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马未都:
江河日下的嘉道瓷器 - 嘉道以后的青花,颜色开始清淡,釉面开始稀薄,质量下降,偷工减料,这是一点一滴积累的结果。鸦片战争爆发以 后,景德镇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产品从质量到数量都在下降,技术人员大量流失,青黄不接。这个时期的特点在瓷器纹饰上有所体现,能够看出纹饰开始变得软 弱,跟人物性格一样。
当时的瓷器由于质量下降,出现一个特征叫"波浪釉",也叫"浪荡釉",就是整个釉面不平,对着光一看,就跟风吹在水面上一样,所以叫"波浪釉"。雍正瓷器的釉面也不平,这个特征叫"橘皮皱",意思是像橘子皮。橘子皮什么样,瓷器釉面就是什么样。问题是我今天这么说,你回去买一个大橘子,对着看瓷器,还是肯定有差距。我们是要感受它微妙的变化。那么,橘皮皱跟波浪釉之间有多大区别呢?波浪釉是大面积不平整;橘皮皱则是大面积平整,只有小面积有缩釉的感觉。咸丰到宣统这几朝瓷器的胎骨,基本上相差不多,在胎质方面比不上嘉、道时期。这时胎质越来越变得粗松,胎骨也相应变厚了。由咸丰时开始,瓷釉逐渐变粗,瓷釉与胎骨结合不够紧密,因而出现的“波浪釉”和“桔皮釉”现象比嘉、道时期更为严重。
2. 百度百科 - 昆仑飘雪博文:
需要说明的是波浪釉与桔皮纹是陶瓷制品在烧造过程中的缺陷,无论是各朝各代的古陶瓷还是现代新烧的陶瓷都存在着这些缺陷,波浪釉与桔皮纹与古陶瓷的断代和 真伪没有关系。 一、关于桔皮纹 桔皮纹又称桔皮釉,若釉面富积棕眼,外观呈桔子皮状,则称为桔皮釉。形成桔皮釉的原因较复杂,与胎料,釉料和烧成均有关系。1、坯料:坯体原料中有有机 物,碳素,碳酸盐,硫酸盐,氧化铁等杂质含量过高,坯料中可塑性粘土用量多,烧成时排出气体多,坯体透气性差。比如钧窑,有许多釉面,棕眼较大,且密集成 为桔皮釉。2、釉料方面(1) 釉料始熔温度低,高温粘度大,流动性小,使釉面小气泡破裂时所形成的针眼难以弥合,形成棕眼。(2) 釉料颗粒过粗,存放时间长,釉浆中有机物腐烂发酵。(3) 釉浆过浓或过稀,水分不均匀。(4) 施釉时坯体过干,水分不均匀,坯体有浮灰,油污,坯体修正不善,表面不平。(5) 素烧坯气孔率过高,施釉过薄。(6) 施釉时间过长,生坯长时间接触釉浆,吸水过多。(7) 釉层过厚。3、烧成方面(1) 坯体入窑水分过高,烧料含硫量高。(2) 烧成时氧化不足,有机物,碳素,碳酸盐,硫酸盐尚未充分分解而釉面已玻化,气孔逸出时已玻化的釉面易形成针孔。(3) 釉面熔融温度过高而烧成温度低,升温过急,高温保温时间短,釉熔化不良,逸出气体的痕迹未被釉液填平。(4) 窑内通风不良,水蒸汽过多,还原气氛过浓,还原时间长,游离碳素沉积在釉面上,烧成后残留针孔。(5) 烧成温度过高,釉玻化时升温过快,釉面发生“沸腾”形成桔皮釉。二、关于波浪釉1、坯体修整不良,多余釉浆得不到均匀流淌。2、釉料调配不良,高温粘度 低,釉发生过熔,或烧成温度低釉的熔融状态不佳。3、釉浆密度与操作不当。 总而言之,波浪釉与桔皮釉时人为因素造成的,是人为可控的,与时间没有关系,因而与真伪无关。人为造成的缺陷在各朝各代均有,只是多少不同而已,因而亦不 能用来断代,有些人用桔皮纹或波浪釉来断真伪和断代是完全错误的
根据西门个人藏品来看,有明显波浪釉的粉彩瓷器整体质量较差,和清三代的作品相去甚远,应该是国力不济的晚清或民国的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