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小忆(一)离开北平 先去南京(上)(含图)

来源: nov2016 2018-09-12 09:50:21 []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12411 bytes)
本文内容已被 [ nov2016 ] 在 2018-11-05 16:55:53 编辑过。如有问题,请报告版主或论坛管理删除.
一九四六和一九四七年,我们一家五口,分三批离开住了十几年的北平的家,去了南方。
 
(1)缘起:父亲先去南京工作
 
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了,我们家和当年北平许多人家一样,在沦陷的北平,苦苦熬了八年之后,终于盼到抗战胜利,北平光复。那年我9岁,弟弟7岁,姐姐17岁,母亲和父亲是三十七、八岁。
 
永远都不会忘记,那年九月,我们梁家园小学的全体学生在骡马市大街列队,双手挥舞中、美、英、苏四面小国旗,和全北平市各界民众一起,夹道欢迎满载美军和国军的卡车从宣武门开进北平城,人们高兴啊,欢呼啊,庆祝胜利!
 
后来,各所大学陆续从南方复员回迁北平,可是从1942年起已经失业好几年的父亲还是没能找到工作。
 
母亲还得像过去几年一样,在宣武门外东城墙根下摆地摊,卖家中物品,也卖从准备返国的日本女人摊上(按当时规定,日本人的摊子摆在宣武门外东边,护城河北沿,和中国人摆摊场地之间隔一条铁路)买来的东西,换些钱来买粮,维持一家生计。几年下来,家里东西已几近卖光,连睡觉盖的被子也只剩下破棉絮,没有被里被面了。
 
姐姐初中毕业后,去商店里做了店员,也挣点钱补贴家用。姐姐长得好看,据说不少人去商店,是专门去看那个漂亮女孩的。
 
我不明白,为什么父亲不能回到大学教书。
 
第二年,1946年,家里发生两件大事。
 
第一件事,姐姐嫁人了,姐夫姓黄,湖南长沙人。我和弟弟都没参加婚礼仪式。婚宴在某饭店举行,来了很多客人,大都是他们的、更多是姐夫一方的同事、朋友和同学,记得那是我第一次吃牛排。婚后,他们住在城里旧时王府式样的一处房子里,大概是暂时的住处。姐夫的工作需要经常往返于北平和南京之间。他是独子,父亲早逝,寡母和他们同住,我和母亲到他们新家去过一次,记不清了。
 
这位姐夫,早先和我们的十一叔(父亲的另一个堂弟,三公的第二个儿子)是南京国立中央政治学校的同学,后来在西南联大毕业。他读的是心理学系(查,应该是“哲学心理学系”),是陈雪屏教授的学生、弟子。后来也随陈从了政,是一个年轻的、好像是比较坚定的国民党人。北平光复后,陈雪屏受委派来北平接收北京大学校产和日伪各校的学生,他亦随之来平工作。由当时在湖南长沙的十一叔来信介绍撮合,得以和父母、姐姐相识,并有后来的嫁娶。他们结婚时,姐姐18岁,他30岁。
 
第二件事,也是在1946年,经由胡适先生写信推荐,父亲在刚由重庆复员回南京的国立编译馆谋得一份“日文编审”的工作,这是他失业多年后得到的第一份正式的专业工作,自然是非常珍惜这个机会,便先行离开北平(他从上大学起,已在北平居住十七、八年),离开家人,独自前往南京。
 
胡适先生和我父亲有师生前缘。1929——1935年,父亲在北京大学读书,主修日本语言文学(属外国语文系,4个语种之一),兼修中国文学、历史学等课程。据查,当时正值(1931年起)蒋梦麟正式担任北大校长期间,对胡适非常倚重,胡适不仅担任北大文学院院长,兼任中国文学系主任,1934年还代外国语文系主任。那时各系学生都不多,外文系学生很少,学习日文的每年不过二、三人,可能还是有印象的吧。当然,也一定是他体谅我父亲之前几年和当下的困难,才用他自己的人脉关系帮了父亲一把,他是好人。
 
后来我觉得,这一份文字工作其实最适合于父亲,因为他讲话带有湖南湘西口音,不是很适合讲课。可惜这份工作他只做了两年,1948年下半年领了一笔遣散费后就离开了。
 
父亲离开北平去南京工作以后,母亲带着我和弟弟仍留住北平,还住在永光寺中街一号——永靖会馆的大杂院里。
 
从网上找了两张原南京国立编译馆的照片(我不确知是否旧时建筑遗存)。
 
 
图一      原国立编译馆旧址
 
 
图二    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原国立编译馆旧址
 
(未完待续)
 
请参看:“北平往事”系列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

发现Adblock插件

如要继续浏览
请支持本站 请务必在本站关闭/移除任何Adblock

关闭Adblock后 请点击

请参考如何关闭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装Adblock plus用户请点击浏览器图标
选择“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装Adblock用户请点击图标
选择“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