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买单反的话,有一些入门的知识可以帮你参考

总之,谈相机最忌标新立异,但也不可以讹传讹。所以揭完尼康的秘辛后,再来澄清影友中关于尼康的模糊或错误认识:
一、尼康相机是最“专业”的,是相机里面的“老大”:什么是“专业”?人们往往混淆了“专业”和“职业”的概念。专业指水平,职业是工作,专业的不一定是职业的,职业的更不一定是专业的。摄影记者是一种职业,对于普通人尤其是普通中国人而言,它是人们首先想到的“非业余”摄影的代表,所以可以认为摄影记者最“常用”的器材是“最职业”的器材。而摄影家不是一种职业,他们是深谙摄影艺术的高水平专家,他们最“爱用”的器材才是“最专业”的器材。我说明白了吗?
那么,尼康相机是最专业的135单反相机吗?事实是:即使在手动相机时代,日本摄影家里爱用佳能的也多于尼康,而欧美摄影家更喜欢宾得、美能达、奥林帕斯等品牌。进入自动时代后的情况更不必说了。
那么,尼康相机是最职业的135单反相机吗?事实是:在手动相机时代,尼康相机确实是摄影记者尤其是中国摄影记者最常用的135单反相机。进入自动时代后,“老记”们手里的相机多数换成了佳能。
所以准确的说法是:尼康相机在手动时代是最职业的相机。
至于“老大”什么的,笑笑算了。
二、尼康镜头是最锐的,反差最大:什么是“锐”?锐利、锐度?锐利度、锐利感?明锐度?在谈论“锐”之前,要先区分这几个概念的含义。简单地说,锐利不是一个科学概念;锐度不是一个完整明确的科学概念;锐利度是一个内涵矛盾的错误概念;明锐度可以表述为MTF或反差,分为整体反差、(局部反差)、细部反差,都是可以量化的科学指标;而锐利感是人眼的生理感受,由分辨率和反差共同决定。分辨率测试又分为高反差分辨率和低反差分辨率,前者的比较意义不大,后者决定影像的暗部表现。综合考虑分辨率和反差两种因素,对锐利感的评比就至少可分为整体锐利感、细部锐利感和暗部锐利感。我说明白了吗?
那么,尼康镜头是反差最大的135单反镜头吗?事实是:尼康镜头是整体反差较大的几个135单反镜族中最有名的,它的细部反差很一般――看尼康镜头的高线对MTF曲线即知。在同分辨率测试条件下,整体反差大突出表现在影像边缘的轮廓线条;而细部反差大突出表现在影像的细节清晰度,高倍放大时尤其明显。这恰恰证明了尼康镜头的整体结像特征:影像边缘显得非常锐利,如刀割斧劈;层次、细节往往欠奉,耐放大能力不及徕卡等顶尖镜头。
那么,尼康镜头是锐利感最强的135单反镜头吗?事实是:尼康镜头是整体锐利感最强的135单反镜头。它的细部锐利感一般;暗部锐利感较差,往往呈现出暗部不够清晰的“死黑”状态。
所以准确的说法是:尼康镜头是整体反差最大、整体锐利感最强的镜头。
三、尼康镜头是细节最少、暗部最差的镜头:从整体倾向上说,尼康镜头确实是“双差”镜头――“高分辨率反差”差和“低反差分辨率”差,所以细节和暗部不是最好的。但以上所说的差,都是相对于顶尖镜头尤其是顶尖德头而言的。尼康不是造不出各项测试数据俱佳的镜头,毕竟厂家主要考虑的是产品的市场和制造成本。如果想体验成像相对圆满的尼康镜头,我推荐:AF 28mm/1.4 D。
我用过的尼康机身有十几种,镜头几十支,以专业级的NAS系列居多,不细说了。尼康机身结实耐用,即使业余镜头成像也讨好,这两点是突出的,很讨中国业余摄影爱好者的欢心。
这也是尼康在中国这么红的根本原因。

说说佳能
不必否认一些被业内公认的事实,除非是头脑狂热的铁杆拥趸:一、以EOS 1系列机身、EF L系列镜群及附件共同构成的佳能自动摄影系统,是世界上首屈一指的自动摄影系统,十几年前其地位已经超越尼康,成为自动时代的业界“老大”。二、整体而言佳能L系列专业镜头是日本人制造的最强大镜群,红圈L每支都很好,业内常用的评语是:“L is L!”三、佳能的专业与业余器材之间的档次差别比较明显,其低档机身、镜头用料不如尼康,虽然机身功能更全,但低档镜头的成像特点不像尼康那么讨好普通中国影友的眼球。
我用过佳能的三代EOS 1系列机身,EF红圈头七、八支,但最感兴趣的不是这声名显赫的自动系统,而是中国影友不够了解的佳能手动器材。
