明确的警戒,提醒本地零售商和进口商务必回收所有来自中国的牛奶以及奶制品,确保所有产品已下架停止售卖。若被发现没有下架继续出售这些食品,当局将依法提控他们。
  根据食品销售法令(Sale of Food Act),售卖有害身体食品者可被罚款高达1万元或坐牢3个月,或两者兼施。
  当局也明确指出,所谓来自中国的牛奶和奶制品“包括牛奶、雪糕、酸乳酪、糕点如巧克力、饼干和糖果”。
  更重要的是,“这也包括任何使用来自中国的牛奶为原材料的食品”。
  这也间接证实了这几天在本地流传开来的手机简讯。
书写该则简讯者自称是杂货店负责人,他说接获农粮局通知,回收至少14种奶制品,其中好些是老少咸宜、深受国人欢迎的食品,包括已被证实含有三聚氰胺成分的产品以及其他产品。
  为策安全,当局已在上周五(19日)发表全面禁止进口和出售中国进口奶粉、液态牛奶及奶制品的通知,直到这些产品通过安全检测为止。
  在新加坡售卖历史悠久、深受孩童和成人喜爱的大白兔奶糖,是继“伊利牧场大果粒酸奶味雪条”和在中国生产的“子母牌”Dutch Lady草莓口味牛奶之后,第三个被我国确保食品安全单位农粮局检测出含有三聚氰胺(Melamine)成份的中国奶制品。
  “伊利牧场大果粒酸奶味雪条”和中国生产的“子母牌”草莓口味牛奶分别在上周三和周五被证实含有三聚氰胺成分。不过,在中国以外地区生产的“子母牌”牛奶及奶制品不受影响。
  农粮局也指示本地食品制造商在当局完成检测之前,不得将来自中国的奶粉和奶制品掺入食品中。
  消费者可在办公时间(周一至五,早上8时30分至傍晚6时)拨农粮局的热线63257625查询。
世卫组织批评中国政府 没第一时间通报事件
(2008-09-22)
  (马尼拉法新电)世界卫生组织昨天批评中国政府没有第一时间向国际社会通报毒奶粉事件。
  该组织西太平洋区总监尾身茂在马尼拉一个记者会上说,北京是在9月11日向世卫求助,表示发现6244个食用了受三聚氰胺污染奶粉的病例。
  “这当然是起严重的公共卫生事件。”尾身茂说:“近日的发展指向中国食品管控体制的弱点,政府机构、卫生部、农业部与质检总局之间的协调,看来有很大的改善空间。”
  他没有点名地说:“内部沟通也显然有问题,有人已知道问题一段日子,却没分享信息。”
  不过,他也说,世卫组织相信北京现在已经在认真看待问题并着手处理,世卫组织专家正在协助中国发展其检验能力和改善其食品质管。
05年起专门机构特供有机食品 高官食品特权令网民哗然
(2008-09-22)
  ● 叶鹏飞(北京特派员)
  在中国普通民众可能被转嫁检测食品安全的成本之际,网络却揭发政府官员在食品安全上享受着特权,让备受毒奶粉波及的政府公信力进一步流失,也冲击了当局的统治合法性。
测毒试纸将面世?
引起网友非议
  新华网河南频道前天报道,一种能快速测毒的试纸有望面世,能让普通消费者轻易检测蔬菜、水果和肉类等是否含毒。报道引述华南理工大学教授石磊说,试纸价格不会太高,可以成为家庭日用品,“市民外出买菜只需带上一包,非常方便”。
  试毒纸成为家庭日用品,意味着确保食品安全的责任从政府转嫁到消费者个人身上,顿时引起中国网友的非议。有网友质问:“有试毒纸还需要质检总局吗?”另一网友说:“如果沦落到食品等产品安全要靠公民个人像测孕一样测毒,那么这个政府也就该请辞了。”
  在民众对于食品安全信心动摇的同时,国务院中央国家机关食品特供中心的存在,遭互联网曝光并广泛流传,让为食品安全担惊受怕的网友哗然。
  国务院中央国家机关食品特供中心成立于2005年4月,据中心主任祝咏兰8月18日在山东济南举行的“中央国家机关特供产品授牌仪式”上透露,中心不但为国家94个部委的退休老干部“臻选、评估、并生产(或授权生产)”特供指定专用产品,也“依托国务院后勤基地、中央警卫局农场、武警边防后勤基地和遍布全国13个省市、直辖市、自治区的生产基地”,为国家机关的官员特供有机食品。
  祝咏兰说:“我们臻选‘中央国家机关特供’产品条件非常严格,要求重点在其‘安全性’和‘营养性’。”她指出,中心严格要求特供食品“不使用化肥、农药、生长激素、无污染,不使用化学添加剂、防腐剂,不使用基因工程技术”。
  中共高级干部享受一般人没有的资讯、服务、食品等安排已经行之有年,但设立专门机构特别供应食品还是近来的事情。
  在中心正式成立前的2004年,中国陆续爆发出多起食品安全丑闻,包括该年3月安徽阜阳市“大头娃娃毒奶粉”;5月爆发山东国际知名的“龙口粉丝”,在生产中掺入有致癌成分的碳酸氢铵化肥、氨水用于增白;11月北京发现17种袋装、瓶装、罐装、桶装食用菌二氧化硫超标,全市抽查蘑菇合格率仅为59.5%。
  2004年抽查的65类食品,产品平均抽样合格率只有78.9%。
  特供中心的成立从侧面说明,连政府官员也对国家的食品安全保障失去信心,必须用行政资源采取“特供”形式保护自己。
  祝咏兰在讲话中表示:“大家都知道目前常规种植业大量施用农药和化肥;在常规畜禽养殖过程中则普遍使用抗生素和激素;常规淡水或近海养殖的水产品又被各种水污染所侵蚀。这些成分残留在最终产品(各类蔬菜、肉类、奶制品)中,人食用了这些产品后对身体造成的危害不言而喻。”
  在全民都面临食品安全威胁的时刻,高官的食品特权犹如一颗核子弹在互联网上爆开,引发愤怒的挞伐。祝咏兰的讲话稿以及当日现场活动的照片被大量转帖,有网友质疑说:“什么世道,公仆吃的比主人都好。”有博客在转帖祝咏兰的讲话时评论说:“如果中央领导没有食品特供,在中国就没有人敢制造毒食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