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悲鸿既是齐白石又是傅抱石的伯乐

来源: 南国铁树 2012-05-02 15:39:37 []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25515 bytes)
本文内容已被 [ 南国铁树 ] 在 2012-05-04 09:30:36 编辑过。如有问题,请报告版主或论坛管理删除.

 

徐悲鸿(18951953),江苏宜兴人。中国美术家、美术教育家,中国现代美术的奠基者。擅长画马。曾在北平大学艺术学院、北京大学、中央大学任教。建国后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中华全国美术工作者协会主席等职。

徐悲鸿既是齐白石又是傅抱石的伯乐徐悲鸿既是齐白石又是傅抱石的伯乐

齐白石(18641957),湖南湘潭人。人类20世纪十大艺术家之一,世界文化名人。没有受过高等教育,但画、印、书、诗文艺诸项全能。建国后任过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等职。

徐悲鸿既是齐白石又是傅抱石的伯乐徐悲鸿既是齐白石又是傅抱石的伯乐

傅抱石(19041965),祖籍江西新余,生于南昌。我国著名画家,国画大师。少年家贫,11岁在瓷器店当学徒,自学书法、篆刻和绘画。1926年毕业于省立第一师范艺术科并留校任教。1933年在徐悲鸿帮助下赴日留学。1935年回国在中央大学艺术系任教。建国后任南京师范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等职。

徐悲鸿既是齐白石又是傅抱石的伯乐 徐悲鸿既是齐白石又是傅抱石的伯乐

齐白石与傅抱石是中国现代著名美术大师,两人在国画界齐名,号称“南北二石”。却没想到,这“二石”都是在另一位美术大师——徐悲鸿的发现与推举下而知名的。这就说明,徐悲鸿不但是美术界的大师、领袖,还是美术界的伯乐、善人啊!他既是齐白石的第一“伯乐”,又是傅抱石的第一“伯乐”。

 

徐悲鸿与齐白石

1929年的一天,徐悲鸿应几位朋友的邀请,去参观在北平(今北京)举办的一个中国画展览。

宽敞的大厅里,一幅幅装裱精致的画令人眼花缭乱。徐悲鸿看了一会儿,感到很不痛快。由于不少作画者墨守成规、闭门造车,致使画面陈旧、毫无新意。

他正思忖着,忽然一幅挂在角落里的画作引起了徐悲鸿的注意。他仔细端详、品味着画面上的那几对虾子,只见它们体若透明,摇须晃尾,生动逼真,笔法娴熟。这位曾经观赏过世界许多艺术珍品、而且自己本人就是杰出艺术家的画坛巨星,以他那善识人才的慧眼,发现了一位出类拔萃的人才。

想到这里,徐悲鸿暗自点了点头,随即又叹了一口气。

旁边的友人说:“ 徐先生,这齐白石是个60多岁的老头,听说他以前还是个木匠,又没有上过什么正规的艺术院校,完全是靠自己瞎摸索,画得确实不怎么样!”

“不,我是为这个怀才不遇的人感到惋惜。真没想到,在这角落里还藏着一位杰出的国画大师啊!”

“哈哈,您真会开玩笑,竟把一个性格怪癖、土里土气的乡巴佬当成大师!”

徐悲鸿的脸色顿时严肃起来:“我不是在开玩笑。我不仅要去拜访他,而且还要聘请他当教授。这样的人才不重用,实在可惜。”

“什么!请齐白石当教授?”友人望着离去的徐悲鸿,简直感到不可思议。

徐悲鸿几天后拜访齐白石回来,兴奋地对大家说:“齐白石真是一个难得的人才!我不能眼看着他老死槽枥,我要尽一切力量帮助他。”

几天后,徐悲鸿果真聘请齐白石任北平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徐悲鸿任该院院长),他还特地派车去接齐白石到校上课。

1年后,由徐悲鸿亲自编集作序的《齐白石画集》问世了。它似一阵春雷,震撼着当时保守势力猖獗、门第帮派严重的中国画坛。

自学成才的艺术大师齐白石,他之所以后来有那么大的成就、名望,除了自己的努力以外,与徐悲鸿的大力帮助、推举也是分不开的。两位艺术大师不但没有同行相轻,反倒惺惺相惜,互相帮助、互相欣赏,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1929年秋,现代著名画家徐悲鸿出任北平大学艺术学院院长。他深信,只有优秀的师资才能培养出优秀的学生,为此用心物色遴选教授,意向聘请的第一人便是齐白石。

齐白石少年习画,经半个世纪刻苦精勤,不懈努力,终于跻身画坛大家之列,于1920年定居北京,专业卖画刻印。徐悲鸿一向十分赞赏他的人品画技,称他是真正的艺术大师。

此年9月初的一天,徐悲鸿来到西单跨车胡同齐白石寓所。问候过后,道明来意:“先生是扬名遐迩的画坛大师,想请您来艺术学院任教。”

齐白石婉言辞谢:“承蒙徐院长看重,只是老朽年逾花甲,耳欠聪,目欠明,恕难应命,但只心领了。”

“高等院校的教授中,古稀之年还不少呢!齐先生老马识途,点拨指导,谁能及得上?正是大有用武之时。”徐悲鸿挽请说。

齐白石还是不答应:“教授责任重大,还是另请高明的为好,以免误人子弟。”