回顾历史,尼康能在宾得M42系统之后成为135手动单反相机的“老大”,首功要记在它专业相机的“开山祖师”――尼康大F的身上。在尼康大F称霸的时代,佳能等厂商没有能够与之相较的相机。一步落后,局面已成,舆论已定,但佳能一直在追赶。七十年代初,它推出第一部专业单反相机F-1及FD ssc镜群后,令尼康的“F2攻略”措手不及,在业内引起极大震动,一跃成为堪与尼康抗衡的势力。自此以后,无论是第二代专业相机F-1N还是第三代专业相机NF-1及FD镜群,其整体实力都不弱于尼康,NF-1机身的综合性能和制造水平甚至稍胜同时代的尼康F3、宾得LX、奥林帕斯OM 4 Ti,成为135手动单反相机史上的最强者,以致于当NF-1停产时,日本相机评论界发出一片惋惜之声,称之为:机王退役。其后尼康停产F3时虽然也曾引发感叹,但荣耀不及NF-1。
这些都是旧事,是为大多数态度客观的器材评论家所认可的,也是为很多资深发烧友熟知的。很多发烧友不了解的是:即使在手动时代,佳能制造镜头的整体技术实力也不弱于尼康,在移轴、微距、长焦和超大光圈镜头方面甚至一直领先到今天。
佳能制造专业单反镜头的历史并非始于新FD L镜,而是更早:在七十年代早期,伴随着第一代专业相机F-1的问世,佳能已经成熟地应用研磨Aspherical非球面玻璃和Fluorite萤石镜片,制造出了一批像质优异、用料扎实、工艺精密的专业级镜头,如24mm/1.4 Asph ssc, 85mm/1.2 Asph ssc,55mm/1.2 AL ,300mm/2.8 Fluorite ssc,24-35mm/3.5 Asph ssc,35-70mm/2.8-3.5 ssc,而TS 35mm/2.8 ssc甚至专为当时缺乏制造移轴镜头能力的尼康生产了一批F口的……这批使用非球面、萤石玻璃的镜头,其像质级别完全达到后世的L镜水准,只是当时佳能尚未使用红圈标识,所以被我誉为“先L头”。尼康推出同级别镜头是几年后的事,前两种规格它至今也没能力造出来,号称尼康广角王的AF 28mm/1.4是自动时代才现身。由此可知:尼康拥趸声称的“佳能不善长制造广角头”的说法属于无知或诋毁。
进入新FD时代后, 佳能继续制造胜过尼康的镜头: 200mm/4 micro已经实现1:1微距摄影,尼康为1:2;200mm L光圈作到f/1.8,尼康为f/2;专业级超广角变焦镜头作到20-35mm/3.5 L,尼康为25-50mm/4;专业级望远变焦头80-200mm/4 L使用萤石镜片,尼康80-200mm/4连复消色差能力不及萤石的ED玻璃都欠奉,成像质量尚不及佳能业余级的70-210mm/4;超望远变焦头 150-600mm L光圈作到恒定f/5.6,至今仍是世界第一,尼康180-600mm为f/8;折反镜头最远作到5200mm,尼康为2000mm……直到尼康发狠制造出300mm/2和200-400mm/4后,加上它向来热衷研发的鱼眼镜头,其手动镜族才算未被佳能抢尽风头。
进入自动时代后的事更不必说了,例如:尼康于1994年推出的、与佳能EF 1200mm/5.6 L U超声波马达镜头对抗的AI 1200-1700mm f/5.6-8,竟然是手动对焦。
说说FD镜头:质量非常优秀,几乎没有所谓“狗头”,那时佳能的经营策略与现在不同。大都用料扎实,尤其是老FD ssc,其耐用性不亚于尼康AI头。成像特点是分辨率很高;色彩层次是日本镜头中最好的,香港玩界叫做“发色”。专业级红圈L头的分辨率和明锐度俱佳,色彩饱和,是不可多得的玩物。
佳能的高档手动机我有过F-1、NF-1、A-1、T 90,其中NF-1曾经同时拥有三部――它实在太完美,尤其是机壳居然厚于“敢砸核桃”的尼康F3。镜头有24-35mm/3.5 L(佳能第一支变焦L头),80-200mm/4 L,35-70mm/2.8-3.5 ssc(世界上第一支广角端达到35mm的标准变焦头),50mm/1.4和85mm/1.2 L。关于使用的体会,只说一句:以后再听到“佳能镜头不够锐”的胡话,举手里的红圈镜砸之,哈哈。
我最终放弃它们的原因仅仅是:无法在EOS机身上继续顺畅地使用FD镜头。
我是典型的CN双修吧?

