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人不动人?

来源: 2013-06-04 18:49:14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看了很多评论,有点哭笑不得。

为什么?因为很多人以为有眼睛就可以说艺术,并不了解艺术是要学习来了才能说对了的。

看一幅抽象的画儿,有人被感动了,也有人说什么也没有看见,同样看一幅写实的画儿,有可能有人看出道道来,也有人看不出道道来,就“直言”:我什么也没有看到?!
其实,很多人看画,说是看懂了,其实看的都不是艺术的因素,而是那些情节或对象的“美感”,所以他们说的感动并不是艺术的感动,而是把艺术仅仅当作工具手段而对表现对象的感动。
因为这样,艺术家们在一起,绝少说“美”这个词,因为她被用得太滥,往往恰恰是外行人看到的都是美,而内行人追求的是现象以外的东西,表达的方式,或者一种态度的不同。
同样一张写实的画儿,冷处理或者空激动,往往的相反的画法。后者可能立足考美院前的技法训练,给观众带去洋洋洒洒的笔触和色彩,观众觉得给色彩和气氛感动了,而前者更趋向物性的深思,去除任何不必要的表现,用最小的主观性,将物象直逼观众的鼻尖,这样的呈现方式,很多是经过了艺术史上印象、表现的模仿过程,在创作上有更高要求的画家的行为。

感动不感动,要看观众的理解力,一个阅读过、欣赏过艺术史上绝大多数名作的观众,会被这样的语言所感动,对这种表现并不完美的普通人的崇拜式的描绘所体现出来的人文情怀而感动。

艺术的语言,有时候就是一门独立的语言。学英文的人可能体会到,如果依赖你的英汉字典,每一个句子都翻译成中文以后再去想明白的话,一定不如彻底不进行这样的转换的过程,直接用英文思考,才能把它用得好。艺术也是这样,当我们选择一个模特、选择一个动作,或者选择一种色调和氛围的时候,并不是每一次都要转换成语言来思考“这些说明了什么?”,而是一种直觉:这个不对!那样行!画的时候,画家是很敏感的,觉得不对就不会画下去。这种艺术语言的东西,往往不是文学语言中可以解释的思考或意图。

何况,我们从网络图像上看到的,还只是原作的最外层的东西,一个认真的读者不会轻易作出判断,感动了,还是没有感动了。如果艺术家出于对其他艺术风格或类型的排斥说不喜欢这样的、那样的画,是可以理解的;如果是业余人士,最好不要因为自己的常识,或者听说哪个大师否认了这样的画、或者艺术史上没有这样一页,就劈头盖脸说话。我们总是说大师或成功之类的话题,也很无聊,如果大师这样容易被人辨识,就不是大师了,反过来,如果大师不理你、离你远远的,你倒不愿意他就是大师了,何况是不是大师不是现在的人可以说的,再过三百年的问题了。塞尚曾经因为左拉不理解他而抱怨,因为左拉已经是文学圈有名气的人,当时是有绝对的权威评判塞尚的高低,比今天无论哪一位论坛的网友都有资格,而结果他错了:塞尚在艺术史上的地位是后来几个世代艺术运动之父。

艺术圈里对画家的长短是有公论的,我自己不画这一类的极具象的东西,不管人们怎么定义和归类这一类绘画,但是我很佩服这些画家,就像我上次写文说张歌的画一样,我们在看明白、想明白之前,应该不要唐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