厨房论 (中篇)

来源: 澳农 2014-08-25 05:08:22 []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5742 bytes)
澳农

说到拿手菜就不得不说说我的一位好朋友的绝活-炒土豆丝,每次上他们家吃饭或朋友家聚餐,这道炒土豆丝不仅是必不可少的菜,而且还总能引起令人感兴趣的话题。

说来还真是有点故事可讲,这位朋友来自西安,学理工,他做炒土豆丝的特点是,一是刀功好,出手快,他炒土豆丝是带着土豆来当场洗尽去皮,然而拉开架势,铛铛铛铛神情自若地一气呵成将土豆切成丝,妙就妙在切成的丝粗细一样,如同机器切的一般:二是上菜的时间上也是独到之处,一般大约是在大家多少吃了些油腻食品,想换换口味吃点清淡点菜的时候,热气腾腾的土豆丝就在这种时被不经意间地端了上来,受欢迎并立刻清盘便是不难理解的亊;三是每当这时朋友便会广证博引地开讲历史文化,告诉你今天的西安便是秦朝国都咸阳,悠远的历史与大秦文化的底蕴对开埔只有百年多历史的上海来说真的没同比之处…吃上一口带有辣味,清口脆爽的土豆丝,再喝点上好的五粮液,让我有一种似孔乙已喝着绍兴米酒, 吃着茴香豆一般那么有感觉 - 纯粹的吃动物的祖先早己教会了人类,而怎么吃才是人类与动物的最大区别,才有了所谓文化的起源。

当然我的这位朋友还会做别的拿手菜,比如肉夹嫫,自擀面条酸辣汤面等,正如人们常说理工出细活,这话确有道理。

有位朋友在看了厨房论的上篇后这么评论说,你是幸福的男人,在享受着妻子每天精心准备的美食的同时却喋喋不休大谈闲暇时种花养草的心得。而我同样是男人,同样是每天要上班,但每天还要绞尽脑汁地准备全家三歺,而且院子里的活也不敢怠慢,因为我是一个人过家家,舍我其谁?

很为朋友内涵丰富的调侃和幽默感而折服。朋友的妻子因工作原因常住中国,他一人在这里生活,但事事打理得井井有条,有时晚上打电话,他正在做饭,三菜一汤与国宴一个标准。朋友是位懂生活的人,在吃上绝不亏待自己。

在亲戚和朋友圈中有许多这样懂生活,将平凡的日子过得有滋有味,充满情趣的人。

夫妻在一起生活多年后,某天你会突然发现家里的分工,责任甚至是执掌经济的归属权已赫然形成,你有些迷茫不解,因为你记不起来这些家务事的分工是如果形成的?在什么时候开始的?既没有婚前协议,也不存在婚后大家坐下来很严肃的探讨过,一切似乎是水到渠成般那么自然。

在我看来夫妻间默契,和谐的家庭分工与分享是维系一个正常家庭生活必不可少的元素。不能说能够维持就一定是幸福的家庭,因为人们对于幸福快乐的追求,物质层面的拥有态度大为不同,但不能处理好这种家庭基本关系的夫妻必不会太快乐,许多离婚究其原因也只是因这类琐碎小事而引起。

东方人和西方人在思维,文化传承上的差异是不言而喻的,但在如何处理家庭关系,完善家庭角色分配体系上却是同宗同源,即使是略有差异,但终究会殊途同归。

不仅是中国人,其实西方人,尤其是意大利人和希腊人,还有东欧国家人的家庭观念非常强,也很传统。此次欧洲之行,在意大利,希腊,克罗地亚等國所見所闻更证实了这种现实,留下了许多思考的话题和讨论的兴趣。

某天在意大利巴裏小镇参观,街道狭窄整洁,弯弯曲曲,时而迎坡而上,时而又拾阶而下,二边都是带小阳台三层居民楼,走在街上几乎每家每户门前都晒着刚刚做好意大利猫耳朵一类的面食品。有幸受女主人之邀,参观了一家及为典型而普遍的家。房子不大,底层上厨房和日常活动地方,二,三层为睡房。据介绍他们一般都是大家庭,几代同住一个屋檐下,即便是有子女不住一起,那也不会离的太远。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屋里有几个显然是孙子孙女辈年龄的小孩,二位上了年龄的妇女,像是毋女,又似乎是俩姐妹在忙着做传统面食,而家中并无男人,他们可能正在外面做工。

此情此景便是记忆深处儿时家乡生活情结。也许太过平常,以至于直到今日我依然记得那些场景如印象派画一般虽有些梦幻,模糊,但绝难以从记忆中抹去。

我相信你一定明白了我所想要表达的观点,尽管行文不够简练且缺乏文采。

也许我有些固执,覌念未能与时俱进,但我还是这么自信满满地认为,好的传统观念是历史的沉淀和积累,是岁月酿制琼浆玉液,日子越久就越加香醇。

写于八月二十五日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

发现Adblock插件

如要继续浏览
请支持本站 请务必在本站关闭Adblock

关闭Adblock后 请点击

请参考如何关闭Adblock

安装Adblock plus用户请点击浏览器图标
选择“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装Adblock用户请点击图标
选择“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