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婺源县詹公五制的朱砂墨
画卷造型。
正面:永言思子赠以求素 印章:心 一斋
反面:徽婺心一斋按易水法制
侧面:詹公五主人造




婺墨产于婺源县(古属歙州管辖),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生产历史。婺墨古称“新安墨”、“徽墨”,是文房四宝中之珍品。婺源制墨,始于南唐。千百年来,婺墨驰名海外,见赏艺林,享有“落纸如漆,万古存真”的美誉。《新安志》载:“新安墨以黄山名,数十年来造者乃在婺要源黄冈山,戴彦衡、吴滋为最。彦衡自绍兴八年(1138年)以荐作‘复古殿’等墨,其初降‘双角龙’样,是米待制元晖(书画家米友仁)所画……。”朝廷“以滋所造甚佳,例外支犒,设钱二万。”一时婺源墨业昌隆。
北宋末年,歙州改为徽州,制墨中心移至婺源黄岗山。一时婺墨业兴隆,名师辈出。设计、造型、雕刻、描金、色彩等都十分讲究,创制了“丰肌腻理,光泽如漆”的精品,享有“墨中之最”的盛誉。到明代,婺墨制作规模一度大发展,业墨良师用高级油烟、名贵香药为原料制作出新的“御墨”,并加描金点缀,再用绫、罗、绢等丝织况、包装,显得宫丽堂皇、金碧秀雅,成为具有民族风格的工艺精品,以独具一格的优点,夺得墨林之冠而名重天下。同时,墨坊也逐渐移置外地,如衡阳设有“詹有乾墨局”,下设墨庄、墨店数十间;并派员到东南亚开设墨庄,推销墨锭。清朝中叶以后,婺北虹关等地祖传墨师开设的墨庄、店,分布到南昌、上海、苏州、长沙等地,詹子云,詹大有、詹彦文、詹斗山、詹成圭等名师制的墨锭,行销国内外。然乾隆后,渐趋败落,所制佳品寥寥,与歙县休宁墨家差距颇大。《婺源县志》载:清末始,虽婺墨行销国内外,而婺源境内已无人设厂业墨,业商均徙于外地营生。
制墨家詹公五:据张絅伯藏詹公五心一斋,集锦博古套墨,他断代为康熙末制,按漆皮、漱金及款式,流行于明末清早,还是有依据的。周绍良《清墨谈丛》中录有詹公五“嘉庆十二年制”纪年款的墨,也可辅证至少嘉庆早期詹家墨厮就已经兴盛,也具备了往前追溯的可能性。周绍良先生生前蓄墨无数,詹公五墨他藏有七笏,但最早的纪年为嘉庆十二年,因此绍良先生也只敢小心地推测“詹公五设肆可以早至嘉庆初年,甚或更早。
詹公五墨肆像诸多皖南墨肆一样,在太平军占安庆以后渐趋消亡。今福州南街宫巷口原有一家百年笔墨庄“詹斗山”,据称为詹公五后人经营,尚待核实。
朱砂墨是为了适应绘画及圈点批文等实际需要而生产的一种朱红色墨,主要成分就是朱砂。彭鑫淼介绍,朱砂又称丹砂、辰砂,朱砂的粉末呈红色,可以经久不褪。我国利用朱砂做颜料已有悠久的历史,可追溯到殷商时代。世人所熟悉的甲骨文,“涂朱甲骨”指的就是把朱砂磨成红色粉末,涂嵌在甲骨文的刻痕中以示醒目。古人先是用漆和石粉制成最早期的黑色墨,随着制墨工艺的发展,出现了五彩缤纷的颜色墨,朱砂墨就是颜色墨的一种。清代皇帝常以朱砂墨在奏章上做批示。后来,朱砂墨的形制也随之多种多样,装饰图案也越发华丽精美,最终不再仅仅作为一种书写工具,而是融合了文人独特的情趣和审美在内,集绘画、书法、雕刻、墨法等多种技艺于一体,成了实用与审美相结合的高雅艺术品。
请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