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笑话:
在国内拉琴的,出了国变教琴的。
在国内做琴的,出了国变修琴的。
为什么?市场需求。
尽管现在国内拉提琴的人很多,提琴毕竟是从欧洲传来的乐器,国内真正的欧洲老乐器还是少。西门知道,当年大如中央乐团,上海交响乐团等,拥有的欧洲名琴数量也是有限。最多是十月革命白俄带来一批,二战逃避希特勒迫害的欧洲犹太音乐家带来一批。前者多在东北,北京一带,后者多在上海,广州等南方。现在回国带回 不少,很多外国提琴制造商也在中国卖他们的新琴,但毕竟修古老提琴的市场有限。所以手工好的提琴师以做琴为主。主打各种国际制琴比赛。近年来成绩很大。
国外则不同,欧洲不必说,原来就是提琴产地。就是美国,除不少欧洲移民带来不少外,欧洲各国的提琴制造商历来把美国当目标市场,从十九世纪末到现在不知有多少把各种级别的提琴出口到美国来。二次大战后,美国经济发达,更有不少大收藏家到欧洲收罗顶级名琴,所以国外古琴老琴多,不是国内能比拟的。旧琴老琴一多,维修自然是大问题。
小提琴的面板是白松(Spruce),底板是枫木(Maple)。白松木质较松,是振动的好材料。但是木质松就容易开裂。此外,面板侧板琴颈等交接处也容易脱胶。老琴名琴修复,在国外价值不菲,修裂缝是以英寸计算的,比做琴的经济效益不知要好多少。所以在国外的中国制琴大师很多都在修琴。
修琴的裂缝,以裂缝所在地位置和裂缝的长度考量:
一般不重要地方的短小裂纹,从外面挤点胶进去,用一种特殊的夹具夹在琴板两头,加紧就把裂纹挤住了。还要要另一种压住上下的夹具,压在一长条有机玻璃上,有机玻璃顺裂纹压住,就把裂纹两头夹平了。用专门的动物胶,几个小时就干。
较大的裂缝就麻烦了,要把面板揭开,把裂缝茬口清干净,用上述办法粘上。完了要打一串补丁,为裂纹加固。补丁也用白松木做成。完后还要把补丁修平整,看上去漂亮。每个修琴大师的修法各有不同。
裂缝中最麻烦的有两种,一种是音柱裂缝,一种是低音梁裂缝。音柱的作用是把提琴面板的振动传到底板,使两面一起振动。这就是为什么有音柱的现代提琴比没有音柱的古提琴声音响那么多的原因。音柱顶在提琴里,两头吃力。如受到撞击,弄不好面板或底板音柱顶到底地方就裂掉了。这类裂缝最难修。不但要把琴打开,还要在裂缝接触音柱的地方挖掉椭圆形的一个凹坑,另用一块白松木做成相应的凸面镶上去,然后取平。就是大师补的,因为补丁处吃力,日久也难免不再开裂。所以有背板音柱补木(叫Patch)的琴,价钱比完整的琴要便宜30 – 50%。
低音梁裂缝因为顺着低音梁走,不便打补丁。有的修琴师一怒之下,把旧低音梁铲去,补好裂缝后,再装新音梁。麻烦是麻烦。羊毛出在羊身上。要修琴顾客买单。。。
提琴行靠修裂缝维持商店运作的相当一部分开支。想想也是很有意思的事情。
谢谢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