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军队不是要撤出汉城,而是守不住~~老毛也是失算了,最佳的谈判时机应该是打完第3次战役之后~~
以下摘自kiwi
http://zh.wikipedia.org/wiki/%E6%9C%9D%E9%B2%9C%E6%88%98%E4%BA%89
第三次戰役
主条目:朝鮮戰爭第三次戰役
1950年12月31日,中朝军队发起第三次战役,推进至三八线以南50英里处,汉城被中国人民志愿军第50军与朝鲜人民军第一军团占领。
杜鲁门政府与联军前方指挥官麦克阿瑟的意见产生很多冲突。杜魯門希望避免與中國或蘇聯产生直接衝突,不想引發第三次世界大戰。麦克阿瑟則以軍事上的勝利為優先,在朝鲜半岛的行动很多都未得到华府的首肯,有些甚至违背了华盛顿的决策。麦克阿瑟的行为在核武时代是非常危险的。[原創研究?]麦克阿瑟提出过多次针对中国大陆的攻击,如大规模轰炸东北、动用原子弹轰炸东南沿海大城市以及邀请台灣军队参战等,都一一被杜鲁门驳回。4月11日,杜鲁门最终决定免除麦克阿瑟的最高司令官职务,由李奇微将军接任。这项命令是麦克阿瑟在无线电广播中与全世界民众一起知悉的,麦克阿瑟认为这是杜鲁门对他的羞辱。被解職以後的麥克阿瑟在全美受到數月英雄式的歡迎,但是這股熱潮並未持續。
此时的美国已经发现自己陷入朝鲜半岛的泥潭而无法自拔,自己被迫在一个陌生的战场打一场前途未卜的战争。因此美国在1951年1月13日提出停战建议,但在顺利的战争形势面前毛泽东认为志愿军有能力将美国军队逐出朝鲜半岛,他在给彭德怀的指示中称现在停火「将给政治面上以很大的不利」,要求趁热打铁,统一朝鲜半岛。事實上,志願軍在第三次戰役結束時,由於缺乏軍需用品,已經形成強弩之末。[原創研究?]
[编辑] 第四次戰役
主条目:朝鮮戰爭第四次戰役
很快地,毛泽东就不得不对其决定付出代价。1月的第四次战役中国人民志愿军开始败退,第四次戰役的發動過於倉促,使志願軍遭到入朝作戰以來的第一次挫折。志願軍不得不放棄仁川和漢城,全線被迫後退了100多公里,撤回到了三八線以北。第四次戰役以失敗告終。此時以美軍為首的聯合國軍隊已掌握志願軍的 “禮拜攻勢”與“月光攻勢”,由於中共陸軍後勤的落後,志願軍的士兵只能揹負五天的糧食,到了第七天糧盡彈絕,不得不停止进攻,聯軍則趁這時發動“屠夫作戰”與“撕裂作戰”,志願軍在聯合國軍的立體作戰的炮火下挨打,損失異常慘重,士兵經常是整營的死亡,唐德剛认为,中國軍人在韓戰期間陣亡者應有近百萬之數。[19]。
更由於缺空現代化空軍編制,使得志願軍在朝鮮戰場上沒有所謂前線與後勤的區別,整個戰線幾乎曝露於美軍的狂轟濫炸,空襲猛烈之下,只能利用夜戰突擊、並利用夜間以大量民工搶修道路與橋樑,隨炸隨修,隨修又隨炸。戰場上缺乏新鮮果蔬,志願軍普遍患有夜盲症,更不利於作戰。嚴苛的環境逼得志願軍總司令彭德懷搭機返北京,排闥直入,掀毛澤東的被褥,直言前線之困難。[來源請求]毛澤東思考後向彭德懷提出:“朝鮮戰爭能速勝則速勝,不能速勝則緩勝,不要急於求成。”1951年3月14日,志願軍放棄漢城。
[编辑] 第五次戰役
主条目:朝鮮戰爭第五次戰役
4月,朝鮮戰場優勢倒向聯合國軍。1951年4月22日,中國人民志願軍發動第五次戰役,至29日“禮拜攻勢”結束,聯合國軍開始發動“第二次春季攻勢”,逼進鐵原、漣川,志願軍63軍開始逐山逐水的死守,聯合國軍第二次跨進三八線,志願軍全線被迫後撤退約40公里勉強阻止住聯軍的進攻,美軍的彈藥量是平常五倍,被稱為“范弗里特的彈藥量”,志願軍损失惨重,负伤、阵亡和情况不明的总数为7,644人,一八零师人员损失大部分为被俘,被俘人数约为 5,000余人。7月10日雙方終於同意停火,坐到了談判桌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