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海燕》 油画 潘嘉俊23岁成名作】

来源: 偃月劃戟 2014-07-10 22:12:56 []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29083 bytes)






















影响一代人的《我是海燕》背后的故事
录入时间:2013-05-06

    4月23日上午,潘嘉俊老师在广东美术馆人文图书馆会议室给广大观众“讲古”,讲述“海燕”背后的故事。油画《我是海燕》创作于1971年秋至1972年春,当时他还是个23岁的战士,从未进过美术院校。这年9月,他跟随广州军区“海上军需服务队”到万山要塞体验生活。

    见到海岛上的线路维护兵为保证战备线路畅通无阻,不畏艰险辛劳工作的情景,很受感动,就画了张创作草图,画面是礁石上两个维护兵正在狂风恶浪中抢修电缆。但草图没能在美术学习班通过。大家认为,“修电缆”这个工作场面过于专业,群众看不懂。

    顺着“电话线路”,潘嘉俊又重新构思,改成一个女兵在暴雨中攀电杆接线路;横构图改成竖构图。并将视平线压低,以突出人物“凌空”的感觉。潘嘉俊借来话务兵用的工具,一遍遍写生。为表现湿衣服的质感,将自己的衣服淋湿了,拍下照片作参考。画面上的女兵,是他根据自己多年的写生和所搜集到的一些图片资料创作的。创作时没用模特。

    《我是海燕》出名后,中央电视台拍专题新闻、八一电影制片厂拍《部队生活简报》却要有潘嘉俊对着模特写生的镜头。部队赶紧从军区通讯总站调来七八位女兵,开车送到广州流花公园。她们摆好姿势,潘嘉俊则作写生状,让摄影机来拍摄。

    因为画了《我是海燕》,正值韶华的潘嘉俊收到了不少女战士的来信。这些信都是经军区美术组转交的。信一多,美术组紧张了;怕出“事”,于是就把这类信悄悄扣下了。来信中有没有情书?潘嘉俊笑着说:“当时我只是一个战士,一心就想画画,别的什么都不想。谈恋爱还是五六年以后的事情了”。

    这件作品的创作过程和艺术成就,都很典型地反映了“文革”美术创作的时代特征:深入基层生活以收集素材,集思广益以提炼主题,突出和讴歌主要英雄的典型形象。

    画面上这位在暴风雨中检修通讯线路的女解放军战士,犹如勇敢搏击风雨的海燕;作品的题目《我是海燕》更是这一作品画题中的亮点——它既是话务兵的联络暗号,又有女战士是暴风雨中的海燕的寓意。

    在1973年发表的一篇题为《暴风雨中的“海燕”》的评论文章中说:“天色的阴暗,暴雨的倾注,雷电的闪光等,都描绘得真实、自然,给人物形象以有力的烘托。恶劣的天气所构成的艰苦环境,与人物镇定自若、勇敢乐观的神情和姿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经过作者精心刻画的面部,在冷色调的天空衬托下,显得格外响亮突出。同时还运用了虚实对比,使画面层次分明,主体突出。例如把人物面部的轮廓描绘得特别清晰,明暗对比强烈集中。”这些评论话语所表述的正是“文革”美术创作的典型审美理想。

注:《我是海燕》的相关资料

    《我是海燕》的画面上,一位解放军女战士在暴风雨中攀上电线杆检修通讯线路,狂风中翻飞的军用雨衣像展开的翅膀衬托着女战士矫健的身影,犹如勇敢搏击风雨的海燕。这是一件深受群众喜爱,被大量刊登、出版和发行的作品。

    《我是海燕》创作于1971年秋至1972年春,当时的潘嘉俊是解放军工程兵建筑第225团的一名战士。这幅油画入选1972年全国美展和全军美展,分别在中国美术馆与革命军事博物馆展出。这幅油画一经展出,即被《人民日报》、《解放军报》、《解放军画报》等多家重要报刊登载,并被出版社印制大量单张在全国范围出版发行,在社会上流行很广。当年中央电视台播出的新闻专题和八一电影制片厂拍摄的《部队生活简报第五辑》介绍了这幅作品和作者。 《我是海燕》还被送到阿尔巴尼亚、罗马尼亚、南斯拉夫等东欧国家展出。90年代出版的大型历史资料图册《新中国大博览》和《20世纪中国全纪录》也收录了这幅作品。

