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T 书画真伪之争

  艺术品与其它消费品不同,真伪优劣的鉴定不仅门槛高而且功夫深,甚至可以说,鉴别真伪正是书画收藏乐趣之一。2010年北宋黄庭坚书法长卷《砥柱铭》以总价 4.368亿元成交,创造了中国艺术品拍卖的世界纪录。随后,《砥柱铭》“赝品说”在坊间传得沸沸扬。其实,因《砥柱铭》没有作者黄庭坚的落款,其真伪问题一直就是争论的焦点。权威鉴定专家张习武先生曾表示,文物存在真伪之争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除去考古发掘现场获得的文物之外,甚至在博物馆收藏展示的个别藏品都有可能存在是真是假的争论。在历史上,一些即使经过《石渠宝笈》著录,被皇帝把玩过的宝贝,有些真伪之争到现在都没有结束。

《功甫帖》引发“群架”





2013年9月19日,在纽约苏富比举办“中国传统书画精品”拍卖会上,中国收藏家刘益谦宋最终以720万美元拍得苏轼书法《功甫帖》。

随后,上海博物馆书画研究部钟银兰、单国霖、凌利中三位研究员对利用“双钩廓填”之法制造赝品的画史现象进行了深入的考证和研究,并以晚清李佐贤《书画鉴影》中著录的《苏米翰札合册》中的苏轼《刘锡敕》、《功甫帖》两件伪本作为重点案例典型。“双钩廓填”又称“双钩填墨”,在唐宋时主要用来保护原迹,临摹学习,此法易于传潘流行、到了刻帖成风的晚清,成了坊间作伪、制造书法赝品、欺世牟利的主要手段之一。对此,刘益谦表示,参与苏富比拍卖前,除张荣德、马成名二位专家外,通过私下渠道向包括朱绍良、陆忠、尹光华在内的十几位海内外资深书画鉴定专家咨询过,除其中一位颜先生跟他说不能买以外,其余人士都持肯定和支持态度。书画鉴定专家朱绍良于2014年1月发表声明称,他保持初始意见,坚持认为苏富比拍品《功甫帖》为真迹,并说如果刘益谦想要放弃《功甫帖》,他愿意接手购藏。

2014年1月中旬,苏富比专家团队经过再次论证,并听取了包括中国大陆文博前辈在内的国际及国内专家和业内人士的专业意见,坚持认为纽约苏富比成功拍卖的苏轼《功甫帖》,是一件流传有绪,历经清初安岐《墨缘汇观》等历代专著著录,包括近现代鉴定大家张葱玉、徐邦达先生鉴定并肯定为苏轼真迹的墨迹本。不同意钟银兰、单国霖、凌利中三位研究员先生所指认的该作品是清中晚期“双钩廓填”本的结论。

4亿《砥柱铭》被疑是赝品



《砥柱铭》局部





2010 年6月,在北京保利春拍会上,《砥柱铭》卷以3.9亿元落槌,加上佣金4.368亿元成交,创下当时中国文物与艺术品拍卖新的世界纪录。此后,有媒体发表文章,称《砥柱铭》非黄庭坚真迹,而是明末后赝品。2010年7月5日,《人民日报》主办《文史参考》发表《砥柱铭八大疑团》等一组文章,质疑《砥柱铭》卷为赝品。至此,有关《砥柱铭》真伪的议论便此起彼伏。

台湾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傅申根据其35年来的研究成果,发表《从迟疑到肯定——黄庭坚书〈砥柱铭卷〉研究》,从文献资料、书法风格等多方面论证。尤其是通过《砥柱铭》是黄庭坚在被贬期间送给杨明叔的作品这一历史线索,加上《砥柱铭》与当时作品的风格基本一致这几点证据,大致确定作品完成时间为1101年左右,肯定《砥柱铭》为黄庭坚真迹。

《溪岸图》被疑张大千最成功欺世作品



董源 《溪岸图》 绢本设色 221.5×110厘米 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藏



1997 年,纽约大都会博物馆董事唐骝千出巨资购得《溪岸图》,并捐给大都会博物馆,《纽约时报》在头版刊登此画并称其为中国的《蒙娜丽莎》。然而同年8月,美国《纽约客》杂志刊登一篇爆炸性文章,美国中国绘画史研究元老高居翰称《溪岸图》为赝品。1999年,大都会博物馆专门召开国际研讨会,探讨中国古代绘画的鉴定问题,会议几乎聚集了西方所有的中国美术史专家和部分中国大陆、台湾学者,然而最终并未达成共识。

持“作伪说”的包括高居翰、日本的中国美术史家古原宏伸、前克里夫兰博物馆馆长李雪曼等。高居翰列出14条证据,试图论证张大千不仅伪造了《溪岸图》,而且伙同徐悲鸿、谢稚柳、丁羲元等伪造了《溪岸图》的收藏史,称此画是张大千最成功的欺世之作。

