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国随笔20

来源: 2014-04-09 20:04:44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回国好几年了,对国内社会的很多现象一直在慢慢观察和思考,逐渐理解其中的脉络,也对今天中国的社会生态有了更深的理解。 以前在美国生活,了解国内的主要方式是网络、电视、朋友来访、以及每隔几年回国一次的经历。 那时候,常跟人说,国内现在变化好大啊!  那是发自内心的赞叹,对中国日新月异的经济腾飞的赞许,对国内朝气蓬勃的机会的羡慕,也包含着一点对美国平静生活的反叛。 今天,海归几年后,我还是会跟海外的朋友说,国内现在的变化好大啊! 同样的一句话,里面的含义远非几年前可比,说起来,心里沉甸甸的。

公司的一个事业部上报了一个市场拓展计划上来,其中包括与国内某公司成立一家合资企业,我方出资51%,该公司出资49%,以期综合我方的技术和对方的渠道,共同开发市场。 依据这个计划,我方的出资额为400多万人民币。计划书写得前景诱人,事不宜迟,于是公司迅速成立了一个task force来论证这件事。 市场老总,销售老总,财务老总,法律总监等悉数参加,各司其职,忙得不亦乐乎。 因为涉及到资本投入 (Capital Investment), 公司非常慎重,于是美国总部的Corporate Strategy也参与了进来,我的日程于是变得非常疯狂,常常是白天工作10小时以后,晚上还有1-2小时的电话会议,这还不包括写报告的时间。写到这里,顺便跟HBG们提一句,国内的工作压力非常大,哪里象在美国可以每天山青水绿地过日子。你别只看到国内的金领们挣钱多,考虑到他们的收入压力比,其实并不怎么划算。

前后忙了一个多月,斟酌项目规划里的每一个细节,查证对方公司的背景,调阅审计报告,核实项目成本,论证合资公司的注册地,思考重要岗位的人选,等等,把我们一班人忙得够呛。 总部还真不怎么领情,经常写来长长的邮件提出许多刁钻的问题,弄得我们措手不及。一次项目投资的论证过程,真是要掉一层皮。 有一天,总部又提了几个关键的棘手的问题,我们几个实在找不出万全的答案,心里想,这忙了半天,很有可能前功尽弃,公司还是不愿意投这个资呀。 会议结束后,我们的财务老总掩饰不住失望,用半开玩笑的口气说,哎,就这么个项目,论证来论证去的,不就是外面街上半套房子的钱嘛。我们几个哄堂大笑。是啊,这忙了半天,居然从来没想过,这些钱其实连公买司外面的一套普通商品房都不够。

从这件事受了启发,发现随便什么事情,一把房子拉进来做参照系,价值体系立马变得很混乱。 公司有一种高端的设备卖得还不错,售价大约800万人民币左右。每年公司都会搞几次技术交流会议,地点选在青岛三亚之类的名胜,邀请客户前来,市场部和技术部派出一班队伍给客户做技术讲座和演示,里面不乏各大名校的工程硕士和博士,及若干年从业经验的专家。会议回来后又会派出销售人员对重点客户及时跟进,之后便是报价,协商等一系列过程,这里就不赘言了。总之是一大群高学历高薪的专家,走南闯北地忙好几个月,最后做成一笔单子,完成一两笔800万的销售。 我本人作为队伍的一员,身历其境,深深地感叹外企现在做每一笔业务都非常不易。 那天带着这种感叹的心情走出公司去吃午饭,迎面看到街头一个20多岁稚气尚未完全褪尽的大男孩,穿着不合身的黑色西服,表情呆滞地站在路边高举一块牌子,上面写着,某某楼盘某单元,房东诚意出售,仅售1280万。 显然,他是旁边某家房产中介的员工,不禁哑然失笑。 一群高学历高科技武装起来的的博士硕士忙几个月,做800万的生意;几个初中学历的外地孩子来北京打拼,忙几个星期,做1200万的生意,这就是国内一线城市的现状。此情此景,常常会让你想,我们为什么要读书?

某报刊登了一篇文章叫“房产中介末班车狂赚佣金”, 我一直放在书房里,提醒自己这个疯狂的世界。 文章开头说:“2.24亿!瞠目”, 中原地产高层用多个惊叹号来形容新出炉的业绩,连他们自己都不敢相信...。 这是写去年WJB的所谓最严厉的新国五条推出后,大限当月销售狂热的情况。 文中说,3月整体业绩达到2.24亿,而以往的记录是1.1亿。汉宇地产,德佑地产同样业绩翻番。 某销售人员拿到了中原地产3月份的销售冠军,单月买20套房转到200万佣金,实际到手60多万。 经理就更加彭满钵满了,中原地产一个区域经理辖区内卖掉100多套房,月收入超过100万元。

