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有道理 :“不象王字,中庸平和,很难悟出奥妙之精髓”
难是难在悟出难度的精髓, 达到这个难度上给出的美。 而这个精髓不是唯一用数字度量的, 不是模板一块。 很多人从科学角度去研究达芬奇的画,发现他完全没有按照 0.618 的比例去画, 仍然给人美感, 美感的量化不是一个峰值,是一个区域。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自己去找找这些分析文章。
有人是按照模板去先找所谓的精度, 发现难, 一旦找到了,再偏离, 一样的感觉难得好看,所以不容易满足即偏离又好看的目的,难得超越的关键在这里。
有人是先按照自己对美的判断找到不够精确的位置, 仍然给人美感, 只是没有达到已被建立的高度, 再往精度上调整, 也一样的难。
这两种途径并不能说哪种是正确的, 只是不同的人用不同的方式。 而多数人是按照前者,后者实践的并不多, 只要写毛笔字的首先是临仿。 那么过早下结论是没有足够根据的。 达不到最高度也不等于达不到一定审美的相对低的标准,如同绘画的视觉美不是模板一块, 这个道理同样适合第一种方法, 所以才有那么多书法家抱怨后人没有古人写得好, 这倒已经是人们公认的事实了。
当一种方式已经被基本证明无路可走时而拒绝和否定另一种途径,另一种尝试, 在我眼里至少是 “not wise”, stereotype, 限制发展的思维方式。
my 2 cents :))
谢谢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