    解放军总政歌舞团和广州军区战士歌舞团曾分别把《我是海燕》改编成女声小组唱和舞蹈节目在舞台上演出。导演谢晋执导的故事片《青春》里第一次上银幕的女演员陈冲饰演主角,表现以为小哑巴康复后入伍当了话务兵,在一个风雨交加的日子里抢修通讯线路,发出“我是海燕”的呼叫。

    这件幅经典之作,形象地展现了那个激情燃烧的时代中青年人的精神面貌和情感,激励和鼓舞了一代又一代的年青人。很多人都把这幅画挂在自己的工作场所、房间甚至床头,以此激励自己到艰苦的环境中去锻炼。一些部队战士、上山下乡知青把这幅画帖在自己的剪报或日记本上,有些女话务后把这幅画的印刷品挂在电话班的机房里。如抗日名将吉鸿昌将军的外孙郑吉安,就非常喜欢这幅画,以此激励自己到艰苦环境中去锻炼。


油画《我是海燕》的作者潘嘉俊为众多艺术爱好者讲述这张名作背后的故事


《我是海燕》作为广东美术馆建馆以来借出参展率最高的作品之一,深受国内外美术馆和艺术爱好者的喜爱


讲座现场吸引众多观众


年轻时的潘嘉俊


《我是海燕》的初稿——“修电缆”


《我是海燕》的原型——红色女话务兵


影响一代人的《我是海燕》

广东美术馆人文图书馆












    • 潘嘉俊

             人物概述
             潘嘉俊1947年10月生于广东南海。自幼酷爱美术。擅长油画,兼事漫画、插图等。曾在湖南衡阳某部从事美术创作和美术编辑工作。现任广东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参与多项全国性和广东省的大型美术活动的策划与组织。以油画《我是海燕》名噪一时。主要作品有:《我是海燕》《挽回失去的青春》(合作)《1924·黄埔》《画架前的李铁夫》《声声入耳》等。有作品被中国美术馆等收藏。
       
             《我是海燕》
             人物“凌空”
             油画《我是海燕》曾参加1972年全国美展,深受好评,现由中国美术馆收藏。《我是海燕》创作于1971年秋至1972年春,当时潘嘉俊还是个23岁的战士,从未进过美术院校。这年9月,他跟随广州军区“海上军需服务队”到万山要塞体验生活。见到海岛上的线路维护兵为保证战备线路畅通无阻,不畏艰险辛劳工作的情景,很受感动,就画了张创作草图,画面是礁石上两个维护兵正在狂风恶浪中抢修电缆。但草图没能在美术学习班通过。大家认为,“修电缆”这个工作场面过于专业,群众看不懂。顺着“电话线路”,潘嘉俊又重新构思,改成一个女兵在暴雨中攀电杆接线路;横构图改成竖构图。并将视平线压低,以突出人物“凌空”的感觉。潘嘉俊借来话务兵用的工具,一遍遍写生。为表现湿衣服的质感,将自己的衣服淋湿了,拍下照片作参考。画面上的女兵,是他根据自己多年的写生和所搜集到的一些图片资料创作的,没用模特。
             女战士来信
             