说说宾得
Pentax,国内译为潘太克斯,香港译为宾得,更简洁。
宾得公司整体实力不弱于NC,但主要精力放在120系统上。在日本135手动单反相机时代,它排名第三。但在135单反相机发展之初、M42罗口系统流行时,宾得是日本单反相机第一厂,风头甚劲,其对单反相机的技术贡献(如测光、反光镜、镜头镀膜等)和在业界的影响力,都不是NC能比的。后来尼康、佳能、美能达、托普康等从与德国旁轴相机进行的绝望竞争里转向出来,集中精力投入单反领域、相继推出更先进的卡口机身时,宾得却未能审时度势、顺应潮流,导致逐渐失去市场。虽然1975年终于改为卡口,但为时已晚,难现昔日辉煌了。正所谓“十年河东,十年河西”。
宾得手动相机体积小巧,工艺精细,非常美观。历史上宾得只制造了一部135专业相机LX,这证明它不太重视135市场。但这部LX的综合水准甚至连尼康的工程师都承认稍胜F3,这证明它的实力很强。这一点令宾得135相机的拥趸很无奈,大多只能寄情于非专业的KX、MX、Super A、Z-1(P)和MZ-S。
说说宾得镜头。很多使用日本器材的影友喜欢把自己镜头的成像特点往“德味”上靠,比如美能达的拥趸因美能达与徕卡有过合作而认为美头有德味,尼康的拥趸因尼康早期与蔡司有联系而认为尼头有德味,都挺无聊的。按照这种想当然的推理,也许适马和雅西卡镜头的德味更浓,哈哈。
但宾得的镜头确是日本五大厂中最有德味的,根据是看实际成像:宾得镜头清晰度高,反差中等,层次丰富,色彩真实,通透自然,网络论坛有评语曰:真水无香。在日本镜头圈子里比较,这四个字还算准确。而完全当得起这四个字的,是德国施奈德。
宾得拥趸都知道宾得的名镜集中在星镜族和Limited镜族,其实不尽于此:M42系的王牌是SMC Takumar 15mm/3.5和20mm/4.5;K系时期是一个高峰,15/3.5 Asph、18/3.5、20/4、28/2、28/3.5 Shift、35/2、50/1.2、85/1.8、135/2.5、200/2.5都是名镜,用料扎实,手感优异,分辨率出众;M系时期有M 35mm/1.4,只量产了6支,M* 300mm/4是宾得第一支135专业镜头;追星族迷恋的A* 135mm/1.8和A* 200mm/4 macro是世界最佳,A 100mm/2.8 macro是当时五大原厂里唯一的f/2.8 1:1中焦微距镜头;F 50mm/1.4是世界上分辨率最高的f/1.4标头,而F* 250-600mm/5.6是世界上最杰出的自动变焦“大炮”;独一无二的广角柔焦镜FA 28mm/2.8 Soft,FA* 28-70mm/2.8是四大厂同规格里体积最小的,而80-200mm/2.8分辨率最高、同一性最好……在K系时期,宾得还试制过极夸张的20mm /1.4和300mm/2,但未量产,也许成本太高了?
