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家的80年代:喝最便宜的酒,谈论最高的问题

来源: 电影资料馆 2014-03-14 14:03:53 []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19054 bytes)
本文内容已被 [ 电影资料馆 ] 在 2014-03-15 20:35:34 编辑过。如有问题,请报告版主或论坛管理删除.
 

 陈 晓楠:2012年,年底,崔健在北京举办演唱会,这是他很长一段时间以来首次举办个人演唱会,之后陆续在多家电视台路面,对于这位中国摇滚乐界的“教父” 级的人物,摇滚乐迷们依然热情高涨,所有人都记得他的那首歌《一无所有》,在26年前揭开了中国音乐的新的篇章,对于这首歌来说,人们感触到的或许不仅仅 是不同文化的力量,更是追忆那个时代的个人痕迹。

  赵忠祥:有血有肉的我,出现了一个人性化的一个时代,这个时代是在中国 的历史上面是一个巨大的精神上的这种翻天覆地变化的一个时期,因此在这样一个巨变的时期,每一个人都有每一个人的期望,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努力,每一个人 也会留下那个时代的遗憾和那个时代的这样一种成功。

  主持人的第一人称不是我们了,而是我,这在过去,在我的理念当中,在我们过去的老传统当中,是绝不允许的,怎么会电视里出现你,你谁呀,尽管这个你并不是单独的一个你,你也是代表一个栏目,代表一个更广义的我。

  解说:改革开放初期,打开的国门在政治、科技、文化、艺术等领域大量的涌尽了西方思潮,这些思潮改变了中国人的生活与思考方式。

  1980年,年轻的四川画家罗中立,痴迷于西方绘画,他正在为创作的巨型肖像画《父亲》做着最后的修改,《父亲》一画借鉴了美国画家克洛斯肖像画的风格,采用照相写实主义手法,刻画了中国的一位普通的老百姓。

  赵忠祥:有一个在这样一种艰难困苦的一个欢迎当中,那种不屈的灵魂,那种善良的,怎么说呢?就会让你通过这样一个形象,让你感到一个方方面面的一个信息,你有多大的想像空间它都可以满足你。

  张晓刚(艺术家):这个国家正在发生巨变,各种价值观,而且对历史的看法,你对文化的看法,包括你对政治的看法,你对社会的看法都在变。

  赵忠祥:我们确实不能都说我们自己什么都做得好,我们确实有很多东西已经耽误了,特别是在经济发展上,科技进步上和人们的生活丰富多彩上,我们有很多不足之处。

  1983年春节联欢晚会:中央电视台全体工作人员祝您合家幸福,万事如意,春节愉快,好,现在春节联欢晚会正式开始。

  解说:1983年,为了满足大众的文化生活,第一届春节晚会出现了,这届春晚创造了很多第一,其中最让赵忠祥记忆犹新的,就是李谷一延长的歌曲《乡恋》。

  赵忠祥:到了春节这个时候呢,人们忽然间就冒天下之大不韪,就点唱了,点唱了这时央视就要表态了,你播还是不播,后来不是说我们台里就决定,让李谷一唱,李谷一唱以后没得说了,中央电视台播了,你底下还叨唠什么,闭嘴。

  解说:80年代,外国名著出现在大小书店的摊位,中国出现了流行音乐,摇滚乐,电视里出现了《小花》《新星》,关注普通人的影视作品。

  韩磊(摄影家):可能在今天来说,我们看来这种资讯,我觉得已经不稀奇了,但是那个时代来说,它真的做到一个非常非常的很开放的这样一个状态。

  栗 宪庭:它是跟资讯有关系的,因为中国近一百多年,一直是跟资讯有关系的,比如说五四运动以后,五四运动就是在中国开放,开始是洋务派强调船坚炮利,中国被 打败了,要强调向西方学习船坚炮利,后来五四运动,就是新文华运动以后,就更强调一个民主和科学,那么在艺术上,它打倒了文人画,强调艺术,引进西方的现 实主义。

  解说:这时的艺术领域也受到了西方艺术的冲击与影响,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后来,人们把这一时期的艺术变革称为85美术新潮。

  栗宪庭:所谓八五运动是从,其实是70年代末就有这个群体,就是这个群体现象,是从70年代末就有的,但是那个时候不叫群体,那时候叫画会。

  解说:四川美术学院是第一批引进西方现代派艺术理念的美术院校之一,1980年,星星美展结束后,黄锐和马德升结伴到全国各地宣传星星美展的理念,其中就来到了四川美术学院,黄锐和马德升在这里进行了精采的演讲。