两天以后,徐悲鸿再次登门拜访,又是盛情邀请,齐白石又以年老为由推辞。

求贤若渴的徐悲鸿不愿就此放弃。百忙中三顾齐宅,而且是顶风冒雨而来,再次表达敬爱之心,诚恳迫切相邀。齐白石感动之余,解释了“恕难应命”的真实原因:“年老体衰而外,是因为老朽木工出身,并未进过高等学堂,登台教授缺少经验,恐引教师非议,又恐顽皮学生捣蛋,连课都上不成。”

“齐先生的顾虑不无道理,但似可不必。”徐悲鸿情真意切说道,“教授的资格,在于真才实学,不计出身如何。有些留过洋的不也是徒有虚名?齐先生融合传统写意和民间绘画的表现技巧,艺术风格独特,不但能教学生,也可教我徐悲鸿。”

“不敢,不敢,徐院长太谦逊了。”齐白石摇手不迭。

“事实正是这样,并非过谦。”徐悲鸿继而保证道,“齐先生上课时,不必做长篇的理论,只要作画示范,稍加要领提示即可。开学之初,我陪着您上课,为您护驾,以防真有个别学生不守纪律。”

齐白石发自内心的感动,终于点头了:“那就试一试吧。”

开学那天,徐悲鸿亲自乘着马车把齐白石接到学校,向全校师生恭敬有加地介绍了齐白石的高超美术造诣;又言出行随,为其“护驾”。

考虑到齐白石年事已高,徐悲鸿还给予他多方照顾:入冬以后天气寒冷,给他在讲台边生个火炉;到了夏天,又给他装个电扇;刮风下雨,又派车接来送往。可谓无微不至。

“草庐三顾不容辞,何况雕虫老画师。海上清风明月满,杖藤扶梦访徐熙。”这是齐白石后来赠与徐悲鸿的《月下寻归图》的题诗,由衷感激他谦逊礼让、“草庐三顾”的识拔之恩。

 

徐悲鸿和与傅抱石

1933年,徐悲鸿任南京中央大学艺术系教授。那年夏天,他带着学生去江西庐山写生,归来时途经南昌。他的寓所每天都有造访的人。

一天上午,一个年近30岁的来访者走到他面前,深深地鞠了一躬。这人身穿一件旧长衫,一副落魄相,拿出几块图章和几张画作来,请徐悲鸿指教。

徐悲鸿看了图章的拓片,发现刻得很好,细看边款署名是“赵之谦”。这人其实名叫傅抱石,他是为了生活,仿赵之谦的图章卖。徐悲鸿说:“你完全不必要仿。你自己就刻得很好么!”

徐悲鸿又看了他的画,才一展卷,仿佛有一股灵气扑来。徐悲鸿被征服了。他问:“你现在做什么事?”那人回答:“在小学里替别人代课。”

他又问:“你进过美术学校?”回答:“没有。靠自己学的。”徐悲鸿约他晚上10点钟以后再来。

傅抱石回到家里,简直就像《儒林外史》里那个范进中举一样,高叫着:“见到了!见到了!”并让妻子把家里他的画作都找出来,说,“徐悲鸿大师要看。”他挑出几张自己比较得意的作品给徐悲鸿送了过去,并留下了他的地址。

第二天,徐悲鸿冒雨来到了傅家。他对傅抱石说:“傅先生的画,我都看了,顶顶好!”又说,“您应该去留学,去深造,您的前途不可限量。至于经费困难,我来给您想办法。”

这时,突然,很奇怪地,橱门竟然响了。因怕见大师而藏在橱子里的傅抱石之妻,忍不住就爬了出来。她跪到徐悲鸿面前,说:“您老对傅抱石的恩德,我们来生也报答不了。请受我夫妻一拜。”徐悲鸿急忙搀扶起了傅抱石夫妻。

为了傅抱石留学法国巴黎(当时是国际艺术中心)的经费,徐悲鸿去找了当时的国民党江西省政府主席熊式辉。正忙于到赣南闽西中央苏区“剿共”的熊式辉,当然不会对这事感兴趣。徐悲鸿就拿出自己的一张画来,说:“我的这张画留下来,就算你们买了我的一张画吧。”

经过在场的人劝说,熊式辉只得勉强同意出一笔钱。但这笔钱很有限,根本不够傅抱石去法国留学的费用,傅抱石就只好改去日本了。两年后回国,来到徐悲鸿任教的中央大学美术系,两人成为同事。

傅抱石后来在艺术上的卓越成就证明,徐悲鸿没有把人相错。

徐悲鸿既是齐白石又是傅抱石的伯乐

徐悲鸿既是齐白石又是傅抱石的伯乐

(新浪)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7e9d060102ehui.html#vote

所有跟帖: 

谢分享好故事 -南风旧相识- 给 南风旧相识 发送悄悄话 南风旧相识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5/02/2012 postreply 19:24:59

喜欢齐白石 -沁园- 给 沁园 发送悄悄话 (0 bytes) () 05/02/2012 postreply 20:02:43

我以前读过蒋碧微传,也堪称旷世奇女子 -南国铁树- 给 南国铁树 发送悄悄话 南国铁树 的博客首页 (3037 bytes) () 05/02/2012 postreply 20:37:06

好文章,谢谢。 -autoplay- 给 autoplay 发送悄悄话 autoplay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5/04/2012 postreply 18:54:34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

发现Adblock插件

如要继续浏览
请支持本站 请务必在本站关闭/移除任何Adblock

关闭Adblock后 请点击

请参考如何关闭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装Adblock plus用户请点击浏览器图标
选择“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装Adblock用户请点击图标
选择“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