关于Limited镜头,据说宾得在设计时未追求优异的仪器测试数据,而追求优异的实拍眼感,理由是像差最小、测试数据最好的镜头不一定是成像最舒服的。从三支Limited镜头的实拍照片看,宾得确实做到了这一点,很了不起。
宾得一直是我最喜欢的日本相机品牌。我接触最早的日本单反相机就是宾得K1000,后来有KX、ME super、P 50、Z 20、Z-1P、LX,原厂头有过SMC Takumar 135mm/2.5、K 24/3.5、K 28/2、K 30/2.8、K 135/2.5、K 200/2.5、M* 300/4、A 35/2、A 50/2.8 macro、A* 85/1.4、A 35-105mm/3.5、F 50/1.4和FA 43mm/1.9 Limited。Takumar镜头色调微暖,手感不差于徕卡。K系镜头基本都是精品,是宾得135相机历史上的第一个高峰,其中K 28/2是与Contax四大神镜之一的28/2共同开发的,结构完全一致。A系镜头是宾得手动头里色彩最好的,35/2暗部表现优秀,50/2.8 macro采用浮动镜片结构,35-105mm/3.5是当时难得的光圈恒定。F 50/1.4分辨率一如传说之高。
专业的*镜和limited镜更不用多说。
我曾写过一篇文字《桃园三结义》,来比喻我的宾得最佳手动组合:
刘备:K 28mm f/2
K系镜头是宾德PK卡口最老的系列;刘备论年龄也是三兄弟的老大
K 28/2结构与contax 四大神镜之一的28/2完全一致;刘皇叔同样有贵族血缘,乃是汉室宗亲。
28mm镜头视角宽广,进可人文,退可风景;刘备同样胸怀天下,能屈能伸,是真正的大人物。
K 28/2具备星头的素质,却因彼时宾家尚无军衔制而未列星班;刘备能与曹阿瞒煮酒论英雄,是令一代枭雄最忌惮的两个领袖级人物之一,却因文不及卧龙风雏、武不及关羽张飞而被后世轻视,比起他的两个被后人神化的结拜弟弟,名头是逊色不少。
关羽:A* 85/1.4
A* 85/1.4在宾家A系几大将星里,排名最靠前,用途最广泛,可人像,可风景,可纪实,光径最大最亮,综合素质虽不敢攀Contax 85/1.2或Leica 80/1.4,但可算日本人像镜最佳;关公同样是五虎上将之首,能文能武,用勇有谋,仪表堂堂,忠肝义胆,青龙偃月刀明晃晃寒湛湛光鉴日月,虽然文不及诸葛、武不及吕布,但综合素质确是三国第一人,无怪后世敬之为神。
张飞:M* 300mm f/4
300mm镜头用途狭窄,此如张飞之惟善悍战;M* 300/4形状颀长,比之K 28/2 A* 85/1.4,此如张飞之丈八蛇矛;最近对焦距离长达4m,微距功能匮乏,想俯察品类之细是不可能了,此如张飞之粗犷豪迈;像质优异,结实耐用,此如张飞之武艺精湛,勇冠三军。
诸葛亮:LX
能把刘关张联系到一起成就大业的,惟有诸葛孔明,三国时的四大谋士--诸葛亮、庞统、周瑜、司马懿中,孔明居首;能把K 28/2 A* 85/1.4 M* 300/4联系到一起扫摄天下,最合适的是LX,如果把庞统比作四大专业135手动单反相机里最短命的OM 4T、把周瑜比作最俊逸的NF-1、把司马懿比作最老辣的F3,那么无疑诸葛亮就是最优秀的LX!
