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一篇文章,有趣的可以看看
http://www.zjhuw.com/bbs/dispbbs.asp?boardID=5&ID=3206&page=1
------------------------------------
八,九十年代时要買一台完全进口的新车是一件艰难的事情,要買一台进口车得想一点辦法,走私是最直接的途徑.以前走私到国內的车大致上都是來自北美,日本和香港.當中來自北美和日本的十居八九都是失车,北美的情況我不清楚,但如果要正式從日本出口本土版的车是需要一張抹消登錄证(De-Registration Certificate),对於偷车的人來说根本是麻烦的事.不過從香港走私回來的车就有点区別,原因是除了失车外,还有就是其他地方的事故车和完完全全的新车.香港"收買佬"專程到美国一些廢车场買入一些事故车,通常都是一些小撞過的,大撞车一般都不会買,以一台雅阁為例,车价只是幾千美元.當车运到香港后重新进行翻新,再运回国內.至於那些新车(買家都是真金白银把车買回來的),那是因為国內的进口許可证很难搞得到,所以被迫要在香港拆散再走私到国內.百花提及過越南亦是其中一个提供走私车货源的地方,而且更是整车进口.
这要提一提一般拆车的方法,不同的拆法都会对车本身的性能有直接的影響,當中包括"飛顶","啄碌"(又叫"兩刀"),"片皮鴨","斬咀","车殼总成"及"汽车支架"等等...很多时拆车都是為了配合那張"进口许可证",愈拆得多,许可证的費用就愈贵,先解釋一下不同的拆车方法:
1."车殼总成":把引擎和波箱都拆走,这不会損害汽车本身的安全性,但由於拆得少,那張"进口许可证"是最昂贵的.
2."汽车支架":拆车的方式與"车殼总成"相似,但就需要把车門和庭椅也一拚拆掉,这杽做的話,"进口许可证"的费用可以比前者便宜一点点,但费用依然是很高的.
3."飛顶":国內叫"割顶",把车顶锯掉,这种做法的好處是可以把更多"飛顶"车放到货櫃箱內.
4."啄碌":是"飛顶"的加強版,當车被锯顶后,再把车的前后斬掉,此手法的好處是能夠放更多车放到一个货櫃之內,一个45呎货櫃可以放11台车,從中省下不少關稅.这种拆车方法对车的安全性最傷.
5."斬咀":從广东話解釋就是把车头水箱位置斬斷,对车影響沒那麼大,但稅款会较高.
6.把车拆得最多的要算是"片皮鴨":就是把整部车拆至散件,以"汽车零件"方式运到国內,这种方法最容易把车运到国內,稅項又是眾多拆车方法中最低的,不過缺点是組裝和拆车时的工序都较複雜,最少也要有一條生产線才成事,而且拆车的对象只可以是中,下檔的车型,如三菱Pajero或海獅,许多套牌车厂(粤江,中山和新凯等等)都應該是以这种方式生产汽车的.
车拆散后,香港方面通常都是以"汽车零件"來申報出口,所以在香港是完全合法的,但很多时国內方面的手續不齊全,致使那些専运汽车零件的"大飛佬"犯法.在国內,販賣那些汽车零件是合法行為,但組裝那些汽车零件成為一台车才是犯法行為.南海九江以前就是走私车的集散地.
现时由於大貿车的许可证放寛限制,中央近年又嚴打走私车,很多人以為沒人再做走私车这种行為,但现实情況是依然有人会做拚裝车生意.手法和以前大同小異,以雅阁為例,香港的收買佬先到国外的廢车场買入兩台有事故的雅阁,车价通常都是幾千美元,运回香港新界的劏车场如锦田等地方进行翻新,再斬兩刀,以汽车零件方式运到国內重新組裝成一台车(成為一台"鬼车"),加入一些广本的元素(如"广州HONDA"的徽章,头灯,保險桿等等),再套一台相同顏色兼有正常手續的广本,最后賣到不同省份,很多时连專賣二手车的人也分辨不到.不過由於拚裝车的底部是重新桿接而不像原厂车那样是一塊過壓鑄出來,万一遇到嚴重碰撞时,车身一定会斷開而且切口都会是很整齊的.雖然安全性沒有保障,但这种隱形杀手因為车价便宜,所以依然存在今天的道路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