      《我是海燕》出名后,中央电视台拍专题新闻,八一电影制片厂拍《部队生活简报》却要有潘嘉俊对着模特写生的镜头。部队赶紧从军区通讯总站调来七八位女兵,开车送到广州流花公园。她们摆好姿势,潘嘉俊则作写生状,让摄影机来拍摄……因为画了《我是海燕》,正值韶华的潘嘉俊收到了不少女战士的来信。这些信都是经军区美术组转交的。信一多,美术组紧张了;怕出“事”,于是就把这类信悄悄扣下了……来信中有没有情书?潘嘉俊笑着说:“当时我只是一个战士,一心就想画画,别的什么都不想。谈恋爱还是五六年以后的事情了”。
              典型“文革”审美
             《我是海燕》的创作过程和艺术成就,都很典型地反映了“文革”美术创作的时代特征:深入基层生活以收集素材,集思广益以提炼主题,突出和讴歌主要英雄的典型形象。画面上这位在暴风雨中检修通讯线路的女解放军战士,犹如勇敢搏击风雨的海燕;作品的题目《我是海燕》更是这一作品画题中的亮点——它既是话务兵的联络暗号,又有女战士是暴风雨中的海燕的寓意。1973年发表的一篇题为《暴风雨中的“海燕”》的评论文章中说:“天色的阴暗,暴雨的倾注,雷电的闪光等,都描绘得真实、自然,给人物形象以有力的烘托。恶劣的天气所构成的艰苦环境,与人物镇定自若、勇敢乐观的神情和姿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经过作者精心刻画的面部,在冷色调的天空衬托下,显得格外响亮突出。同时还运用了虚实对比,使画面层次分明,主体突出。例如把人物面部的轮廓描绘得特别清晰,明暗对比强烈集中。”这些评论话语所表述的正是“文革”美术创作的典型审美理想。
            

       
      《1924·黄埔军校》
             黄埔军校大阅兵
             1924年6月,中国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在中国共产党和苏联的支持和帮助下,在广州创办了“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因其校址设在广州东南的黄埔岛,史称黄埔军校孙中山亲任校总理,他在开学典礼上明确宣布办校宗旨是“创建革命军,挽救中国之危亡”。实践中,黄埔军校也为中国革命培养了大批军事政治人才。与美国西点军校、英国桑赫斯特皇家军事学院、苏联伏龙芝军事学院齐名的世界四大著名军校之一的黄埔军校,带给广州人多少骄傲和自豪自不必言说,每一个生长、生活在南粤大地的华夏子民都有着黄埔情结,代代相传,浓郁而久长。
             对于潘嘉俊来说,他的黄埔情结似乎更加浓烈些,21年的军旅生涯让他对军事题材的创作格外有激情,“我熟悉黄埔军校,并画过有关的连环画、单幅油画和肖像画”,他说,至今尚未出现一幅表现黄埔军校历史的大型美术作品,同时,“人们记忆中关于阅兵的场景作品也极少”,因此,“另辟蹊径、独树一帜”成为潘嘉俊选题的立意。
             自评:胜在疏密有致
             刚刚完成画作的潘嘉俊还未来得及与业界朋友切磋此次创作的得失,但他个人认为,他的《1924·黄埔军校》之所以能脱颖而出,赢就赢在能把这许多纷繁复杂的形象和绘画元素处理得“有疏有密、将油画的层次感、空间感和节奏感表现得比较到位。”
       
       

       

       

       

       

    •  

所有跟帖: 

和那副“毛主席去安源"一样,是一副政治色彩浓厚的宣传画,没有多少艺术价值。 -browncup- 给 browncup 发送悄悄话 (0 bytes) () 07/11/2014 postreply 09:22:31

去安源 没看出艺术的高超; 海燕 有捕获力; 艺术价值, 不是小看你,你丫 根不懂, -偃月劃戟- 给 偃月劃戟 发送悄悄话 (0 bytes) () 07/11/2014 postreply 09:28:32

这个不能算是政治色彩浓厚的宣传画,因为它没有生硬地要表现一个什么主题。 -水中捞月- 给 水中捞月 发送悄悄话 水中捞月 的博客首页 (366 bytes) () 07/11/2014 postreply 11:09:12

"美术组紧张了;怕出“事”,于是就,,,"哈哈哈! -xiaolanwa- 给 xiaolanwa 发送悄悄话 xiaolanwa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7/11/2014 postreply 20:16:26

安全带位置搞笑,作者凭空想象,缺乏基本生活体验。画面捕获力感染力就免谈了! -andrew0902- 给 andrew0902 发送悄悄话 andrew0902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7/14/2014 postreply 08:24:38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

发现Adblock插件

如要继续浏览
请支持本站 请务必在本站关闭/移除任何Adblock

关闭Adblock后 请点击

请参考如何关闭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装Adblock plus用户请点击浏览器图标
选择“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装Adblock用户请点击图标
选择“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