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简美术史(11)》——风格主义

来源: 沂舟 2022-11-25 10:43:57 []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5137 bytes)

5 风格主义(矫饰主义或手法主义)

风格主义(Mannerism),又称矫饰主义、手法主义,是一种在16世纪晚期欧洲出现的艺术风格,这一词原先来自意大利文maniera,引申为一种“有意为之”的作风。风格主义一词最早缘于瓦萨里的著作《艺苑名人传》,他用“grande maniera”等词来描述文艺复兴三杰米开朗基罗、达芬奇和拉斐尔的风格,认为他们超越了希腊古罗马时期的前人在艺术领域的研究。后来风格主义则慢慢带有贬义,指将文艺复兴时期的宗旨——和谐、理想美、对称比例这三个本质撇弃,或是刻意炫耀技能的一种风格。

该术语自从被提出后就不断变化,它有时被认为是指盛期文艺复兴古典主义的一种衰落,有时又指连接盛期文艺复兴和17世纪巴洛克艺术之间一个桥梁。至今“手法主义”在学术界仍未有一个被普遍认可的精确定义,但用它笼统指大约在1525-1580年之间偏离文艺复兴和谐之美的一种倾向。从艺术自身的角度来看,手法主义可能源于一些年轻艺术家采取别样的方式超越前人的尝试;从社会原因看,则与当时的宗教改革与反宗教改革运动等社会大环境的变动引起人们心理状态的变化相关。

风格主义通常与文艺复兴全盛时期的艺术习惯相反。这并非是因为画家们对无法达成拉斐尔式的平衡性和即时性感到绝望才改变风格,而是因为这种平衡性已经不再符合当时的气氛和潮流了。手法主义在拉斐尔的两位学徒—朱利奥·罗马诺(Giulio Romano)和安德烈亚·德尔·萨尔托(Andrea del Sarto)的发展下逐渐成熟,安德利亚·德尔·萨尔托自己也培养出了标准的手法主义画家——蓬托莫(Jacopo da Pontormo ,1494年—1557年)

(画23)《基督下十字架》蓬托莫作

《基督下十字架》是蓬托莫为圣费利西塔教堂创作的壁画。画面表现了耶稣被抬下十字架,并且准备抬入棺木时的场景。在这里蓬托莫采用了十分夸张的手法:耶稣的上身被夸张地拉长了,与下身比例极不相符。只要你仔细观察,这种不合比例的人物还有好几个。除了比例夸张,画中的颜色和人物的动作也很夸张,如果事先不知道这是基督受难的故事,单从画中人物的表情和身姿是很难看出这是一个受难的场面的,画中人物的皮肤和服装的颜色都很鲜艳,动作也优美欢快,冷丁一看还以为是在开PARTY呢。夸张是重要的艺术手法,至于这幅画夸张的效果如何,全凭欣赏者自己的品味和感觉了。

(画24)《美第奇家族的玛丽亚·萨尔维亚蒂和朱丽亚肖像》,蓬托莫作

画中人物玛丽亚·萨尔维亚蒂(Maria Salviati)是意大利贵族卢克雷齐亚·迪·洛伦佐·德·美第奇和雅格布·萨尔维亚蒂的女儿。她嫁给了乔瓦尼·德尔·班德·内尔,她是佛罗伦萨公爵和第一代托斯卡纳大公科西莫一世的母亲。她丈夫去世时她才 27 岁,萨尔维亚蒂从未再婚。丈夫去世后,萨尔维亚蒂常穿一身黑白颜色的服装,她忧郁的神情和着装给画家留下了难忘的印象。她身前的小姑娘叫朱丽亚,是美第奇家族成员亚历山大公爵的女儿。她父亲亚历山大公爵被谋杀后,小朱丽亚被萨尔维亚蒂收养。由于亚历山大公爵是美第奇红衣主教与黑奴的私生子,所以朱丽亚就是欧洲艺术史上第一位出现在画作中的非洲裔儿童。

这幅画最夸张的是颜色,人们在形容对未来无望的人时常用“心如死灰”这个词,画家在这幅画中就用了“死灰色”,萨尔维亚蒂和朱丽亚的皮肤都是死灰色,这暗示着她们内心的悲伤和绝望,萨尔维亚蒂为失去丈夫而悲伤绝望,小朱丽亚为失去父亲悲伤绝望,她们悲伤至极、心如死灰。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