也难怪,你现在去任何一个成熟小区外面的街道看看,原先的小卖部,小吃店,小超市早已不见踪影,他们都生存不下去了。 现在街头象雨后春笋一样开出来的店铺只有3类,按摩店,美容美发店,房产中介店。只有他们还能在日涨月涨的租金下生存得下去。 街头每隔三五十米,就会有一两个穿着深色西服的房产中介员工,或者发传单,或是主动跟你搭话,无非是两个问题:先生你要买房吗?先生你要卖房吗? 我没有丝毫看不起他们的意思,人家来大城市也是讨个生活,但往往看着他们凌乱的发型,明显没打好的廉价的黑色领带和显然尚未适应这个大都市的彷徨的脸,想起我们公司那些带着厚厚眼睛片,无论是做技术讲座还是讲英语都是一流的工程师们,我都是无尽的感慨。 这真是一个斯文扫地的年代。 难怪来大城市谋生的年轻人那么多投身房产中介,它的门槛低又可以发财,何乐不为呢?难怪现在农村里读书无用论泛滥,现在读书还能改变一个穷孩子的命运吗?难怪现在很多青年宁可在家里混着,或者开个棋牌室,也不愿意找个正经单位上班,正经上班挣的工资够干什么呢?

有时候会想起,其实传统的中国曾经非常有秩序的。曾几何时,我们有三纲五常,要求我们做人要讲究仁义礼智信。孔子在论述义和利的时候说,”君于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意思是君子要培养高尚的品格,而不是贪图物质利益。那时候,孩子们从小要背三字经,知道”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融四岁,知道"幼习业,壮致身,上匡国,下利民“;那时候,读书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高学历和一个人的社会地位和收入,虽谈不上线性关系,多少有那么点关系。而今天,这些全乱了套。我们把旧的东西打碎了,却没立起个新的东西来,于是我们只信奉钱,而且是来得快的钱。 当伦理被统统打乱,当资源被一再错配,种种乱象,亦只是寻常了。

而钱就能解决问题了吗?绝对不是。手下一个资深经理年薪60多万,应该说收入不低,挺成功了,她一个性格阳光开朗的妈妈,跟同事关系非常融洽。 有一阵子突然象变了个人似得,成天愁眉不展,工作的时候心不在焉。一天我忍不住了,问她最近怎么了。 她很歉意地说家里发生了点事,她的女儿要升初中了,家里总想让她读个好初中。 北京好的初中就那么几家,于是拼命想往离家近的那家挤,谁知现在好的初中早已挤破脑袋了。 女儿的分数够了,面试过了,人也托了,赞助费也谈好了,总觉得这下该没问题了吧。 最后一刻,女儿还是被淘汰下来了,关系人一打听,把她女儿的名额抢走的,是工商银行一个支行的副行长。同事面色戚戚地说,以前总觉得在外企工作,看在钱的份上还不错。 可现在在知道,外企顶个屁用,真正要在社会上办点事,你的外企背景,连个初级中学都不正眼看你一眼,国字头或者ZF背景的家长,才是学校真正欢迎的。 为了她女儿升学的事,她跟她老公费尽了心思,又托人又花钱,到头来是一场空,她真正感受了一次什么叫心力交瘁。 我听了只能是叹口气。

周末出去购物,走在热闹的步行街上,周围的行人操着全国各地的方言,彷佛是一个热闹的聚会。是啊,每年多少年轻人涌入北京,怀揣着青春的梦想,要在这个大都市里闯荡出自己的美好生活。 想起自己大学刚毕业时候的心境,我很理解他们,在他们很多人看来,大都市的楼是那样高,地铁是那样的发达,这里充满了机会。 就像那首令人无比感慨的歌里说的,“天真如我,张开双手,以为撑得住未来”。 只是,当他们在这个地方打拼十年后,他们一才会知道,这个世界并不是他们梦想里的世界,这里有着太多的东西等着他们去体会,去品尝,去蹉跎,去挣扎。 这是一堂学校里上不到的课。

回家的时候,去胡同口的超市去买饮用水。超市开在一个街角,拉着横幅,门口几个桌子上对着促销产品,大喇叭里使劲播着该产品的广告,一旁糖炒栗子的摊位飘来阵阵香味,红男绿女,人头攒动,好一派热闹的场景。 玻璃橱窗外的墙角,一个五六岁大的小女孩靠在玻璃上,捧着一个棒棒糖津津有味地吃着。 斜斜的夕阳照过来,把小女孩的脸衬得红红的,象个红彤彤的小苹果。 小女孩一边吃,一边睁着圆圆的大眼睛,好奇地打量着周围步履匆匆的行人,那满脸的天真和可爱,让我忍俊不住地笑了。我想,或许,在她的眼睛里,这个大人的世界,又好吃又好玩,一定像童话里说的那样,是一个美好的世界吧......

2014.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