二手的宾得好镜太难买了,尤其在中国,是“狼多肉少”。
可能这就是我对宾得相机念念不忘的根源。

说说美能达
在135单反手动时代,美能达在日本五大厂里排名第四。如果单比镜头设计制造水平,它不如排在第五的奥林帕斯。它能够排在奥林匹斯前面,得益于入行较早、系统的整体规模和影响较大。研究一下美能达的手动器材,虽然有一些小特色,但几乎没有顶尖专业产品,镜头更少见使用高档特殊光学玻璃的设计(在这方面奥林帕斯做得更好,遑论NCP),可见那时美能达不具备与NC争夺专业市场的实力。虽然它曾“投石问路”,于1973年生产了专业标准的X-1,在当时与尼康 F2、佳能F1、托普康RE super并称四大专业相机,但影响很小。进入自动时代后,借助于屡获国际大奖的7000 AF等“7字头”机身所打造的强势,美能达下大力气陆续研发推出了一系列专业镜头,比起手动时代有脱胎换骨的进步,并成功地跻身三甲,把宾得挤到了“老四”。
正因为在手动时代美能达是日本准一流厂家,所以徕卡能够与它有一段成功的合作史,就像后来蔡司与雅西卡的联姻一样。不过成功的主要是徕卡,从R3到R7,从R 24mm/2.8到R 70-210mm/4,它不仅从美能达那里买到了合格的机身、镜头零件,从而维系了在最高档135单反领域的市场,并且从美能达那里学到日本单反相机的先进技术――美能达在历史上一贯是先进技术的创新先锋。美能达虽然没吃亏,但也未像拥趸意淫的那样得到徕卡著名的铸镜秘技。这很正常――镜头制造术是徕卡赖以与人竞争、安身立命的本钱,即使在委托肖特厂生产特殊光学玻璃时都对配方严格保密,怎么可能传授给日本人?美能达拥趸们不要继续意淫自己的镜头有“德味 ”了。知道徕卡曾经委托日本三流的适马公司生产R 28-70mm/3.5-4.5?适马镜头因此染上“德味”?恰恰相反,事实是那几款徕卡镜头由于采用日本零件,即使加诸徕卡的镀膜,但成像仍然缺少充足的“徕卡味”,所以多年来受到“徕卡原教旨主义者”抨击,被指为“血统不纯”,例如R 24mm/2.8被讥为“果冻”。呵呵,因此与其说某几款美能达镜头有“德味”,还不如说某几款徕卡镜头有“日味”。当然后来的徕卡R镜已经名副其实,或者至少是徕卡设计的,比如委托日本富冈光学制造的R 80-200mm/4。
回到美能达器材。美能达的整体实力虽然不足与NC展开全面的竞争,但不容小觑。它对相机自动曝光、自动测光、自动对焦和闪光等技术做出的开拓性贡献是首屈一指的,其创新精神无与伦比,并延续至今。这方面的例子很多,不细说。我有过它的9000 AF、9xi两部“9字头”专业机,虽不完美,但很优秀。不过严格地说,美能达制造的专业机身只有A-9――一部手感完美、造型强悍的专业机,品位醇厚如上等烟草,被我拿来与徕卡R8、康泰时RTS III、尼康F4一起誉为世界现代单反相机的“四大美男”。
美能达镜头的特点是普遍色彩夸张,采用圆形光圈的焦外柔和,而暗部表现大多平平。手动头里较好的有20mm/2.8、24mm/2.8 VFC、28mm/2、35mm/1.8、35mm/2.8 shift CA、58mm/1.2、85mm/1.7、85mm/2.8 Varisoft、135mm/2、200/2.8、250mm/5.6 RF、400mm/4.5 APO,24/2.8、35-70/3.5 Macro和70-210/4据说与徕卡有渊源。自动头里,专业级G头在分辨率、反差、畸变矫正等方面的测试数据都做得很好,其中80-200mm /2.8 APO G是四大厂里最小巧的;200mm/4 macro APO G的光学设计效仿尼康(在手动微距镜头制造技术上,美能达在五大厂里最弱);业余级AF 28-135mm/4-4.5和APO 100-300mm值得大力推荐,性价比很高,业余影友不买它们似乎对不起美能达的“美意”;AF 500mm/8 RF是世界唯一的自动对焦折反镜头;著名的“虚像之王”135mm/2.8[T4.5] STF虽然不是G头,但其把玩收藏价值超过G头,是美能达镜头最独特的代表作,铁杆美粉如果不收一个,实在说不过去。
我有过的美能达单反镜头不多,值得说的只有G 28-70mm/2.8:外型像煤气罐,像质精良,味道与我的佳能EF 28-70mm/2.8 L明显不同。整体上我对美能达的兴趣不大。