  张 晓刚:印象很深,马德升的口才很好,黄锐可能比较理性,那马德升很有煽动性,他那形象也很煽动人,然后他讲话那种,抑扬顿挫激扬的那种感觉很有煽动性,当 时我记得在教室里面挤满了人,那会儿讲座不像现在这么正常,那会儿讲座总是有一种革命要来的那种氛围,看他们画的画也不一定特喜欢,但是我觉得他们这种追 求艺术的态度我很欣赏,也很敬佩。

  解说:张晓刚,中国当代油画家,自幼喜爱绘画。1976年文革还未结束时,还不到20岁的张晓刚正在云南一个山区里插队,他在劳动的间隙坚持绘画,刚开始画一些风景,后来0逐渐也画一些农民形象,此时他对艺术还处于朦胧状态,对于西方艺术也没有过多的了解。

  张晓刚:当时青的劳动之余也还是在坚持在画,画素描画色彩,然后冲突可能有时间会去,到昆明把画带给老司看一看,最后我考上大学,离开云南。

  解说:与此同时,东北某个粮仓中另一位痴迷于绘画名叫王广义的年轻人,正在搬运着一包包沉重的麻袋,他还要从一个月二十几块钱的工资当中积攒一部分,用于购买绘画用品。

  王 广义:这边有一种麻袋和粮食混合的味道,因为和我早期,我在农村当知青的时候,我在粮库工作过,粮库那种工作,应该说我这个想法是最初的来源和这有关系, 因为在粮库工作的时候我扛过麻袋,把它摆到里面,然后里面那个气味,这个对我记忆特别深,我最初这个展览做之前,来现场看场地的时候,这里面没有任何东 西,就是整个空间本身,空间本身的体量给我一个特别大的震撼。

  陈晓楠:2012年冬天,王广义在北京今日美术馆举办个 展,几天之后,张晓刚北京798的个展也拉开了帷幕,两次展览都吸引了大批艺术界的人士和艺术爱好者,如今这两位世界知名的中国当代艺术家早已用不着为经 济担忧,王广义和张晓刚作为85美术新潮时期重要的艺术群体的主要领导者,参与并且见证了中国当代艺术八十年代的发展与繁荣。

  解说:1977年底,中央决定恢复高考,云南山里插队的张晓刚听到这个消息后,就尝试报考美术学院,然而,美术学院对当时的张晓刚来说,还是一个高不可攀的神圣殿堂。

  张晓刚:打开一看,浅黄色的录取通知书,上面写着,四川美术学院油画系,哇,我一下头就晕掉了,我觉得这个是,就是我刚才讲的,老天给我一个很大的一个恩赐,当时很激动,第一个念头就是骑着自行车飞快的就去找我老师,跟他讲,我考上了,我老师也没想到,我是考上四川美院。

  王广义:1980年我考上,杭州浙江美术学院,现在叫中国美术学院,当时在中国的这几个美术学院中,应当说浙美是开放最早。

  张晓刚:他们画的太好了,比我想像的还要好,就是我还没有见过这么好的素描。

  王广义:从我艺术的整个道路而言,我在杭州读书对我是非常重要的。

  张晓刚:大家都有共同的一种求新、求变革,求发展,这么一个心态,大家一起来面对这个新的文化背景。

  解说:这一时期,艺术院校的学生看到了塞尚,马蒂斯、梵高、杜尚、安迪沃霍尔,印象派、野兽派,达达主义,波普艺术等众多的现代艺术家和艺术流派,并被深深吸引。

  张晓刚:我是班上的现代派,喜欢梵高,喜欢表现主义,古典的画家喜欢米勒,所以我想那个风格,米勒和梵高这两个是我特别特别喜欢的那个阶段,总想把他们两个结合在一起,在当时那个时代就显的过于自我,学校通不过。

  王广义:我在读书时候,我一直不知道为什么,就是老师不喜欢我,但是现在我知道了,因为老师还是喜欢那种比较规规矩矩的学生。

  方力钧:西方的各种现代主义流派的影响,所以学生和教师之间经常会有很厉害的冲突和矛盾。

  解说:虽然很多学生的绘画理念并不被认同,但是大学时期对他们尤为重要,因为他们在这里率先获得了西方绘画理念。

  张晓刚:感觉这个社会的大的动荡,好像和每一个人都有关系,你都是融入在一个火红的年代里边,多多少少你都会感觉到,你和时代的这种关系很紧密,不像我毕业以后,一下就觉得离开这个时代了,在学校里边这个氛围特别浓。

