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刮痧》与《浮生》折射出陆港对移民文化冲突迥然不同的态度

来源: 2015-05-21 00:07:52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刮痧》与《浮生》是两部分别有大陆客与移民澳洲的香港人拍摄的关于移民问题的故事片。
《刮痧》一剧,看编剧王小平的经历,似乎不算真正的移民族。影片大家都耳熟能详了。影片人物关系简单,祖孙三人。刚来美国的爷爷给背部受伤的孙子用传统的中医刮痧治疗,引发是否是“虐待”的美国式案子。并由此展现了华人在美国对其法律不熟和社会习惯的不解形成诸多文化冲突。影片用了许多桥段来展现“爷爷”初来美国的种种不适,用国人的人情味去“撞击”美国“冰冷”的法律与社会习惯,试图解构两种文化,最终影片给个结果,要在美国生活,中华文化屈服与美国文化。夫妻离婚,保全“爷爷”,保全孩子回归家庭。
《浮生》一剧,则是地道的一群香港人移民澳洲的文化人拍摄的关于移民问题的电影。这部影片,估计这坛子人都没有看过,我把此片的故事尽可能的详细介绍下。此片看过年代久远了,记忆都有些模糊了,但许多剧情、桥段还记忆犹新。影片也是讲一个家庭移民后遇到的问题,有个人性格问题、有理念问题、有文化冲突问题。这个家庭有父母两人,子女三人。大女儿移民德国(类技术移民族)二女移民澳洲,小儿子跟着父母在香港。二女是个极端好强之人,对自己要求苛刻,做事一丝不苟,属于刻苦奋斗者,最终在澳洲成为业界翘楚。而小儿子吊儿郎当、不务正业,加之父母袒护,更加性情。父母眼见儿子在港瞎混日子,便带他移民澳洲,期待二姐给他帮助。故事由此展开各类人生观、价值观、乃至文化不同的碰撞。不全面介绍了,我讲几个桥段吧。
一个是二女儿由于对弟弟失望,迁怒于父母的娇惯,以至引发母女的不合。母亲信佛,在家中给不争气的儿子祈福,笃信个人奋斗能改变命运、内心变的冰冷的二女怒目而视,这令母亲痛苦的回忆起,在香港艰难的日子中她为二女祈福过往,伤心至极。
第2个桥段是关于大女儿的。她嫁了个德国老外,俩人都性情随和,小富即安。平平谈谈的生活过着满满足足的日子。比如星期天俩人为节省费用,自己动手粉刷墙面,从报纸帽的样式到起早忙活,都情趣十足。累了,仰躺地面,看着完工墙面,一种满足感布满荧屏,弥漫人心。德国老外活脱脱一个中国温情男子汉。
第3个桥段是,二女在过度的心劳下,崩溃了,得了抑郁症。只好辞去工作,回家疗养。在家人的百般呵护下,尤其在“开心果”弟弟的照料下,二姐逐步康复。这使她幡然醒悟,我们究竟该有什么样的生活?!该怎么样去面对亲人?!
比较《刮痧》与《浮生》故事,陆港两地对移民问题其实有着很大的区别。
陆人其实是用仰视的角度看移民文化冲突,而港人却是平视。
陆人试图解构社会文化,而港人却关注人性。
陆人矫情、而港人坦荡。
陆人的故事编造成分很大,无生活、凭想象。而港人的故事真实源自生活,俯拾即是。
陆人思维总想设计个主题思想,并且狂妄的推销之;而港人却基于伦理的普通故事,反省人性。
二者比较,高下立判。
呵呵,真没有时间长篇码字,简单的码码。其实我有时间,再多数倍字都码不完这两部影片比较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