补充:美能达早期曾经生产120双反相机,颇有名气。

说奥林帕斯
奥林帕斯Olympus是个有趣的“家伙”,特点是小而弥坚,且能折腾,哈哈。
像蔡司等很多著名的相机制造厂一样,奥林帕斯也是靠生产显微镜等光学仪器起家的,日本第一架显微镜是它于1920年推出的,这肯定影响了它后来制造摄影镜头的成像倾向:高清晰度,像显微镜似的纤毫毕现。这让我想起德国著名相机品牌米诺克斯:它以制造微型间谍相机出名,间谍摄影的要求是近摄清晰度高、暗部细节好,对无限远要求不高,所以Minox后来生产的35相机也延续了这个特点。在“出身”影响“气质”这一点上,两者有共同之处,好玩。
奥林帕斯三十年代开始制造相机,1972年推出OM系统第一部相机OM-1,从此引领135单反相机小型化的发展潮流。OM-1开始叫M-1,结果名字与德国徕卡的M系统冲突了,不得不改名为OM-1,搞笑。
奥林帕斯自称生产了四代手动专业相机:OM-1、2、3(Ti)、4(Ti),但被业界认可的只有后二者,郁闷。
自动对焦时代来临后,奥林帕斯以生存为第一要务,在制造了一款不成功的AF相机后,见势不妙,竟然放弃延续十几年的可换镜头单反系统,转而生产桥式相机和民用傻瓜相机,并使Olympus这个名字几乎成为民用胶片傻瓜相机的代名词,市场获利大大的,狡猾。
数码时代来到,奥林帕斯不甘心在单反市场销声匿迹。在“芯越大越好”的历史潮流面前,“小奥”敢冒天下之大不违,逆流而上,“顶风违纪”,延用自家“以小为美,最小最美”的过时理念,悍然推出最小芯的E系列数码单反相机,并继承昔日辉煌的Zuiko镜头制造技术推出Digital Zuiko数码镜族(原Zuiko镜头可转接于E机身,但使用有限制),二者共同构成所谓“世界上最小巧的数码单反新概念摄影系统”,在众多非主流厂家中率先揭竿起义,企图登高一呼,应者如云,从而颠覆CNMP“四大世家”统领江湖的局面,一吐当年被迫退隐的恶气。不料从者寥寥,形单影只,面对由佳能EOS 5D刮起的“低价全幅风暴”和索尼R 1掀起的“大芯DC浪潮”的双面冲击,“小奥”进退失措,嘴硬腿软,虽负隅顽抗,不屈不挠,但前景再次黯然,危矣。
说说奥林帕斯昔日的Zuiko镜头。Zuiko镜头整体反差不逊尼康,细部反差优于尼康,色彩比尼康浓艳。其中最好的是f/2镜系:21/2,24 /2,28/2,35/2,40/2,50/2M,85/2,90/2M,100/2ED,180/2 ED,250/2 ED,这么多f/2,当是刻意为之,写出来整齐好看,读起来反复铺陈,有趣。
Zuiko镜头有几个“第一”,从中可见奥林帕斯的实力:21mm/2是迄今为止量产的光圈最大的21(20)mm原厂镜头;24mm/3.5移轴头是世界第一支超广角移轴镜头,佳能那支EF后来才有;35-80mm/2.8使用高折射率玻璃和ED镜片,是日本手动标变头里最好的,比NCPM的类似镜头都好;90mm/2 macro是日本制造的光圈最大的微距镜头,采用APO设计,至今仍是日本中焦微距第一镜,我给它起了绰号“孔雀翎”,厉害。
我拥有过奥林帕斯的一身一头:苗条的OM-2,美丽的90mm/2 micro。我拿这个镜头与我的徕卡“大头九”(非AA版)比较成像――抛开“虚幻”的味道不谈,全开光圈时“孔雀翎”比“大头九”稍锐利,f/8时二者不相上下。用“孔雀翎”拍阴天的海水,你会理解它反差的优异。看“孔雀翎”出的大片,你会惊叹“毕竟是显微名家的技术精华啊”,佩服。

所有跟帖: 

非常感谢,这是真正有价值的信息 -Ubuntu704- 给 Ubuntu704 发送悄悄话 (0 bytes) () 01/27/2009 postreply 18:33:09

玩相机玩到最后就是玩镜头, -将军令- 给 将军令 发送悄悄话 将军令 的博客首页 (124 bytes) () 01/27/2009 postreply 18:35:46

我实用主义,清晰就好,试了朋友的$500傻瓜,发现不清晰,所以想买单反 -Ubuntu704- 给 Ubuntu704 发送悄悄话 (0 bytes) () 01/27/2009 postreply 18:40:50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