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的发展最终要靠成都

来源: 2007-07-14 06:26:12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对于成渝经济区,重庆是抱有厚望的。所谓成渝经济区,用国务院西部开发办副主任曹玉书的话说,“成”就是成都及成都周围若干卫星城,“渝”是以重庆市中心为圆心,一小时左右路程为半径的地区。

从最先的断然拒绝到现在的大力推动,不难看出是形势使然。重庆直辖之初,重庆人不把周围的省份看在眼里,狂妄自大,是何等地不可一世,得意洋洋,以为成了直辖市就是老子天下第一。实际上,川渝分家,不过是行政上的分家,在文化上,川渝自古以来就是一家人。但好胜的重庆人为了把曾经的主子踩在脚下,大肆搞去四川化,企图割裂巴蜀文化,把川菜,四川话,川江,川剧等等这些带川字的东西说成是渝菜,渝话,渝江,把有着悠久历史的巴蜀文化说成巴渝文化。

在经济方面,川渝分家后,四川的一些二线城市获得了难得的发展机会,四川开始兴建泸州港,大力发展川东的天然气化工和川南的重工业项目。去年工业对全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0%左右,...资阳、德阳、南充、达州、遂宁、内江、甘孜、凉山、眉山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幅度都在30%以上。重庆直辖后,成都作为四川唯一的特大城市,担当着带领全串经济发展的领头雁。在成都的带领下,四川的发展越来越快,大有甩开重庆之势。而重庆在自立门户后,发展在全国却属中下水平,自身发展经济有困难,必须依托四川才能发展。面对中央大区机构和领事馆在重庆直辖后,仍然纷纷落户成都的局面,重庆人怎么坐得住?公开要求中央对重庆的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包括在一些区域性的重要分支机构也开始更多的考虑到重庆。作为中西部唯一的直辖市,重庆人认为自己就该是中西部的中心,但是现实是无情的,重庆人的中心梦一次又一次地被粉碎。重庆人一方面大肆散布成都剥削论,挑拨离间四川各地区之间的关系,指责四川搞重复建设,一方面抱怨**给的优惠待遇政策不够,扶持力度不够。

有人形象地刻画了重庆人直辖这几年对四川成都的表情是这样变化的:得意!不可一世!------吃惊!难以置信!--------愤懑!破口大骂!--------郁闷!无能为力!---------陪笑!分一杯羹! 这确实入木三分。 重庆人的这种表情变化曲线走势,是重庆直辖10年来发展走势的晴雨表。知耻而后勇。重庆市发改委主任杨庆育用一个形象的例子解释了这种“干了再说”的出发点:重庆直辖后,重庆人在外地或国外,听到别人称呼我们是“四川人”有点刺耳。但这种称呼一方面反映了两地亲如兄弟的渊源关系,另一方面,也说明了重庆的发展还不够好,经济实力还不够强。重庆人又开始大谈成渝经济区了。重庆无疑把发展的希望寄托在成渝经济区上了,寄托在四川身上了。

而四川要崛起,成都经济区须走在最前面。翻看四川党代会报告,“充分发挥成都特大中心城市的核心带动作用”赫然在目。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要素向劳动力、土地成本相对较低的方向流动,与向资源配置效率相对较高的地方集中,两种趋势并存。其结果,进入西部的生产要素,又往往集中于西部相对发达地区、优势产业和特色资源开发地。对四川而言,这意味着要在新的发展阶段抢得先机,优势优先是必然选择。用省发改委负责人的话说:“在四川48.5万平方公里土地上抓发展,不可能‘平铺直叙’。” 四川当前的发展不平衡问题,是在全省整体欠发达前提下的不平衡。如果在发展的关键阶段把有限的财力、物力撒了“胡椒面”,最终会一事无成。香港,上海等城市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领头雁,成都,西安是西部发展的领头雁。四川省委的一位官员向记者指出,“成都经济区的成功构建,可以强化成都在四川乃至西部的辐射作用。” 规划中的“成都经济区”包括成都、德阳、绵阳、眉山、资阳五市———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重点发展技术含量高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逐步建成四川乃至西部“最强、最大”的经济密集区和人口密集区,成为四川参与全国区域竞争的龙头和主体。无疑成都经济区是四川崛起的希望所在。

由此看来,重庆发展的希望在成渝经济区,在四川;而四川崛起的希望在成都经济区。重庆的发展最终要靠成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