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锦林,一位贫民出身的上海实业家

来源: dudaan 2018-02-24 05:11:19 []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21287 bytes)

如果你想知道上海的地标建筑外白渡桥是何人所修,如果你想知道中山陵从建筑材料到施工是何人负责,请看下面的介绍(百度,对一些小错略有修正):

姚锦林,字锡舟,浦东新区人,生于1875年,卒于1944年,享年69岁。其子乃煌、乃炽、乃康、乃寿及孙有德、清德等均继承父业,活跃在国内外营造界。以姚锡舟为代表的姚氏家族已成为上海营造界的建筑世家,至今在上海建筑界中仍有众多姚氏后裔在为中国建筑事业效力。


  姚锡舟幼时家境贫寒读不起书,11岁时即到上海租界独自谋生,贩过瓜果,为洋人捡过网球 ,当过外国坟山守夜者。直至1893年(当时18岁)在租界当马路小工,因其勤奋被擢升为班首,有机会接触到上海建筑界的一些头面人物,如杨斯盛江裕生等。姚认为建筑业发展前途甚广,遂在工余向杨、江等前辈求教,并自己潜心研究营造技术,收获甚大。此间结识了挪威籍建筑师穆勒。当时穆勒专为怡和洋行设计房屋,他将怡和纱厂的一部分工程让给姚锡舟承建,姚出色完成。1900年姚创办“姚新记营造厂”。

  1910年,姚与穆勒德利合伙开办协泰洋行(这是上海建筑业早期的中外合资建筑企业,也是一家集设计、施工于一体的企业),先后承建了不少重要工程,如中孚银行大楼、中央造币厂、中央银行、恒丰路桥等。其中尤以建造法国总会(今上海花园饭店裙房)为人所瞩目。

  姚锡舟很早就意识到建筑业的振兴离不开建材业的发展,于1921年他联合巨商胡耀庭、瞿宏声共同倡议,发动招股,专心致志发展水泥工业。面对日产水泥倾销,他联合启新、江南等几家水泥厂实行联营,确定价格销售,并积极购入机器扩大生产,到1936年水泥年产量达11余万吨。当时报纸称:“本埠所用水泥一律来自华商,日货被挤得毫无地位,抵货声中,建筑界有此热血团结,很让人自豪。”

  1937年,“八一三”事变,姚捐款在今四川南路市六中学处建造伤兵医院支援抗战,他是一位爱国实业家。

 

构筑宏图——中山陵

姚锡舟构筑中山陵

 
中山陵
中山陵
     巍峨壮观的中山陵,以其朴实、典雅的设计风格,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与陵墓主人的气概。其气势之雄伟,建造之精良,素为中外人士盛赞。陵墓建造在海拔158米的山坡上,融中西建筑风格于一体,在我国建筑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由于工程浩繁,费资额巨,整个工程分三期进行。第一期主体工程,包括陵墓、祭堂、平台、石阶、围墙、石坡等,由当时著名包工、上海姚新记营造厂以造价规元银44.3万两承包。  
   
  姚锡舟出于1900年自办了姚新记营造厂。有一年,上海租界工部局重建外白渡桥,当钢筋水泥桥墩浇注好后,外国承建商竟无法拔起围墩的木桩。工部局无奈,只好公开招标。然而,不少前去勘查者无不望黄浦江而兴叹,不敢接招。时年30来岁的姚锡舟艺高胆大,中标后于退潮时将若干木船绑牢在木桩上,借涨潮时的浮力毫不费力地将木桩一一拔起!从此,姚锡舟一举成名,随后承建了中孚银行大厦等许多大型工程,财源滚滚而来。1921年,他在南京创办了著名的大企业——中国水泥厂。
   
  中山陵主体工程是姚锡舟生前承建的最后一个大型项目。该项目中标后,姚锡舟即表示要义无反顾为伟人造好中山陵:“当估价(指造价)之初,即其一崇拜伟人(孙中山)观念,以故一再删削(造价),实觉无利可图,殊与寻常营业有异……(故而)抱一名誉观念、义务决心。”
   
  中山陵工程动工于1926年初,当时南京东郊外一片荒山野草。姚锡舟白天率领员工勘察、施工,夜晚栖身破庙。他们披荆斩棘,开辟了简易公路,运来大量原材料和施工器械,再由工人肩扛上山,并沿着山坡铺设了铁轨,用绞关木(卷扬机)将柱基、大石料等重型材料拉上山。山上无水,就每天专用几百名民工从山下紫霞湖挑水上山。当时江苏、南京尚被军阀孙传芳盘踞,他们层层设卡“雁过拔毛”,一些土豪劣绅也乘机勒索,所以一次次将物资运抵工地,都一次次难逃其盘剥。那时,仅向沪宁铁道及南京市内小火车铁路局就“打点”了8万银两。再加上散兵游勇和土匪的袭扰,常使工地“一夜数惊,员工衣物被洗劫一空,工人逃散”。但姚锡舟坚毅支撑决不停工。 
 