  解说:毕业后,张晓刚被分配到了家乡云南,后来辗转回到四川,在四川张晓刚经历了一段酗酒的生活。

张晓刚:留长发啊,穿牛仔裤啊,觉得你要反叛,喝酒等等,就变成这么一小窝,这么一种叛逆青年,这样来生活,而且没有任何展览机会,慢慢慢慢几年下来,你房子里边床上,地下,床底下全是画,全是书,慢慢你的空间越来越小,几个朋友的生活状况都是这样,到最后身体也弄垮掉。

  解说:王广义毕业后,回到老家哈尔滨教书,并和相恋多年的女友结婚。

  王广义:上大学生活来源是,一个是我女朋友她在铁路上班,每月把她的工资给我一半,当时学校给了我一个8平米的房子,而且还是地下室,我们就是在那结得婚,现在想起来还是很有意思,年轻还是,年轻对一切都是无所谓的,很高兴。

  解说:在王广义和张晓刚的艺术道路上,有一个人,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个人就是《美术》编辑,栗宪庭。

  王广义:1986年的六七月份吧,那个时候我29,他比我大十几岁吧,给我第一眼印象很慈善,就是今天给我的仍然很像,老栗是一个很善良的人,话不多,很善良。

  解说:栗宪庭,著名策展人,艺术圈给了栗宪庭一个亲切的称谓,老栗,栗宪庭从最初在《美术》发表关于星星美展的文章后,几乎每一次当代艺术的主要事件,栗宪庭都会参与其中。

  王广义:一开始是我一个人去,后来又来了很多人。

  张晓刚:他开始星星美展之后,他开始做了四川滑派的宣传和报道,那个时候就觉得《美术》杂志力量很大,所以他们在学校来,经常来,来了以后,学校都像接待领导的一样接待他。

  方力钧:我读中央美术学院的时候,其实跟栗宪庭老师往来最多,接触的最多,报纸那时候对学生影响力最大,尤其是在北京这个地方。

 栗 宪庭:因为当时媒体很少,尤其像《美术》杂志,当时全国美协的机关刊物,因为中国的这个舆论,起到一种舆论导向,文革中上当受骗,包括文革前,就是有媒体 这种大量的宣传是被系,后来看到真实,那时候说,我今天站在一个编辑的岗位上,我有某种权力我就不能够再去欺骗,利用这个权利来欺骗人,还要必须强调真 实。

  张晓刚:我一直到1988年我才第二次见他,后来见到他,他说,你这几年跑哪去了,他说你怎么变了,我画的画也变了,整个人都变了,状态都变了,我说是啊,我说我经历了很多事情,不是原来学生那会儿了。

 王广义:那时候挺有意思,我现在想起来还很遥远了,老栗也老了。

  陈晓楠:1986年8月,诸多艺术家云集在珠海,在这里参加由高名潞、栗宪庭、王广义、舒群等人策划的85青年美术思潮大型幻灯展,展览会上各地艺术家和艺术群体互相交流学习,就像后来毛旭辉回忆说的,去了之后,才知道全国有那么多的艺术群体。

  王 广义:珠海会议准确的说是我、舒群、高名潞、栗宪庭,是我们四个人共同策划的,在珠海会议上就是说,要以幻灯的方式来播放这种,全国各地的这种年轻人创作 的作品,这些所有的作品最后都要寄到珠海,都要寄到我们那里,其实我挺感谢这个契机,我等于是在第一时间,我将全国各个群体,各个众多艺术家的最新的作 品,我全部第一时间看到了。

  侯瀚如:1985前后这一两年,当时是很活跃,全国各地突然间出现很多这种所谓当代艺术现代艺术的这种群体。

  王广义:北方艺术群体,杭州“池社”,西南艺术群体,南京“红色旅”,那太多了,众多的艺术团体。

  廖雯:当时的艺术群体全国到处都是,我不知道西藏有没有,可能除了西藏没有,大概哪个省市全部都有,就真的是特别像一种艺术运动。

  解说:北方艺术群体是王广义在1984年7月,以沙龙形式组织的青年艺术群体,是86时期较早的艺术群体,早在王广义大学时期,就和舒群、任戬、刘彦等校友经常一起交流。

  王 广义:但当时不叫北方艺术群体,当时他们叫一个,北方青年艺术交流中心,最后定下来叫北方艺术群体,就最初报道是在《美术思潮》上,然后第二个报道呢,是 在《中国美术报》上,所以说我们北方艺术群体是这样产生的,尤其对年轻人,就是可能唯一拥有的就是一些精神上的一些幻觉,唯一拥有这些东西,但是大家在一 起几乎是谈论的都是这些问题,就是晚上大家吃东西,都是非常廉价的东西,就像我用一个什么词,我那个时代是喝最便宜的酒,谈论最高的问题,那个时代是这样 的。