持“真迹说”的则有方闻、丁羲元和国内鉴赏家谢稚柳和启功,而持“五代北宋”说的则包括耶鲁大学教授班宗华、何慕文,台湾大学教授傅申,台北故宫石守谦,北京故宫徐邦达和杨新。各方均言之凿凿,真相在数十位专家的上百篇文章里越发显得扑朔迷离。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何慕文利用现代科技对《溪岸图》的材质进行了检测。红外X光摄影显示,《溪岸图》历史上经过3次装裱,他在论文中称,《溪岸图》绢面的经纬粗细和结构、色调、保存状态、修复方式及印鉴磨损与公认的北宋屈鼎《夏山图》相似,而与公认的张大千作伪的《藏林叠嶂》等画有巨大差异,为支持《溪岸图》是古画而非张大千伪作提供了证据。

张大千《仿石溪山水图》——中国拍卖业第一案



1995 年,在浙江国际商品拍卖中心举办的秋季书画拍卖会上,浙江绍兴中澳纺织品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定林以110万元拍下了张大千的画作《仿石溪山水图》。右侧有谢稚柳的题跋,左侧有徐邦达的题跋。买到《仿石溪山水图》不久,王定林发现在台湾的拍卖会上也曾卖过此画。于是,王定林到北京找到徐邦达先生,请他对这幅画做个鉴定。后经徐邦达鉴定,王定林所拍的《仿石溪山水图》上他的题跋是从真迹上“移花接木”拼凑到这幅画上的。谢稚柳的签字笔迹虽然是真的,但原来是题在画上的,现在却跑到画外的裱绢上,肯定是造假者将真画上的题字割下移到假画上,以弄假成真。王定林根据徐邦达的鉴定意见要求拍卖公司退货,拍卖公司无奈,又去找公司的鉴定顾问谢稚柳先生做鉴定。与张大千过从甚密的谢稚柳却表示,“确定此图为真迹无疑”,拍卖公司因此拒绝退货。王定林于1996 年1月向杭州市中级人民法院起诉,要求浙江国际商品拍卖中心收回此画,退还画款。三年后,最高人民法院最终判决,中国拍卖业第一案——张大千《仿石溪山水图》拍卖纠纷案,最终以原告王定林获胜而结束。

《雪竹图》 “南谢北徐”结论不同



徐熙 《雪竹图》 绢本水墨 151.1×99.2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





《雪竹图》是一幅没有题款的绢本画,原为近现代著名书画收藏家钱镜塘收藏,后入藏上海博物馆,不过,正是这件作品,引发了被誉为鉴定界“南谢北徐” 的争议。谢稚柳鉴定后认为,《雪竹图》出自五代南唐画家徐熙之手;而徐邦达鉴定后认为,《雪竹图》早不过南宋中期,晚可以到元明之间;因此不会是徐熙或徐派画作。

二人的不同观点主要体现在3篇学术文章中:谢稚柳于1973年发表了《徐熙落墨兼论〈雪竹图〉》,徐邦达在1983年第2期《艺与美》上发表了《徐熙‘落墨花’画法试探》,谢稚柳1986年在香港看到徐文后,撰写了《再论徐熙落墨花——答徐邦达先生〈徐熙落墨花画法试探〉》。二人的分歧焦点主要在两个方面:其一是对“落墨”的理解,另一方面是作品使用绢本尺幅来断定时代。

谢稚柳与徐邦达是当代中国书画鉴定界两位闻名遐迩的鉴定家,为我国古书画的鉴定和收藏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两位鉴定家尽管存在着矛盾,但主要是学术之争,以其深厚的修养和学识,为书画鉴定留下宝贵的经验。

“兰亭论辩”从未停止



1965 年,郭沫若在《文物》杂志上发表了《由王谢墓志的出土论到〈兰亭序〉的真伪》一文,认为《兰亭序》从书法到文章均为伪作。当时仅有江苏省博物馆书法家高二适写了一篇《〈兰亭序〉的真伪驳议》,引证大量文献和法帖资料,提出“《兰亭序》为王羲之所作是不可更易的铁案”。这篇“对台戏”的文章推出后,引发了国内学术界和书法爱好者的极大兴趣,在短短半年时间内,全国各报刊上发表的争鸣文章有几十篇之多,双方各执其理,这就是著名的“兰亭论辩”。在郭沫若与高二适之后,随着晋代文物出土数量的增多,学术研究也不断深入,人们对于《兰亭序》的真伪又开始了新一轮的辩论。第二轮的论辩高潮始于1977年,终于 1981年,短短4年间的论辩,收录于苏州大学出版社的《兰亭论集》中。在这样的形势下,“兰亭学”的概念被学者提出,并被扩充到了广泛的研究中去。



来源:闹木闹木

所有跟帖: 

阅读性强。 -物外趣- 给 物外趣 发送悄悄话 物外趣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3/17/2015 postreply 19:42:25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