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廷曾明确规定,只有四种人可以穿着黄马褂:
第一类是皇上出行时的随行人员穿着。如各内大臣、御前大臣、御前侍卫等。这些人在随皇上出行时,必须穿着黄马褂,以壮行色。这种黄马褂被称为“行职褂子”,也叫做“职任马褂”,类似“职务装”,离开本职工作岗位,或者不是与皇帝同行则不能穿。所不同的是,因工作需要穿着黄马褂时,文官用黑色纽襻,武将用黄色纽襻。
第二类是随皇上狩猎时表现出众所赏赐的。这些人穿着的黄马褂被称为“行围褂子”。按照规定,只有在跟随皇上狩猎时才可以穿着,平时穿则属于违纪,将以觊觎皇权罪论处。
第三类是因特殊功勋而获得奖赏黄马褂的人。这种情况属于人们常见的“赐穿黄马褂”,被称为“武功褂子”,这种因为特殊功勋而得到的黄马褂,受赏赐者可以在任何隆重的场合穿着。
这种赏赐清初期并不盛行,直到嘉庆年间史书上都不曾记载。这种黄马褂应是咸丰以后才开始出现的,多见于皇上赏赐对太平军作战的有功人员。但获此赏赐者,不单是驰骋沙场的骁勇战将,有时为皇上(或太后)办事得体,使其欢心者亦可获得赏赐。有史料记载说,清末慈禧太后就因开心,专门赏赐为其开火车的司机黄马褂一件。
第四类是特使、宣慰中外的官员。通常情况下,皇上特赐某官员黄马褂的诏曰宣读后,被特赐黄马褂的官员须骑马绕紫禁城一周,这种威武而又庄严的仪式,在咸丰年间最为盛行。
整个清朝最出风头的“黄马褂”则是李鸿章穿着的那一件。1895年,李鸿章在日本进行马关条约谈判,返回驿馆时,被日本浪人小山丰太郎行刺,脸部中枪,血染黄马褂。李鸿章迷糊中不忘叮嘱随员,将换下来带有自己鲜血的黄马褂保存好,不要洗掉血迹。嘱咐后他长叹一声:“此血可以报国矣”。
回复:这东西挺金贵的,咋穿的人这么多呢?
所有跟帖:
•
原来穿这马褂的人这么多
-ym-liu-
♂
(30 bytes)
()
11/06/2013 postreply
05:55:52
•
逛网知道一点点,不是行家,见笑:)
-GOLDYFISH-
♀
(0 bytes)
()
11/07/2013 postreply
19:0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