中山陵
中山陵
  姚锡舟为承建中山陵备尝艰辛,结果分文未赚,还亏损了14万银两。国民党的“国民政府”对他的功绩充分肯定,抚慰有加。“总理葬事筹备委员会”作出决定:为姚锡舟立《陵墓建筑记》碑;为中山陵总设计师、总建筑师吕彦直塑铜像。褒奖吕彦直是因为他对质量一丝不苟,对工程的用料、强度及施工质量等都会同中国工程学会会长徐佩璜、南洋大学校长凌鸿勋等专家参照美国标准进行检测、验收。他曾多次卡住不合格的青砖选样,最后由姚锡舟在紫霞湖边专设砖窑烧制,而自己则亲住工地督造。可惜未及奉安大典,吕彦直因操劳过度而病逝。后来,“总理(孙中山)葬事筹备委员会”要员林森到工地附近“四方城”坐镇指挥。在上上下下、各有关方面的共同努力下,终于使中山陵主体工程如期竣工,并于1929年6月1日顺利举行了隆重的“奉安大典”。
   
  遗憾的是,塑像、立碑之事后来不知何故被搁置了下来。不过,姚锡舟、吕彦直这两位为建造中山陵而尽职尽力的建筑大功臣值得后人牢记。

中山陵三期完成

 
浩气长存
浩气长存
     1926年1月15日,紫金山小茅山南坡炸山填土,开工建陵。3月12日,在孙中山先生逝世一周年纪念日,又举行了隆重的奠基仪式。中山陵的建设,共分三期完成。第一期的墓室、祭堂、平台、石阶等主体工程由上海姚记营造厂中标建造。创建于1899年的姚记营造厂,是称雄于上海滩的中国近现代著名建筑营造商。由于军阀割据,时局动荡,工程历尽艰辛。1927年10月,第二期工程的水沟、石阶、护壁等由上海新金记康号中标承建。中山陵的第三期工程是在孙中山山安葬以后进行的,增建了牌坊、陵门、碑亭、卫士室及墓道等,由上海陶馥记营造厂承建。至1932年2月底,工程全部告竣,历时6年,耗资220余万元。为了迎接孙中山灵柩南下安葬,建造了一条从南京下关的江边,直达中山陵的迎榇大道,沿途所经码头、桥梁、道路、城门均以中山命名。这条中山大道后来成为南京的城市轴线。这样的路名,在全国许多城市都可以看到,但是最早出现在南京。

     1929年春,祭堂、墓室、石阶等主体工程竣工后,去世四年的孙中山终于得以奉安南京。1929年5月26日,孙中山灵寝专列从北平驶向南京。1200公里的奉安盛典,成为北伐完成后一次规模宏大的思想宣传与文化展示。同年6月1日,中山陵举行了隆重的奉安大典。全国降半旗志哀,民众停止工作,肃立、静默3分钟志哀。在101响的礼炮声中,108名身着蓝衣的杠夫,抬着中山先生的灵柩走完他一生最后的行程。
   
  在中山陵祭堂西侧的外墙上,镶嵌着一块奠基石,石头上爬满岁月的痕迹。这块石头目击了70多年的历史风云,见证了这座中国20世纪第一陵的诞生。在多灾多难、风去变幻、政局动荡的中国近现代,出现这样一组经典建筑,可以说是20世纪的奢侈品。气势恢宏的空间序列,显示出建筑师宏大的叙事能力。

中山陵之美

 
中山陵
中山陵
     中山陵之美——显对称庄严,藏博爱精神。建筑师巧妙地应用了紫金山南坡由低渐高的地形,沿用中国传统的依山为陵的惯例,采用中轴对称布局,给人以法度庄严之感。从陵门到墓室,层层向上推进,有效地烘托出陵寝的宏伟气势。中山陵的空间布局,突破传统帝陵封闭的庭院组合,以纪念性的开放空间和近人尺度,表达出中山先生的人格精神,镕铸了整个国家及国民的记忆和认同。蓝色屋顶白色墙,在蓝天白云下泛着民主与自由的光芒。中山陵没有采用帝陵的黄顶红墙,它突破性的色彩造型,既是青天白日的党徽隐喻,又是中山先生一生为追求民族独立、民权自由、民生幸福的理想再现。这道四楹三阙的牌坊,又称“博爱牌坊”。细心的游客会发现,西边第二根石柱上方已断为两截。这是当年施工时,石匠不慎将这根产自福建的花岗岩石柱截短一米。当时军阀混战,交通不便,工期又紧,无奈只好将断石投榫相接。这对一个天字号工程来说,无疑犯下杀头之罪。孙科得知此事后说:“为父造陵,不能杀人。”中山先生的博爱精神,救了石匠一命。
   