  那个时代,八十年代还是一个特别好的时代,应该说北方艺术群体,这个对我,不仅对我重要,应该是对艺术界很重要。

  解说:而在珠海会议时,北方艺术群体已经成立了两年,这让毛旭辉感到万分紧迫,毛旭辉回去后,立刻和张晓刚等人商议,决定成立自己的艺术群体。

  张 晓刚:后来不是到珠海了吗?那边又成立一个艺术家联盟,南方有张培力他们的新空间,广州还有一个南方艺术沙龙,西北还有一个艺术军团,毛旭辉说是不是咱们 也成立一个,西南艺术群体,就这样西南艺术群体就算成立了,成立了然后就做了一个活动,那是1986年,所以我们办新具象展览是1985年的下半年,据说 经过现在考察,其实是全国最早的自费办展览的现代艺术。

  就是经星星美展之后,85运动里边最早的自费办展览是我们,西南 艺术群体成立以后,先在昆明做了一个展览和研讨会,就是每个人写一篇论文,在这个会上朗诵,朗读,然后展览的同时展出自己的图片和文稿,就是有文献性的展 览,之后在1986年的年底,我已经调回四川美院了,我就在重庆,在四川美院又做了西南艺术群体第二次的展览。

  但做了当天就被封掉了,紧跟着就是反资产阶级自由化。

  解说:1985年后,中国青年艺术团体蜂拥而起,据统计,从1982年到1986年间,全国各地共涌现了79个青年艺术群体,分布于23个省、市、自治区,举办了97次艺术活动。

  赵力:整个八十年代通过运动形态的方式,浪潮形态的方式所完成的,向西方学习的所谓的中国当代美术运动。

  侯 瀚如:我想视觉艺术可能是最先行的一部分,当时也有电影啊,也有音乐啊,也有戏剧啊等等,但是我觉得在很大程度上,这一部分呢,一个是可能因为资源的原因 吧,它是需要整个工业在后面支撑的,所以就是说,它的发展数量不是很大,但是艺术因为美术这个东西呢,可能都是很个人的这种行为,而且从物质上的要求不是 很高,所以就是说,它的发展可能很快。

  廖雯:它主要是像艺术运动式的,参与的人非常非常多,而且基本上是艺术群体在85新潮艺术运动中是非常,有代表性的那种活动方式,个人反而不是太突出。

  王广义:虽然我在形式里边,但是让我们所有的活动,还是大家通过信哪,还是在做,应当说我们北方艺术群体从1985年开始,应当说一直到1989年,就是它整个的活动的鼎盛期是这么几年,89现代艺术大展之后,艺术家更多的是以个体的方式,在社会上存在了。

  陈 晓楠:发生在艺术界的85新思潮,作为80年代中国文化界向西方赶潮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了80年代的美好记忆,但是对于85新思潮的青年们来 说,80年代的艺术思潮并没有结束,这些艺术群体,艺术展,还是散落在各地,并没有一次统一的全国性的展示,他们急需要这样的一个统一的展出机会,这个想 法从80年代中期,就已经在他们之间开始酝酿。

 ZT

所有跟帖: 

非艺术家的10年代:喝最贵的酒,谈论最世俗的问题--美女,股市,房产,骨董。。 -西门祝- 给 西门祝 发送悄悄话 西门祝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3/14/2014 postreply 14:37:10

还有一条泡网。 -宗阕- 给 宗阕 发送悄悄话 宗阕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3/14/2014 postreply 14:52:10

对极啦!崔健,老赵,张晓刚闪人,书画艺廊 xdjm 万岁!!!! -西门祝- 给 西门祝 发送悄悄话 西门祝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3/14/2014 postreply 15:40:42

读武侠小说 -远航万里- 给 远航万里 发送悄悄话 (0 bytes) () 03/15/2014 postreply 11:52:21

恕我直言,美女,房产,骨董,不但不俗,…… -亦樵书法1- 给 亦樵书法1 发送悄悄话 亦樵书法1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3/14/2014 postreply 18:59:49

也有道理啊…… -西门祝- 给 西门祝 发送悄悄话 西门祝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3/14/2014 postreply 22:42:06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

发现Adblock插件

如要继续浏览
请支持本站 请务必在本站关闭/移除任何Adblock

关闭Adblock后 请点击

请参考如何关闭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装Adblock plus用户请点击浏览器图标
选择“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装Adblock用户请点击图标
选择“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