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家路兄在《谈谈外销瓷一》中谈到:
早在十六,十七世纪,中国就出口了五彩瓷器,但是数量较少。到十七世纪早期,朝鲜工匠在日本生产出伊万里瓷器( Imari ) ,这种瓷器的特征主要是在釉下青花上加画矾红描金,在二次低温烧制。在清初战乱海禁期间,西方商人转向日本购买瓷器,由于欧洲人更喜欢这类颜色鲜艳的瓷器,因此伊万里在欧洲大受欢迎,很快流行起来。
到康熙开海禁后,中国商人发现色彩鲜艳的伊万里瓷器的流行妨碍了中国传统青花瓷器对欧洲的大量出口, 由于欧洲人喜爱色彩瑰丽的瓷器,欧洲市场上的彩瓷价格要比同类青花器高出 4 倍。 因此景德镇的工匠很快就研制出了仿制的伊万里瓷。由于中国伊万里瓷的成品率高,价格便宜,于是很快就夺回了被占领的市场。不过由于伊万里瓷器是分两次烧成,工艺复杂,因此 景德镇又引进欧洲的珐琅彩,并加以改造,在康熙末期开始形成适合工匠彩绘的 “ 粉彩 ” ,同时还引进了西洋画法。粉彩瓷器由于一次烧成,比伊万里瓷制作更为简单,很快就开始取代了伊万里瓷器。到乾隆中期以前,中国基本上就停止生产伊万里瓷了。
西门藏品中中国伊万里瓷器的一个Version:描金寿字盘,有龙凤图案。宽31厘米。
回家路兄在《谈谈外销瓷二》中·谈到:
南京式样( Nanking Pattern),这个式样的瓷器往往是以山水楼阁纹为主,也有的西方学者把有幼苗状边饰或蜂巢状边饰,中心图案为风景图案的都叫南京式样.。。。。。
南京式样之所以叫这个名字,是因为这些都被认为是南京运来的。一般来说西方人特指的南京式样往往是指比较晚的瓷器(乾隆中期以后),但是从近些年打捞的沉船瓷器来看,这类风格在康熙晚期和雍正早期就已经形成,并且在乾隆中期以前,晚期,嘉庆晚到道光时期都有一个比较明显的变化。而且这一式样的形式和主题应该是多种多样的,并不局限在西方学者传统的认识上。
西门藏品中南京式样的一个Version。宽37.7厘米。
请回家路兄和文学城各路高人指点。西门鞠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