  祭堂外“天下为公”先生的思想,闪烁着万道霞光,普照中华大地,影响深远。陵门是整个序列的空间转换门上铭刻着中山先生一生的理想追求。
   
  步入墓道,顿生景仰之情。两侧松柏肃立,取代了传统帝陵神秘压抑的石人石兽。这些雪松是由法国政府捐赠的。70多年前,与中山先生一道来到这里,后来成为这个城市的市树。陵门是整个序列的空间转换,门上铭刻着中山先生一生的理想追求。“天下为公”,出自《礼记·礼运》,意思是指天下不为帝王一家所私有。天下是天下人的。这四个字,是孙中山赠给中国电影事业的先驱之一黎民伟的。
 
中山陵
中山陵
  走进陵门是碑亭。碑座丛山簇拥,碑顶祥去缭绕,中山先生的精神端然屹立于天地之间。随着轴线的不断纵深升高,一种情绪也随之上升。雄伟的中山陵巍然矗立,令人顿生高山仰止之感。随着坡度的改变,建筑师用石阶的变化放慢了谒陵者的脚步。392级产自苏州的花岗岩石阶,像白色的琴键,弹奏着浑厚的安魂曲。祭堂,是整个建筑群的高潮。屋顶采用中国传统的重檐歇山,四角筑以突出的堡垒式方屋,体现了西方古典石构建筑的稳定性。祭堂屋顶原来设计为铜瓦,后因价格昂贵,易招盗窃,改用蓝色琉璃瓦。铜质的檐椽和门窗,与石质的斗拱一样,强调了纪念性建筑的永恒性,象征着一种精神的永存。
   
  孙中山先生手书的《建国大纲》,镌刻了他一生未酬的壮志祭堂内黑色的石柱、护墙与室外蓝瓦、白墙均为中国传统的孝色。东西两侧的护墙,是中山先生手书的《建国大纲》,镌刻了他一生未酬的壮志。屋顶是国民党青天白日满地红的党旗图案,祭堂中央端坐着她的缔造者。祭堂后是整个轴线的终端建筑墓室。孙中山的紫铜棺,就安放在卧像下5米处。半球形的墓室,浑圆的穹窿,是典型的西方石构建筑的造型。中华民族天圆地方的传统意念与西方经典的建筑美感,在此与中山先生融贯中西的精神气度融为一体。从此中山先生便安卧在钟灵毓秀的钟山。
   
  新中国成立前,国民党当局曾想将孙中山的遗体带到台湾,因仓促未成。孙科对孙中山的护陵卫士说:“毛泽东周恩来对总理是尊敬的,你们是总理的卫士,他们不会为难你们的。”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24日清晨,解放军第二野战军105师团政委刘志诚率部进驻中山陵,保卫陵园。
   
  钟山因中山而名山有魂,中山因钟山而浩气长存。中山陵的海拔只有158米,但是它在中国近现代建筑史上,却达到了令人仰止的文化标高。

 

其他建筑

法国总会

  现上海花园饭店裙房。建于1926年,会址在今茂名南路58号。总会新楼建造在凡尔登花园内,由法国退伍军人拉白力斯等人筹建,法商赉安洋行设计,姚新记营造厂施工承建。占地约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达6000平方米,为二层钢筋混凝土建筑。法国文艺复兴式风格。主入口处呈弧形平面凸出,底层为仿粗石拱券门、窗;二层两侧为爱奥尼式柱廊。室内装饰为装饰艺术派,华贵高雅,处处显现出雍容典雅,不同凡响。内部的彩色玻璃天棚及弹簧地板舞池为上海首次建造,工艺精细复杂,富丽堂皇。1989年新建的花园饭店,将其作为裙房。

中央造币厂

  建国后改上海造币厂,厂址在光复西路17号。1920年上海金融界为了统一银圆的重量、成色,实行“废两改元”统一币制,建议筹建上海造币厂。它是中国最早的大型货币印刷铸造厂。

  1922年筹建厂房,1924年8月因资金无着落而停建,直至1933年3月正式开铸钱币。厂房仿美国费城造币厂式样,由通和洋行设计,姚新记营造厂施工承建。厂房建筑面积为4456.84平方米,三层总高15米,把厂房、库房、办公房连作整体;北面形成院落,南面作绿化广场。钢筋混凝土结构,古典主义风格。南立面中间设两层高的古罗马爱奥尼巨柱门扇,上有希腊式山花;两翼窗间墙上设爱奥尼式壁柱,窗口有小柱或檐楣等装饰。室内为古典装饰,外墙用汰石子装饰。
 

所有跟帖: 

这姚家很有故事, -吾道悠悠- 给 吾道悠悠 发送悄悄话 (199 bytes) () 02/24/2018 postreply 06:03:23

姚锡舟了不起,佩服。 -欲千北- 给 欲千北 发送悄悄话 欲千北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2/24/2018 postreply 06:17:54

人智平等,并无高低贵贱之分。中国人群,球人最大,也是最聪明勤劳智慧的1群。 -大江川- 给 大江川 发送悄悄话 大江川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2/24/2018 postreply 08:19:54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

发现Adblock插件

如要继续浏览
请支持本站 请务必在本站关闭/移除任何Adblock

关闭Adblock后 请点击

请参考如何关闭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装Adblock plus用户请点击浏览器图标
选择“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装Adblock用户请点击图标
选择“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